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_第六章 組建羽林郎(一)

楊逸從皇宮回來的當天晚上,道士師傅對他講,該教給你的都叫完,剩下的就看你的自己的造化了,為師今晚向你道別,明天就要去雲遊了。

楊逸道,師傅,我還有好多為學的呢?

道士道,癡兒,天下無不散之宴席,你自己要保重。

楊逸道,師傅也是,若果日後有用的道徒弟的話,你讓人捎信,徒弟會立即去辦。楊逸剛說完,老道就離去了,楊逸朝老道剛才坐的地方磕了三個頭,便回屋了。

第二天,楊堅在朝堂上講,我欲組建羽林郎,你們可推薦自己的子侄,帶考核過後,便可進入羽林軍。

有人問道,羽林郎,年齡多大?

楊堅道,十二到十六歲。

又有人道,誰可為羽林郎統領?

楊堅道,朕的本家侄子,靠山王之子楊逸可當。

既然是靠山王的兒子,他們就無話可說了。

待眾人下朝後,一道聖旨傳到,靠山王府。王妃柳氏帶全府接旨,隻聽宣旨太監道,王妃不必如此,這旨是給小王爺的。雜家就回宮了,柳氏命人送上金錢,便打看一看,原來是封逸兒為羽林郎將,統管羽林軍,羽林軍有楊逸自己選拔。

一個月後,成被五裏坡大營建好,羽林軍便開始招人了。由於楊逸派出的人尋到單雄信,楊逸便把尉遲恭調來羽林軍協助程咬金。「單雄信(581-621)姓單名通字雄信,家住山西潞州(長治)天堂縣城南八裏二賢莊赤發靈官,祖籍曹州單父(單縣)人。少勇健。隋末入瓦崗起義軍,手使金頂棗陽槊,*騎閃電烏龍駒。五虎上將第一名,人稱:赤發靈官,一柄金釘棗陽槊,勇冠三軍。武藝出眾,仗義疏財,深孚眾望,性格倔強,不屈不撓,慷慨赴難,是一個讓人“服氣”的曆史人物。617年,任左武侯大將軍。618年,率軍投降王世充。620年,李世民率軍包圍東都。單雄信與尉遲敬德交戰,被刺墜馬。次年,李世民克東都,王世充降唐,單雄信被殺。詩曰:隋末英雄起四方,其中單數瓦崗強。

咬金大斧秦瓊鐧,打的瓦岡不姓楊。

反隋舉義前,單雄信坐鎮故裏二賢村,糾集五省綠林同道,為總瓢把子,俠肝義膽,英雄勇武。大義結交、解救窘困賣馬的秦瓊,後賈家樓三十六友結義,舉義反隋,占據瓦崗山。單雄信功勳卓著。後李密掌瓦崗大權,人心盡失,英雄離散。

秦瓊等投李世民,單雄信因與李氏有仇,遂投王世充。世充與世民戰,兵敗,雄信馬踏唐營,被俘,不降,隕亡。

可歎一世英雄,大功未就!

英雄舉義在瓦崗,豪傑集結人馬強。

遙想反隋根基處,首指單通二賢莊。

單雄信祖父名登,曾助北周宇文氏統一北方,戰功卓著,拜護國將軍,守東昌府(今山東聊城);公元579年雄信之父禹襲父職仍守東昌。隋開皇元年(581年),隋將李淵率部攻周,圍東昌,單禹與之血戰七晝夜,城破後被俘不屈被李淵所殺。單李積怨當由此始。單氏一家由家將保護出逃,不敢在山東久留,輾轉來到潞州。很可能當時因單家官宦之家,出逃時攜有金銀,所以能在潞州蓋莊園、置田地,定居下來。而觀現在的二賢莊地形,孤居高崗,不與周圍村落接近,也正是隱居避禍之所在。

李淵去太原做官時,朝廷中的宇文述擔心他日後有變,便派出宮中精銳的禁衛軍在城外楂樹崗偽裝成強盜去劫殺李淵~李淵靠著自己奇準的箭法,與自己的家丁們才勉力抵擋住!後經秦瓊解救才順利將這幫精銳東宮衛士打退!李淵一人去追~感覺馬已疲、人已累~正準備回去的時候!忽然見遠處有一騎向己奔來~李淵誤以為還是剛才盜賊一夥~便輕拽雕弓~飛射一箭!那人在百米之外還不知道發生什麽事就被射中咽喉落馬而亡~誰想他射死的是潞州二賢莊上人單雄忠!

