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貌似題外的話

2013年2月5日的《環球時報》第15版有篇題為“官員價值體係虧空,錢房就來填補”的社評。該篇社論以貌似公允的說法,提出了一個解決廉政問題的荒謬方案:提高“官員”的社會地位。

我國現階段正處在由貧變富以及由富變強的社會轉型時期,價值體係的虧空與混亂,是一個時代問題,同時也是社會問題。該文單獨提出“官員”價值體係的虧空,以此給出“錢房就來填補”的解釋,並就此論證提高“官員”的社會地位的合理性,實在站不住腳。

原文如下:“官員的合法利益途徑似乎隻有一級一級升官,而到了一定位置升不上去者在每一個層級都是大多數。什麽是升不上去人的驕傲,如何讓他們最終帶著這種驕傲離開公職,這也是價值建設需要破解的問題之一。

這種驕傲肯定不能是現金,但它也不能是虛的,它應是社會對官員所做貢獻的真實尊重……”。

本文作者認為,該篇社論有兩個致命的錯誤,使其從“價值體係虧空”這個正確的前提出發,卻得出了一個荒謬的方案。

一、第一個根本性錯誤:混淆了“官員”社會地位與價值體係虧空的因果關係。

首先,我國的現實狀況,“官員”的社會地位,不是太低而是太高。按照馬爾薩斯的五級需要來劃分,“官員”,特別是有了一定層級的“官員”,不論升不升得上去,前三級需要的滿足相對於社會其他階層來說,都是比較容易的。這從“當官”在我國社會成員做職業選擇時的強大吸引力就可以判斷出

來。成為“官員”本身就是驕傲。

但是,我國的現實狀況,除了非正常原因,“官員”改行的可能很低,一旦“當官”,基本可以幹到退休。身為“官員”的驕傲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消耗,隻有“升官”才能再次強化。

其次,所謂“社會對官員所做的貢獻的真實尊重”,也就是社會認同需要的滿足,並不能由社會主動給予某一特定行為主體,而是社會對某一特定行為主體具體行為的被動反應。簡單的說,就是“想讓別人說你好,首先你要做得好”。

但是從我國的現實狀況來看,“官員”做為一個整體社會階層,以其得到的更高會地位,卻缺乏有說服力的、符合社會發展價值體係更高標準要求的行為來判斷,想要獲得社會認同,顯然不現實。

因此,本文作者與該篇社論的觀點相反:對“官員”價值體係的建設,不僅不應該提高“官員”的社會地位,恰恰應該在加強監督的同時,用重典懲治壞“官員”以警示後來者。另外,破解“官員”實際上的終職業生涯製,重新喚起身為“官員”應有的驕傲,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方麵。

二、第二個原則性錯誤:混淆了現代社會公職人員與官員的概念。

前文之中,除了引文,本文作者提到“官員”,都是加引號的。因為按照我國政治體係的正式用語,是不存在“官”或者“官員”這種職務統稱的,應該是“幹部”或者“領導幹部”等。而按照國際通行的現代社會基本構成,也不存在“官”或者“官員”這種社會角色,應該是“行政

官僚”或者“技術官僚”等。

現代社會,“官”或者“官員”的稱呼,可以用在諷刺、挖苦以及自嘲等貶低性的場合或者語境,但絕對不應出現在客觀分析我國現實社會問題的文章或者正式言論中。因為我國已經不存在“官”或者“官員”這種社會角色,將來也不應該重新出現這種社會角色。

本文作者認為,該社論用一個大而化之的價值體係的大道理,掩蓋第一個錯誤觀點的同時,又利用長期封建曆史對我國社會深遠影響的傳統“官本位”觀念,混淆了曆史與現實的區別,使用一個根本不應存於當世的社會角色的稱呼,來佐證自己的錯誤觀點,從字裏行間,透出一股陳腐的封建氣息,和奴顏婢膝的奴才相。

《環球時報》做為一份有影響力的大報,選登該篇“錢房就來填補”的社評,或許正是要體現出我國現實社會,價值體係的混亂現狀,而不是表明認同該篇社評的觀點。從這個角度來說,能夠容納不同觀念,百家爭鳴,正是我國社會進步的表現。

社會轉型時期,價值體係的暫時虧空與混亂並不可怕。執政者隻要能夠堅持一個基本的社會發展方向,允許不同的觀念爭鳴和互相監督,而不是盲目的選擇一種觀念來強製統一社會價值,讓實踐來檢驗,我國的社會發展即使出現一些波折,也不會陷入太大的動蕩。反之,執政者的微小失誤,就會產生巨大的社會破壞力。

-

該文我也投給《環球時報》了,發不發表隨它,先出口氣再說。有書的朋友,歡迎轉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