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心起意妙君出山
第二十章 心起意妙君出山
今天看到書友西玄修士的提醒,王屋山號稱‘小有清虛天’作為主角的道場確實比九華山更好一點,從這一章開始就改過來吧。前麵的貧道也會慢慢改過。
清虛將袁洪帶到王屋山後,便讓袁洪正式行過拜師之禮,再讓袁洪對著截教教主——混元無極太上上清聖人通天教主的像行過三拜九叩之禮後,便對袁洪說道:“如今你便是我截教弟子了,我截教沒有太多的規矩,隻要日後尊師重道,友愛同門,不要欺師滅祖就可以了。”說完便對侍立在一旁的白翎說道:“你去叫孔宣前來,見過新來的師弟。”白翎應聲而出。清虛轉首又對袁洪說道:“孔宣便是你大師兄,乃是天地間第一隻孔雀成道,修為也到了太乙金仙之境,可算我截教三代弟子中的第一高手。以後你每天早晨在為師處聽講上清大道,其他時間都隨你師兄修行吧。那八九玄功也是一門絕學,你若願意,可自己修行,也是多門神通。”說完便讓袁洪坐於一旁等待孔宣。自己也入定去了。
卻說那將楊妙君救下之人正是西方教二教主準提道人,在清虛將袁洪收入門下之時,身在西方極樂世界的準提道人便已然得知,不由喃喃說道:“清虛,這段因果你接下了,好!就看你日後如何了結。怎樣給貧道一個交代。”
不多時,孔宣便隨白翎來到大殿,見老師右手的蒲團上坐著一隻猿猴,便知乃是白翎告訴自己的老師新收的師弟,在對清虛行禮後便對袁洪說道:“想必這就是師弟吧?為兄孔宣。”袁洪在孔宣進來時便對著孔宣一陣觀看,隻見:身似黃金映火,一籠盔甲鮮明。丈八大戟勢崢嶸,五道光華色映。袁洪見孔宣背後有五道光華,——按青、黃、赤、白、黑排列,不由想道:“不知這位大師兄背後的是何種神通,看似極為不凡。”忽見孔宣在見過清虛後便對自己行禮,忙起身應道:“正是小弟袁洪,小弟初來還要靠師兄照應。”孔宣笑道:“哈哈哈,師弟初來,卻是不知。我截教最看重的便是師徒之情,兄弟之義,即為同門自當相互照應。”清虛見師兄弟二人已然打過招呼便說道:“你二人既然已經見過麵,以後時間尚多,此時也不必多說。孔宣,你師弟初來,對我截教之法一無所知,就由你先代為師教授一段時間,待其有根底之後便前來聽為師講道。”說完便不在說話,閉目參道去了。
孔宣將袁洪帶到後山自己修道之處後,便對袁洪說道:“師弟,我九華門中雖說連師弟在內有四位弟子,不過另外兩位乃是人皇之身,並不入我門內排行,如今你便是我九華一脈的二弟子了。此地乃是為兄平時修道、習武之處,師弟可在此結廬住下,每日與為兄共同學藝。”說完便將截教入門之道法盡皆教授於袁洪,袁洪的孔宣教授道法後想到:“他畢竟是大師兄,跟隨老師已不知多少歲月,與老師感情非是我所能比。不若我將這八九玄功送於師兄,以後也多個照應。”想到此處袁洪便將自己抄錄的八九玄功拿出遞於孔宣手中,說道:“師兄,小弟初來,也不曾備得禮物,隻有這部偶然所得的道書,送於師兄就當見麵禮了。”孔宣笑著說道:“師弟客氣了,一入我截教之門便是同根兄弟,又何必如此。”心中卻是想到“我截教大法通天徹地,又何須他人之法?何況你偶然得來的道書想來也不是什麽高明之術。”卻又怕自己不接傷了袁洪自尊,便將袁洪遞來的道書接在手中。
孔宣將道書接在手中隨意一翻,越看心中越是吃驚,不由將道書交給袁洪,說道:“師弟此物太過貴重,為兄卻是不敢要。”袁洪急道:“師兄傳我道法,乃是大恩。何況此書高深,在小弟手中也是廢物,還不如送於師兄。”孔宣沉吟片刻說道:“也好,為兄就厚顏收下了,此書所講八九玄功乃是一等一的練體之法,對我等修行武技之人極為貴重。待為兄參悟之後便傳於師弟。”袁洪轉念大喜。如此,袁洪便開始隨孔宣白日學習上清道法,午間學習武藝,晚上便和孔宣一起研習八九玄功,日子便如此一天天過去了。孔宣卻是不知,袁洪修習八九玄功卻是無礙,隻因他的因果已被老師清虛道君接過,而他孔宣修煉八九玄功卻是平白和西方教結下了因果,日後卻是要入沙門為護法,以還此次因果。後清虛雖也知孔宣習練了八九玄功,卻已是無法可想,隻能順其自然,但也是極為懊惱自己未曾告訴袁洪,這八九玄功不要讓孔宣修習。
不說袁洪得清虛道君收為弟子,在王屋山修煉,隻說那瑤姬仙子之次子楊妙君,自被準體道人救出放在袁洪洞府內之後,便在那洞府內慢慢長大,不得不說那仙人血脈確實不凡,雖年不足三載卻已然能夠自己過活,稍稍長大後便能自己修行,那八九玄功卻也是被其練得頭頭是道,不差絲毫。加上有準提留下的一葫蘆金丹,短短百年時間卻已是將那八九玄功練成,雖道行不深,一身法力卻也是不凡。
這楊妙君一身法力雖然不凡,可畢竟獨自生活了百年,心中依然如同赤子一般,及是耐不住寂寞,自幼年時便收留了一隻細犬、一隻蒼鷹,經楊妙君喂之數粒仙丹之後,卻也漸漸有了神通,修煉成妖。這日楊妙君突然起了心思,想到凡人之中廝混數日,便帶著細犬、蒼鷹向人族部落行去,一路遊玩卻也快活。遊玩日久楊妙君卻是發現,那凡人皆有父母,自己卻是不知父母是誰?身在何方?一時意興闌珊,也無心遊玩,便回了洞府。
自回到洞府之後那楊妙君越想越是難耐,不由想道:“這人皆有父母,想來我也是爹生娘養,卻是不知爹娘身在何方。心中不由興起尋找爹娘的念頭,這念頭興起之後,楊妙君卻是怎麽也安不下來,隻想盡快找到自己的爹娘。想到此處便帶著細犬、蒼鷹,出了洞府,這一出卻是引起了一段後世廣為流傳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