二十多歲的單雄信已名噪綠林,成為“九省五路綠林英雄都頭領”,為總瓢把子,俠肝義膽,英雄勇武。大義結交、解救窘困賣馬的秦瓊,後賈家樓四十六友結義,舉義反隋,占據瓦崗山。現在當地父老猶能指稱一些英雄的姓名,如稱王伯當是單雄信的親密助手,好多事務都由他們倆共同決定,稱北麵的好漢是王君可、史大耐,南麵的好漢是黃河上的魯明星、魯明月兄弟,西麵的好漢是少華山上的齊國遠,李如珪等。隋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37歲的單雄信同王伯當、徐世績(jì)等一起加入瓦崗軍,成為這支反隋義軍的重要將領,單雄信被任命為左武侯大將軍。隋朝舊將李淵從太原起兵後,迅速發展壯大。他們既和義軍一同反隋,又與李密的瓦崗軍、河北的竇建德、河南的王世充等互相攻擊。在瓦崗散將,瓦崗舊部紛紛投唐之際,單雄信率部投靠了反抗唐朝的王世充。公元621年,唐鄭交兵,王世充向李世民稱臣,單雄信單騎突圍,血戰被擒,誓不投降,被李世民斬於洛陽渚上,時年41歲。

詩曰:隋末英雄起四方,其中單數瓦崗強。咬金大斧秦瓊鐧,打的瓦岡不姓楊。

隋朝末年,在濟南府當差的山東豪傑秦瓊受命來潞州辦事,不幸染病於店中,所帶盤費俱已耗盡。無奈之中,牽著他心愛的坐騎黃驃馬到西門外的二賢莊去賣。

秦叔寶將黃驃馬拴在莊南大槐樹下,二賢莊莊主單雄信聽說有人賣馬,便去相馬。秦叔寶早在山東就聽說單雄信是一條好漢,隻是眼下窮困潦倒,羞於顏麵,難以通報真名實姓。偏偏單雄信聽說賣馬人是濟南來的,便請他到府上吃茶,還順便打聽仰慕已久的山東好漢秦叔寶。秦叔寶謊稱:“員外打聽的人正是小弟同衙好友。”雄信聞知他與叔寶是朋友,隨即修書一封托交叔寶,並付了馬價紋銀三十兩,外加程儀三兩,不在馬價數內,還取潞綢兩匹相贈。

卻說秦叔寶瞞得了單雄信,卻在潞州酒樓上邂逅了另一條好漢王伯當。伯當告知了單雄信,害得雄信到處尋找秦叔寶。後來兩位英雄終得相識,單雄信盛情款待,讓叔寶在二賢莊精心養病八個月。離別時單雄信為其黃膘馬配上了金鐙銀鞍,並以潞綢、重金相贈,從此二人結下莫逆之交。隨後二人在推翻隨王朝的農民起義中同仇敵愾,為起義軍創造了不可磨滅的業績。唐朝興起後,秦瓊終身保唐,單雄信則抗唐到底。盡管單、秦二人後來分道揚鑣,但患難

中結下的兄弟情誼始終如故。《說唐》中的“秦瓊建祠報雄信”,說的就是秦瓊聞得擒了雄信,飛馬來救。走到跟前,頭已落地。叔寶抱住雄信的頭,跪在地上,悲痛欲絕。後將雄信夫妻合葬在洛陽南門外,起造一所祠堂,名為“報恩祠”,以報潞州知遇之恩。

單雄信死後,部分子孫為避難改姓尚,在山西省長治市二賢莊有單尚不分的說法。單雄信第11代孫單興、單旺、單茂、單盛加入黃巢起義,人稱黃軍四傑。

賈家樓36結拜兄弟,最後各為其主,兵戎相見了!很大一部分保秦王李世民,而單雄信因家仇不降、反唐不息,最後被捉,這是一場從一開始就注定失敗的戰鬥,但單雄信並非因此而放棄戰鬥。被殺的時候,曾經的那麽多兄弟就在身旁,能跪下求秦王的不殺這個曾經江湖大哥的寥寥無幾,秦瓊回來的時候已經被殺了。

而我懷疑,秦瓊的正好不在場,並不排除此人故意躲開的可能。他隻是比其他所謂的英雄們高明:故意不在場,造成不是他負義的假像。如若他在場,也不見得就會跪下求情。

單雄信綠林氣息極濃,非常愛結交朋友。在被王世充拉攏之前,沒見他做過什麽不夠光明磊落的事,幹的是劫富濟貧的綠林行當,交的是三山武嶽的朋友,仗義疏財,對朋友掏心掏肺,絕對稱得起是條漢子。

有人評論說,可惜單雄信為了兄長被誤殺之仇,明知王世充不是明主,卻不肯棄暗投明,過於計較家仇而誤了自身,襟懷顯得不夠開闊,最後自刎可悲可歎!

