第一編·第四章 孫武的軍事哲學思想

孫武,出生於約公元前535年,字長卿,後人又尊稱孫武子,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人。曾祖、祖父都是齊國名將。受家庭的影響孫武從小就喜歡兵法,盼望能有用武之地。後因齊國內亂,孫武一家逃到吳國。吳王闔閭當政時期(前514—前496年),他被吳王重用為將,帶兵三萬與楚兵二十萬大戰,幾次打敗楚國,終於在公元前506年,攻陷楚國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當時吳國“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孫武是一位站在新興地主階級立場上的軍事家。

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這部書,探討了一些戰爭發展的一般規律,是我國古代一部光輝的軍事著作,一直到近代還受到國際上的重視和讚揚。總結了這個時期豐富的戰爭經驗,闡述了“以正守國,以奇用兵”的戰略戰術。《孫子兵法》雖然隻有五千字,但卻包含了豐富的軍事思想,這使孫武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偉大的軍事家。同時,這部書在總結戰爭經驗中,還反映出了孫武的一些樸素唯物主義觀點和辯證法思想,因而也是一部值得重視的哲學著作。

一、孫武“富國強兵”的軍事思想

孫武擁護封建製度,主張進一步實行封建製的革命,以求富國強兵。他認為實行“富民少士”,可以富國強兵,還由於實行這些經濟方麵製度的改革,就能在政治上取得人民普遍的支持。孫武正是後來戰國時期兵家和法家的先驅,戰國中期的軍事家孫臏和法家吳起等人的思想則是孫武思想的直接繼承和發展。

孫武認為,進行戰爭時要取得勝利,需要政治、天時、地利諸方麵的條件。因此他提出了五個方麵的條件,這就是“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等“五事”。“五事”中居於第一位的“道”,就是“令民與上同意也”,這正是指政治條件。他還說:“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這也是說,善於領導戰爭的人,修明政治,確保法製,就能掌握勝敗的決定權。所謂“天”,即指“陰陽、寒暑、時製”,也就是氣候、時令等方麵的條件。所謂“地”,就是指作戰時的地形、地勢的條件。將領方麵則要選擇有智有勇的人擔任。所謂“法”,即指各種軍事管理製度。隻有具備了這五個方麵的條件,才能在戰爭中取得勝利。

孫武很看重戰爭,他反對輕率地用兵,主張要在戰爭前充分考察和估計用兵的利害;“故不能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對戰爭采取“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的態度。

戰爭是關係到國家存亡和人民生死的大事;“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而“亡國不可以複存,死者不可以複生”。因此,對於用兵決不可輕率從事,而應該深思熟慮,極端慎重。隻有“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才是“安國全軍之道”。春秋戰國時代,功利主義的富國強兵思想開始流行,提倡這種思想的人都崇奉孫武等人。

孫武這些富國強兵思想和對戰爭的看法,是完全符合當時新興地主階級實行兼並戰爭、稱霸諸侯的要求的,在當時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二、“知己知彼”軍事認知理論

《孫子兵法》縝密的軍事、哲學思想體係,深遠的哲理,變化無窮的戰略戰術,常讀常新的探討韻味,在世界軍事思想領域也擁有廣泛的影響,享有極高的聲譽。孫武的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是在他總結戰爭經驗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其內容也是很豐富的。《孫子兵法》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書中探討了與戰爭有關的一係列矛盾的對立和轉化,如敵我、主客、眾寡、強弱、攻守、勝敗、利與患等。

《孫子兵法》正是在研究這種種矛盾及其轉化條件的基礎上,提出其戰爭的戰略和戰術的。這當中體現的辯證思想,在中國辯證思維發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孫子兵法》談兵論戰,集“韜略”、“詭道”之大成,被曆代軍事家廣為援用,書中不少典故在中國也是婦孺皆知。

孫武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首先表現在他反對相信鬼神災異的無神論思想,而主張從實際出發,主張“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一科學真理上。孫武一麵要求在戰爭中“知彼知己”,根據客觀實際的情況去決定自己的行動;另一方麵還強調要在了解客觀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他認為全麵掌握了敵我雙方力量的對比,不論這個對比的具體情況暫時是否對我有利,都可以主動創造對己有利對敵不利的形勢,以取得勝利。

