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新聞聯播瘋了(上)
第五十四章 新聞聯播瘋了(上)
新聞聯播,無論你愛不愛看,能不能看得懂,它都是全國最有影響力,收視最高的節目。各行各業的人們無不以上新聞聯播節目為榮,沒想到梅花傳媒的第一部創業作品就能登上新聞聯播,真是莫大的榮耀。
秦天柱平時是不看新聞聯播的,他覺得節目內容都千篇一律,新聞語言有點呆板。好吧,他承認其實是他看不懂的緣故,他知道許多在官場或是商場的人那是看得津津有味的,通過那些官話套話的些許變化,他們能嗅到國家政策的改變,能夠察覺到常人不易察覺的商機。現在,秦天柱也算是個商場中人了,他覺得或許自己也該學習學習怎麽看新聞聯播了。
12月24日,星期三。
聽那王記者說,他們的采訪會在今天的新聞聯播中播出,秦天柱今天也就老實在家候著。淩雅雯因為要帶畢業班,這段時間晚上都在學校監督晚自習的。但今天情況特殊,她也早早回到家中等待,說不定自己能在全國觀眾麵前露露臉,淩雅雯對此也是很期待的。
淩雅雯有些不確定:“兒子,你說對我的采訪會播嗎?我那天感覺自己的狀態還不錯,應該沒問題吧!”
“那可說不定,我們這種文化娛樂方麵的事情,新聞聯播能給個幾十秒的鏡頭就不錯了。他們那兩天采訪了那麽多人,大部分都是不會播出的!”
不過,別人的采訪不一定會播出,自己的采訪一定會播出吧。自己可是《恰》劇的投資人和導演啊,是事件的主角啊。那天,那些記者可是對他進行了差不多兩個小時的采訪。
淩雅雯不信,“我怎麽說也是《恰》劇的編劇之一,還是副導演呢,怎麽也該給幾個鏡頭吧!我那天昧著良心把你誇成了一朵花,要是什麽也不播,那真是太虧了!”
秦天柱聳聳肩道:“你跟我說也沒用,我也管不到人家朝廷台的新聞節目!”
晚上七點,新聞聯播開始。一開始的新聞概要中就有他們《恰》劇的介紹。是個好兆頭,看來是今天新聞聯播的重點新聞。
新聞聯播播出過半,國家領導人很忙的新聞過去後,就是《恰同學少年》的新聞。
本台消息:由我台八點檔黃金時間段播出的《恰同學少年》播出後,在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學生中產生了熱烈的反響。眾多在校學生與老師們一起說《恰同學少年》,議《恰同學少年》,暢通人生的理想,縱論教育的本質與責任。請看本台前方記者發回的報道。
鏡頭一是采訪首都某個中學一個帶眼睛的女生。
“《恰同學少年》很好,我們班的同學都有看。與劇中的學生相比,我覺得我們現在的學生缺少了一份理想,缺少朝氣,年紀輕輕卻已暮氣沉沉,大家變得現實勢力!”
她續道:“就像劇中蔡和森說的,人之所以為人,正是因為人有理想,有信念。懂得崇高與純潔的意義。假如眼中隻有利益與私欲,那人和隻會滿足於物欲的動物,又有何分別呢?林文忠公有言,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我若相信崇高,崇高自與我同在。區區人言冷暖,物欲得失,與之相比,又渺小得何值一提呢。
說得真好啊,我覺得我們年青人就應該是這樣的!”
鏡頭二是采訪首都師範大學的一個在校大學生。
“是的,《恰同學少年》我有看,我們這裏同學老師都在看,都在議論。這部劇很深刻,很有啟發,尤其是對於我們這些要走上教師崗位的大學生來說,更是受益匪淺。它讓我們知道了教育崗位的責任重大!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我們國家青少年的未來,直接影響國家民族的民族命運!”
他念了一段劇中的台詞,也是梁啟超《少年中國說》中的內容,“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鏡頭三是采訪靈泉中學的一個學生。
他不是秦天柱的同班同學,也不是劇組演員,秦天柱也有點麵生。
他主要講《恰》劇在食堂拍攝蔡和森吃剩飯一場戲時,餘校長對照了食堂的浪費情況後,深受震動,當場召集全校同學進行了一場生動的勤儉節約的課。
從那以後,學校食堂的浪費情況大大減少。
後麵還有不少全國其他地方的教師、家長們看過《恰》劇後的反響的報道。
這條新聞差不多用時五分多鍾,分量那是相當的重,對《恰同學少年》的宣傳非常給力。
不過,最後隻播出了靈泉中學一個學生的鏡頭。全校那麽多師生,那麽多劇組人員以及梅花公司職員的采訪,竟然最後都沒有采用。難道說朝廷台的新聞節目都這麽“奢侈”的,采訪近兩天的素材,最後隻采用其中的幾秒?
