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卷_第五十六章 吐穀渾寇邊(三)

李密這天終於趕到了吐穀渾的王都沙洲,不過因為吐穀渾的可汗伏允去狩獵,沙洲隻有伏允的老師太傅孔智齡在主持軍政,伏允早在其去狩獵之前,便對孔智齡道,讓他全權負責和李密的和談。因為吐穀渾有一個風俗,就是每年的二月份,吐穀渾的青壯男子都要隨他們的可汗,到青海湖畔去打獵。比武,亦可望得到可汗的重用,這就像是大隋的武舉一樣,為吐穀渾選拔優秀的士卒。

李密本以為能夠見到吐穀渾的伏允可汗,誰知伏允去狩獵,留下自己的老師吐穀渾太傅孔智齡接見自己,並讓孔智齡全權負責和自己談判的事,李密無奈啊,誰讓自己有求於伏允呢?便隻好和孔智齡談了。

孔智齡道,不知貴使來我吐穀渾所為何事啊?

李密心裏暗罵一聲;老狐狸明明知道我是來幹嘛的,還要讓某親自說出來,誰讓自己家的晉王有求於人家呢?當下便道,李密是封大隋晉王的命令來給吐穀渾伏允可汗送禮的,不知道伏允可汗願不願意要啊?

孔智齡一聽李密的回答,便知道,李密不是善茬,便問道,難道就是貴使所帶來的禮物嗎?那我家可汗當然要了,老夫在這裏代我家可汗謝謝大隋的晉王了。

李密道,孔太傅,誤會了,密說的不是這,而是另有所指啊。我家晉王希望吐穀渾的伏允可汗能夠出兵助他奪得大隋的皇位,他便以張掖以西的地方全部割給吐穀渾,不知道吐穀渾的伏允可汗意下如何啊?

孔智齡道,使者,所言可是真的啊,張掖郡,你們晉王舍得讓嗎?老夫所記不差的話,曆史曾經這樣記載過:“西漢武帝元狩二年,驃騎將軍霍去病進軍河西,戰敗匈奴,渾邪、休屠二王率眾歸漢。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絲綢之路”開通。漢元鼎六年,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張掖郡。此後,開始大規模徙民墾殖,戍兵屯田,發展農業生產,促進了中原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通和繁榮。“立屯田於膏腴之野,列郵置於要害之路,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商胡販客,日款於塞下。”張掖遂為絲綢之路的重鎮。西漢末年,竇融任張掖屬國督尉時,注重發展農牧業生產,使人民安居樂業。

東晉時,沮渠蒙遜在張掖建立北涼國,都建康,他采取發展農業,大興儒學,擴大同西域各國的文化交流,繼承發揚漢文化,推廣佛教,翻譯佛經,開鑿石窟,並以當地音樂、歌舞與龜茲樂相結合,創造新的音樂《秦漢伎》等措施,使張掖文化呈現出空前繁榮的局麵,成為北方中國佛教的中心,同時也使張掖成為中國內地與西域通使和商貿的中介。北魏時,《秦漢伎》傳入中原,稱《西涼樂》,成為北朝宮廷的“國伎”;張掖的佛教音樂傳入中原,稱《西涼州唄》,成為北朝佛寺的法樂。西魏廢帝三年,因境內之甘泉而改張掖為甘州。”

大隋建立後,又設立張掖郡,這裏是“絲綢之路”的必經要到,商業發達,商賈雲集,這麽好的地方,你們的晉王會把此地讓給我們,老夫怎麽感覺到有點不現實呢?老夫不敢替我家可汗答應,還請貴使多在沙洲呆幾天,等我們的可汗來時,再商議這件事,趁這段時間,貴使可以在沙洲逛一下,體驗一下,我們吐穀渾的民族風情,說不定貴使會喜歡上這裏的。現在時間也不早了,貴使早早休息吧,老夫回去還要把今天的事傳信給伏允可汗看看他的意思。

說完便向李密行一禮,便帶人離開了。等孔智齡離開,李密心裏那個氣啊,沒想到伏允竟躲著自己不見,但是又無奈隻好去睡覺了,以免明日去逛一下沙洲的風景,了解一下沙洲的民情。一邊為將來出征吐穀渾做準備。