某有一話:所謂的明主等等都是扯淡,隻不過是利益共同體,投明也許是一種對正義的選擇,但也未嚐不是一種利益選擇。

或者,是將正義和利益的完美結合。但漢子也許會選擇單純的親情。政權可以為了利益誤殺你出賣你,但你的生身不會。而且,“主”可以變換,可以選擇,但你的生身是不能選擇的。這就是為什麽單雄信不能“順應曆史潮流”,留給我們的遺產。這個遺產並不可悲,隻有悲壯,是悶在心裏,說不出的這種壯烈。他的那種為朋友奮不顧身的情意值得我們效仿!」

招兵開始,有好多人想從後門把自己的子侄送進來,但都被楊逸拒絕。招兵也很嚴格,氏族子弟達標很少,最後經楊堅同意招一些庶族人數擴到一萬。楊逸便發榜全國招收羽林軍。

有一天,有一個叫蘇烈的小孩來應招,隻是年齡不夠,尉遲恭沒收他,便要找尉遲恭單挑,尉遲恭也不理他,誰知他就不走,一直等到尉遲恭收工,他還坐在大營門口。

尉遲恭道,小鬼,回家吧,明年再來吧。他不理尉遲恭,尉遲恭看天黑了。便讓他住在軍營,誰知一住他不願走了,尉遲恭隻好報告楊逸。

楊逸一聽他是冀州武翼人,便收下了。並讓他給他父親蘇邕寫信,征他父親來為自己服務,後來蘇邕為楊逸立下了汗馬功勞。「蘇烈,字定方,生於公元592年,冀州武邑(今屬河北省)人,後遷居始平(今陝西興平以南)。曆任唐朝左武侯中郎將、左衛中郎將、左驍衛大將軍、左衛大將軍之職,封邢國公,加食邢州、巨鹿三百戶。他從一員普通戰將,靠戰功累遷為禁軍高級將領,並以其先後滅三國、擒三主的非凡戰績和正直的為人而深受唐太宗和唐高宗的賞識與信任,屢委以重任,是唐初的一員得力幹將。

蘇定方征戰一生,所得賞賜無數,但他為人正直,不義之財分文不取。據《新唐書•蘇定方傳》記載:永徽年間,他隨程知節第一次征西突厥,軍至恒馬城時,有突厥部落來降,副大總管王文度出主意要把降兵統統殺死,私分其資財。定方日:“如此自作賊爾,何成伐叛。”文度不從。及分財,唯定方一無所取。也正由於蘇定方為人正直,因此深得皇帝的信任,當他平定蔥嶺叛亂,得勝還師,受到高宗召見時,一旁有官員請求高宗依法處罰被俘的叛將,而蘇定方卻頓首日:“意許不死,原丐(饒)其命。”帝日:“朕為卿全信”,於是饒了叛將多曼等人的性命。

蘇定方卒於乾封二年(公元667年),時年76歲,高宗聞訊極傷惜,下詔追贈幽州都督之職,諡日:“莊”。

功拜左驍衛大將軍、刑國公。

唐初漢族民力尚未從多年戰亂中恢複,落後野蠻的北方少數民族強盜集團,以突厥為代表,經常成群結隊南下掠奪財富,虜獲漢族人口做奴隸。唐為了邊境安定,對外采取征討與安撫並重,軟硬兼施的政策。在對外征伐中,蘇定方表現極其出色,脫穎而出。唐對外發動的戰爭,保護了唐民利益,討伐了不義的少數民族強盜政權,為中原的穩定繁榮奠定了基礎,還向野蠻落後地區傳播了先進的文明理念,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對今天中國版圖的形成作出了貢獻。蘇定方,也作為唐朝強盛時期的優秀人物代表,成為漢民族反擊侵略,開拓進取精神的象征!馬蹄踏處,即為大唐!」

楊逸想又得到一員悍將,為自己以後的發展有擴大了空間。由於羽林軍的要求很嚴,找人也很慢,楊堅也不急,反正他是為了滿足侄子當將軍的願望,這天,楊逸又去麵聖道,皇伯伯,我想讓你發詔找幾個人,?