這讓坐在電視機前的秦天柱和淩雅雯都有點失望。
12月25日,星期四。
雖然最終自己和自己的公司都沒有上新聞聯播,讓人有點遺憾。但新聞聯播對《恰》劇的宣傳還是起了很大的推廣作用。
秦天柱第二天從公司得來的消息,《恰》劇因為前幾天工作日的緣故有些回落的收視,又重新漲了回來。昨天收視率9.0%,再創新高。
這就很好,宣傳再多,還是收視率最實在,還是真金白銀更實在。
秦天柱很愛錢的。
他今天自己一個人晚上繼續留在家裏看電視,收看新聞聯播。自己好歹也是個傳媒公司的老總了,要養成每天看新聞聯播的習慣,可不能真把自己當成個普通初中生。
後世網絡中不是常常調侃嗎,看新聞聯播的都是成功人生,都是高富帥。從今天開始,自己就要向高富帥靠攏。
今天的新聞聯播中還是有《恰同學少年》的新聞,又是當天的重要新聞。這讓秦天柱有些驚喜,暗歎運氣不錯,不然就錯過精彩鏡頭了。
本台消息:由我台八點檔黃金時間段播出的《恰同學少年》播出後,不僅在教育界產生了巨大反響,在文化戰線上同樣引起了眾多從業人員的一陣熱議,請看本台記者前方發回的報道。
朝廷台的記者首先采訪了文產總局的局長梁伯韜,那梁伯韜五六十歲年紀,長得矮矮胖胖的。
“梁局長,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我台正在播出的《恰同學少年》這部劇!”
那梁局長眯著眼睛,笑起來像個彌勒佛,“知道,我自己也有看。我也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作為家長,對這部反映教育問題的電視劇,是發自內心的喜歡的。”
他先讚了《恰》劇一番後,又從自己文產總局局長的角度談了談這部劇:“我們注意到,製作這部劇的單位是個叫梅花傳媒的民營公司,它是今年才在之江省一個叫靈泉縣的小地方成立的公司。不敢想象啊,我們國家去年才允許民營企業進入電視劇製作這一行,今年就馬上有民營企業製作了這樣一部叫好又叫座的劇集出來。
這有力的說明了,我們的政策是對頭的,民營企業嗅覺靈敏,反應迅速。對他們開放電視劇製作領域,不是做早了,而是做遲了。可以預見,隨著越來越多民企資金的進入,國內群眾的電視機熒屏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精彩!”
記者隨後又采訪了京城的幾個文化行業的業內人士,包括電視劇導演,報紙文藝欄目評論員,北影學院的教授等。
他們大多從自己專業的角度分析了《恰同學少年》能夠成功的原因,以及對當前國內有些低迷的文化產業的啟示。
其中一個是BJ市電視藝術中心的生產部門主任,叫鄭小龍的,秦天柱認得。他也是國內著名的電視劇導演,導過《渴望》、《編輯部的故事》等眾多熱門劇集,秦天柱另一個記憶中,當時正紅火的《甄嬛傳》就是他的作品。
鄭小龍對《恰》劇的熱播,說出了自己的感想:“我覺得《恰》劇的成功,對我們這些體製內的文化從業者來說不吝是一記響亮的耳光。我們許多體製內同誌總是抱怨創作空間小,審查嚴,題材限製死。
但《恰》劇恰恰是取材於我們的革命故事中,取材於我們覺得沒有市場前景的主旋律題材。人家隻是在其中稍稍做了點創新,加了點青春氣息,立刻收到了良好的市場回應。
這就告訴我們這些文化工作者,隻要肯創新,主旋律的故事照樣有廣大的市場前景!所以,於其在這裏抱怨客觀環境的糟糕,不如開動腦筋,想想怎麽做一些改變,做一些創新,讓我們的文化產品重新真得到老百姓的擁抱。”
秦天柱聽得很爽。新聞聯播真是給麵子啊,竟然連續兩天給自己的《恰》劇做宣傳,其他任何文化產品有這個待遇嗎?有嗎?
這麽一想,他對於昨天自己沒上新聞聯播的遺憾,也覺得沒什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