•••••••••••••••

•••••••••••••••••••••••••••••••••••••••••••••••••••••••••••••••••••••••••••••••••••••••••••••••••••••••••••••••••••••••••••••••••••••••••••••••王城從靠山王府回去後,便開始令人收拾東西準備第二日向大隋的回皇帝請辭回去,這時,王城的隨從道,相國大人,有一個賣膏藥的說是你的故人,聽聞你在大興城,他便特意來拜訪。

王城心想自己在大隋哪有認識的人啊,正準備讓人把他驅趕走呢?但是一想並肩王楊逸不是說等會馬賊的大管事會來找自己的,難道那人就是馬賊的大管事嗎?便命人把外麵那人帶到自己的房間。等到那人到了後,王城道,閣下莫非就是大管事?

那人道,不錯,我就是鷹衛的大管事楊田,我是接到並肩王的書信,才過來的,最近進城戒嚴,我出行不得不化妝,若是被大隋的官軍逮到就麻煩了,不知道我們要是願意出兵祝你們,你們會有什麽報酬給我們啊。

王城道,不知道大管事,想要什麽報酬啊?若是合理,某就代替我家可汗答應你們。

楊田道,我聽聞你們給大隋賠償了一千萬兩白銀,我們也不要多,最起碼五百萬吧,還有糧草你們要出一部分。我們才能夠幫助你們統一大草原,不知閣下覺得這個條件怎麽樣啊?

王城道,大管事,這是不是有點多了,我們突厥暫時拿不出啊,不知可不可以少要一點啊。

楊田道,這個價位已經很合適了,我們是先出兵再收錢的,要不然你們該不信我們,認為我們是在哄你,實話給你說,我們也不想趟這趟渾水,主要是我們大當家的欠大隋並肩王的人情,他曾說隻要是並肩王有事尋求幫助,在他能夠完成的範圍內,他一定會完成的。今要不是大隋的並肩王,寫信給我,讓我幫助你們,我們今日下午就該離開這裏了,還是河套地區舒服,即使我們不要你們的東西,我們也能自給。我也不想在這裏和你浪費時間了,我留封信給你,若是你回到突厥把這件事稟告給你們的可汗,他若是願意,你就讓人拿著這封信,到河套地區尋找我們。說完掏了封信給王城,然後準備離開這裏。

王城道,不知道大管事,河套地區那麽大,我們如何能夠尋找到你們啊?

楊田一聽王城的話,笑道,不瞞你說,我們已經占領了河套地區,而且還得到那裏牧民的擁護,到時你拿著這封信,再報上我楊田的大名,便可以了。

•••••••••••••••••••••••••••••••••••••••••••••••••••••••••••••••••••••••••••••••••••••••••••••••••••••••••••••••••••••••••••••••••••••••••••••••••••••••••••••楊逸在單獨讓露珠公主和王城敘舊的時候來到羽林軍大營,此時羽林軍已經得到皇帝楊勇的允許有原來的三萬餘人擴展道五萬人,近日來羽林軍又開始招募士卒了。由於楊逸好長時間沒有來羽林軍了,他準備給羽林軍一個驚喜,誰知道半路上碰到一個人,那人是去應募羽林軍的,那人見到楊逸道,莫非兄台也是去應募羽林軍的。楊逸回到,不是,我是去羽林軍營省親的。不知道兄台貴姓啊,那人道,我叫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也。準備去羽林軍軍營去應募。