他提出指導戰爭要建立在“知彼知己”的基礎上,要靠人調查研究,弄清敵我雙方的真實情況;決不能靠祈求和相信鬼神,也不能依靠占卜和星象。他說:“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他所說的“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古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就是要求充分做到這一點,以爭取戰爭中的主動權,控製戰爭的發展趨勢。在用兵的時候,他認為要禁止迷信和謠言的流行,即“禁祥去疑”。這都是他在戰爭的指導上要求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的結果。在這裏明顯地表現出了他的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

怎樣在戰爭中做到爭取主動呢?他提出了兩個主要的辦法:一個辦法是“避實而擊虛”。在整個作戰過程中,敵人總會有弱點暴露出來的,“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隻要全麵地掌握敵人的真實情況,就一定可以找到敵人的薄弱環節進行攻擊。另一個辦法是“以患為利”,即變不利甚至患害的情況為有利。例如,在戰鬥中,敵眾我寡的情況是經常可以遇到的,我們絕不可用不利的條件對抗敵人有利的條件,“以少合眾,以弱擊強”,而應該變不利的條件為有利,想各種可能的辦法使敵人兵力分散。這樣,“我專而為一,敵分而為十,是以十擊其一也”,這就是說,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條件使敵人兵力分散,在戰術上“以十擊一”,就能在戰略上達到“以一擊十”的目的,戰勝擁有優厚兵力的敵人。

孫武既主張戰爭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又主張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這樣的唯物主義觀點在當時來說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三、《孫子兵法》中的戰爭觀念

《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之一,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深,邏輯縝密嚴謹。作者為春秋時期偉大軍事家孫武,大約成書於春秋末年。在中國被奉為兵家經典,後世的兵書大多受到它的影響,對中國的軍事學發展影響非常深遠。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孫武要求指導戰爭必須從全麵的觀點出發,反對形而上學的片麵性。他主張既要了解我方,也要了解敵方,隻有這樣全麵地看問題,才能指導戰爭取得勝利。他的最後結論是“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這就是說,全麵地具體地掌握敵我雙方的情況與動態,就能指導戰爭取得勝利,不然就會失敗。孫武還提出了許多有名的戰術思想,例如,在進行攻守時:“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在打仗時:“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等,都是他出奇製勝思想具體運用的實例。

他認為要做到這點,就必須對決定戰爭勝負的五事,即道、天、地、將、法五個方麵,從敵我雙方作詳盡的了解和分析。他說:“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意思是說,隻知其一方,而不知其另一方,這樣是不可能得到全勝的。

我們也應該看到,孫武主要是一個大軍事家,《孫子兵法》主要也還是一部兵書,它是在研究軍事問題上表現出來的哲學思想,他還主張從一件事物的內在矛盾中,分析事物的性質和發展,爭取矛盾的轉化。他認識到每一事物都存在著矛盾,他研究戰爭的發展規律時,就能從對立的範疇出發,從治亂、主客、強弱、眾寡、分合、攻守、進退、奇正、虛實、動靜等出發,分析這些矛盾的性質和相互轉化的條件,建立一整套戰略戰術的理論。

他強調利用矛盾相互轉化的特點指導戰爭:“投之亡地而後存,陷之死地而後生。”孫武軍事辯證法思想中,談矛盾轉化的問題,最突出最有創造性的部分是關於戰勢的奇正相生,奇正轉化的問題。戰爭的變化運動,與其他許多社會現象比較,更為迅速和不可預料。雖然如此,戰爭仍是一種必然的運動,仍是矛盾的變化發展,關鍵是戰爭的指揮者要善於發現和促使矛盾的轉化,孫武說:“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

要充分發揮戰爭指揮者的主動靈活性,利用矛盾相互轉化的原理,根據敵軍態勢的變化,隨時變更戰略戰術,以出奇製勝。但高明的將領就在於識別和利用奇正的態勢的變化取得勝利。他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因敵之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奇正相生,如環之無端,孰能窮之。”這就是說,戰爭的態勢或奇或正,奇正相生,變化無窮,像無端的環一樣,是很難完全掌握和窮盡的。這裏所謂正,即指戰爭態勢方麵一般的正規的形式;所謂奇,即指其多變的特殊的形式。

他的哲學觀點缺乏係統性,他的唯物主義思想是樸素的、直觀的,他的辯證法思想也是不徹底的,而且最後陷入了循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