楊堅道,逸兒,待會我給你張空聖旨你自己填,然後發布全國吧,來咱兩敘敘,你父王下個月就會回來,你想不想你父王啊?

楊逸道,想。

楊堅道,你父王這次會在大興待幾個月,到時你們父子好好聚聚,是皇伯父對不起你們啊楊逸道,不是的,身為皇族成員就應為聖上分憂,若是逸兒大一點,也想像父王那樣為大隋征戰四方。

楊堅道,好,不愧為我楊家的千裏駒,走,陪皇伯伯用膳。

吃完飯後,楊逸便開始在聖旨寫自己想要的人了。其中李靖、魏徽二人。「魏徽(580—643),字玄成,魏州曲城(今河北省巨鹿縣)人,青年時曾為道士,後參加隋末李密領導的農民起義軍起義失敗後,投奔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後,魏徵成為重要輔臣,以直諫知名,官至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拜太子大師,卒溢文貞。他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學家。

李靖(571—649),字藥師,原名藥師,漢族,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東北)人。出生於官宦之家,唐初傑出的軍事家將領、軍事理論家。李靖還是古典小說《封神演

義》、《西遊記》中的神話人物,係哪吒之父,被譽為“托塔天王“。。

在李靖的戎馬生涯中,他指揮了幾次大的戰役,取得了重大的勝利,這不僅因為他勇敢善戰,更因為他有著卓越的軍事思想與理論。他根據一生的實踐經驗,寫出了優秀的軍事著作,僅見於《舊唐書•經籍誌》、《新唐書•藝文誌》所著錄的有《六軍鏡》3卷,《陰符機》1卷,《玉帳經》1卷,《霸國箴》1卷,《宋史•藝文誌》著錄的還有《韜鈐秘書》1卷,《韜鈐總要》3卷,《衛國公手記》1卷,《兵鈐新書》1卷和《弓訣》等,可惜後世都失傳了。今傳世的《唐太宗李衛公問對》(或稱《李衛公問對》)係宋人所撰,盜用李靖之名,不足為據。原著有《李衛公兵法》,原書今佚,但從散見於杜佑《通典•兵典》及《太平禦覽•兵部》中的《衛公兵法》,猶能管中窺豹,有關李靖的治軍、行軍作戰、紮營斥候等都有所記載。

李靖嚴於治軍,賞罰分明,不避親疏與仇讎,以懲惡勸善,激勵將士。《衛公兵法》說:“盡忠益時、輕生重節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惰、敗事貪財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質直敦素者,雖重必舍;遊辭巧飾、虛偽狡詐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讚,惡無纖而不貶,斯乃勵眾勸功之要術。”他欣賞諸葛亮斬馬謖的軍法嚴明,又稱道曹*因違犯軍紀而割發示眾。為了嚴肅軍紀,提高軍隊的戰鬥素質,李靖申明了二十四條法令:如漏泄軍事斬之,背軍逃走斬之,或說道釋、祈禱鬼神、陰陽卜筮、災祥,訛言以動眾心,並與其往還言議者斬之,吏士所經曆侵略者斬之,奸人妻女及將婦人入營斬之,吏士破敵濫行戮殺、發塚焚廬、踐稼穡、伐樹木者斬之……。這樣,就能造就出一支戰鬥力強、軍紀嚴明、深得民心的軍隊。

在對敵作戰方麵,李靖特別主張善於因勢利導。《衛公兵法》說:“凡事有形同而勢異者,亦有勢同而形別者。若順其可,則一舉而功濟;如從未可,則暫動而必敗。故孫臏曰:‘計者,因其勢而利導之。’”他認為:“如我方士卒已齊,號令已行,奇正已設,布陣已定,誓眾已畢,上下已怒,天時已應,地利已據,鼓角已震,風勢已順,敵人雖眾其奈我哉?”他還比喻說,麵對張牙舞爪的猛虎,頭有利角的凶兕,自己手無寸鐵,身無蔽護,卻要與之搏鬥,勢不可能,其道理也是非常明白的。他總結出:“兵有三勢:一曰氣勢,二曰地勢,三曰因勢。”如果將勇輕敵,士卒樂戰,三軍之眾,“誌勵青雲,氣等飄風,聲如雷霆,此所謂氣勢也”;如關山狹路,大阜深澗,道如“龍蛇盤陰,羊腸狗門,一夫守險,千人不過,此所謂地勢也”。如果因敵怠慢,勞役饑渴,“風波驚憂,將吏縱橫,前營未舍,後營未濟,此所謂因勢也。”善於因勢利導,是克敵製勝的重要條件。