楊逸一聽此人竟是杜如晦,腦海中迅速出現了關於杜如晦的曆史記載:“杜如

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也。曾祖皎,周贈開府儀同、大將軍、遂州刺史。高祖徽,周時河內太守。祖果,周溫州刺史,入隋,工部尚書、義興公,《周書》有傳。父吒,隋昌州長史。如晦少聰悟,好談文史。隋大業中以常調預選,吏部侍郎高孝基深所器重,顧謂之曰:“公有應變之才,當為棟梁之用,願保崇令德。今欲俯就卑職,為須少祿俸耳。”遂補滏陽尉,尋棄官而歸。太宗平京城,引為秦王府兵曹參軍,俄遷陝州總管府長史。時府中多英俊,被外遷者眾,太宗患之。記室房玄齡曰:“府僚去者雖多,蓋不足惜。杜如晦聰明識達,王佐才也。若大王守籓端拱,無所用之;必欲經營四方,非此人莫可。”太宗大驚曰:“爾不言,幾失此人矣!”遂奏為府屬。後從征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嚐參謀帷幄。時軍國多事,剖斷如流,深為時輩所服。累遷陝東道大行台司勳郎中,封建平縣男,食邑三百戶。尋以本官兼文學館學士。天策府建,以為從事中郎,畫象於丹青者十有八人,而如晦為冠首,令文學褚亮為之讚曰:“建平文雅,休有烈光。懷忠履義,身立名揚。”其見重如此。隱太子深忌之,謂齊王元吉曰:“秦王府中所可憚者,唯杜如晦與房玄齡耳。”因譖之於高祖,乃與玄齡同被斥逐。後又潛入畫策,及事捷,與房玄齡功等,擢拜太子左庶子,俄遷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賜實封千三百戶。貞觀二年,以本官檢校侍中,攝吏部尚書,仍總監東宮兵馬事,號為稱職。三年,代長孫無忌為尚書右仆射,仍知選事,與房玄齡共掌朝政。至於台閣規模及典章人物,皆二人所定,甚獲當代之譽,談良相者,至今稱房、杜焉。如晦以高孝基有知人之鑒,為其樹神道碑以紀其德。其年冬,遇疾,表請解職,許之,祿賜特依舊。太宗深憂其疾,頻遣使存問,名醫上藥,相望於道。四年,疾篤,令皇太子就第臨問,上親幸其宅,撫之流涕,賜物千段;及其未終,見子拜官,遂超遷其子左千牛構為尚舍奉禦。尋薨,年四十六。太宗哭之甚慟,廢朝三日,贈司空,徙封萊國公,諡曰成。太宗手詔著作郎虞世南曰:“朕與如晦,君臣義重。不幸奄從物化,追念勳舊,痛悼於懷。卿體吾此意,為製碑文也。”太宗後因食瓜而美,愴然悼之,遂輟食之半,遣使奠於靈座。又嚐賜房玄齡黃銀帶,顧謂玄齡曰:“昔如晦與公同心輔朕,今日所賜,唯獨見公。”因泫然流涕。又曰:“朕聞黃銀多為鬼神所畏。”命取黃金帶遣玄齡親送於靈所。其後太宗忽夢見如晦若平生,及曉,以告玄齡,言之?#91;欷,令送禦饌以祭焉。明年如晦亡日,太宗複遣尚宮至第慰問其妻子,其國官府佐並不之罷。終始恩遇,未之有焉。子構襲爵,官至慈州刺史,坐弟荷謀逆,徙於嶺表而卒。初,荷以功臣子尚城陽公主,賜爵襄陽郡公,授尚乘奉禦。貞觀中,與太子承乾謀反,坐斬。”

楊逸道,原來是杜兄,失敬失敬。小弟木易,是準備去羽林軍看小人的兄長的,小弟的兄長在羽林軍服役。羽林軍的待遇很好,要不是父母在,兄長已經服役,我也準備去參加羽林軍的應募呢?看杜兄這個樣子是信心滿滿的樣子,肯定會被選進羽林軍的的。

杜如晦道,聽說羽林軍選拔很嚴格,我還真有點害怕被淘汰呢?我小時就想當一名將軍,奈何家祖及家翁不願意,一心隻想讓我考科舉,然後當官,最近他們才允許我去參軍,希望我這次能夠被錄取,要不然又得回去科舉考試啊二人走一路聊一路,杜如晦發現了楊逸絕對不可能是平常人家的子弟,但是楊逸不說他又不好意思詢問,不到半個時辰,便快要道羽林軍營,楊逸借故跟杜如晦分開了,以免到時有羽林軍的士卒認識自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