在以步兵、騎兵作戰為主的時代,李靖認為善於利用地形、地物是至關重要的。《衛公兵法》說:“《軍誌》雲:‘失地之利,士卒迷惑,三軍困敗,饑飽勞逸,地利為寶,不其然矣’。”他指出,要根據雙方的地利條件,及時決定自己的戰略戰術。比如:彼此都具有有利的地形,這時就要采取“讓而設伏,趨其所爰而傍襲之”的戰術;如彼此地形都不利,則采用“引而佯去,待其半出而邀擊之”的戰術;如在平曠的地方,適用騎兵衝殺,則要“率騎而與陣”;在地勢險隘之處,則適於步兵作戰。他還指出幾點指揮者禁忌的地方:在陰暗的沼澤之地,“沮洳幽穢、垣埳溝瀆,此車之害地也”。在有進無出之地,“大阜深穀,洿泥塹澤,此騎之敗地也”。他善於利用地物,在“深林盛薄”之地,可以使用矛鋌殺敵;在“蘆葦深草”之地,則必用風火。他總結說:“凡戰之道,以地為主,虛實為佐,變化為輔,不可專守險以求勝地也。仍須節之以金鼓,變之以權宜,用逸待勞,掩盡為疾,不明地利,其敗不旋踵矣。”

李靖認為,為了戰勝敵人,使用反間計,促使對方相互猜忌,上下離心離德,這是瓦解敵人,戰而勝之的策略。《衛公兵法》說:“夫戰之取勝,此豈求之於天地,在乎因人而成之。曆觀古人用間,其妙非一也。即有間其君者,有間其親者,有間其賢者,有間其能者,有間其助者,有間其鄰好者,有間其左右者,……”他還進而指出了行使反間計的方法:“且間之道有五焉:有因其邑人,使潛伺察而致詞焉;有因其事,故泄虛假,令告示焉;有因敵人之使,矯使其事而返之焉;有審擇賢能,覘彼向背虛實而歸說之焉;有佯緩罪戾,微漏我偽情浮計使亡報之焉。”要更好地使用反間計,達到預期的目的,“皆須隱秘,重之以賞,密之又密,始可行焉”。李靖還進一步指出,在我方使用反間計的時候,還要提高警惕,嚴防自己中敵人的反間計。他說:“且夫用間以間人,人亦用間以間己,己以密往,人以密來,理須獨察於心,參會於事,則不失矣。”這樣才能萬無一失。如果隻考慮用反間計,卻不提防對方也會使用反間計,以離間我方,就可能出現螳螂在前,黃雀在後的危險了。

《衛公兵法》還列舉了將帥不善於統兵作戰的十大失敗因素:“軍中有賢能而不能用者敗;上下不相親而各談己長者敗;賞罰不當而兵士多怨者敗;知而不敢擊,不知而擊之者敗;地利不得,而卒多戰阨者敗;勞逸無別,不曉車騎之用者敗;覘候不審而輕敵懈怠者敗;行於險道,而不知深溝絕間者敗;陣無選鋒,而奇正不分者敗。”之所以會導致這十敗,是因指揮者不善於用人撫士,不知己知彼,不懂地理,不懂陣法等所造成的。因此他結論說:“凡此十敗,非天之殃,將之過也。”

李靖對下營安寨及斥候也有一套理論。《衛公兵法》說:在平原廣袤、無險可守之地紮營,要作方營,即把軍隊分為七軍,“中軍在中央,六軍總管在四畔,象六出花。”為了防止敵人偷襲,必須放哨警戒,安排好斥候,哨兵“須擇勇敢之夫,選明察之士,兼使向導,潛曆山原,密其聲,晦其跡”,哨兵必須精明強幹,見微而知著,“見水跡則可以測敵濟之早晚,觀樹動則可以辨來寇之驅馳也”。」

此二人皆隋唐時,有明的功臣。其中李靖素有”大唐軍神”之稱。有二人在必使羽林軍文明於大隋,楊逸現在把招兵的事交給尉遲恭等人,自己在家考慮訓練的方法,另一方麵準備迎接自己的父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