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竹馬,兩小無猜_龍燈花鼓

鞭炮聲聲除舊歲,隨之相伴的還有幾乎每家每戶都播放著卓依婷賀新年的歡快歌聲。那個年代,她風靡亞洲,無論是男女老少,都是她忠實的粉絲。她唱過的那些膾炙人口的歌曲,無論何人,都能哼上一段。她是所有人的偶像,也陪伴著一代人成長,也見證了一段時代的變遷。無論今夕何年,無論生或死,她永遠活在人們的心裏。時代可以抹去她的青春韶華,卻遮不住才華橫溢,而這些折射在記憶裏的便是那些經典老歌。

在鄉下的春節是熱鬧的,到處都是喜慶洋洋,一片歡騰。從正月初一開始,直至元宵佳節,慶祝春節的腳步從不停歇,而且慶祝的方式也是層出不窮。大人有大人的慶祝方式,孩童也有孩童的尋樂之法。但最熱鬧,也是最普遍的莫過於龍燈與花鼓。這是中華上下五千年傳承下來的民族精髓,同樣也是華夏亙久不歇的民風習俗。隻是在曆史的步碾下,各地殘存不全,各方各地大致相同,卻也融入了當地的特色。

例如龍燈之於我們鎮上,隨著時代的變遷,除了傳承慶祝春節外,賦予了它新的含義:它不再僅限於慶祝,還寓意著希望。

那年代,農村相對來說非常落後,沒有寬闊的柏油路,也沒有幢幢高樓大廈,更沒有片片發達的工業區。除了些許下海經商致富的人家住著小洋房,大多數人家還是身住紅磚青瓦,手掌星光煤油,腳踩碧石黃丕。甚至還有的人家隻能涼席覆身,或是糟糠裹腹。元宵過後,多的是留守老弱幼小,年輕人都下海打工,留著他們守著那寸土。

相比他們,我們是幸運的,不隻是我,落風更是幸運的,不是多富有,至少不必像魚俐那樣好吃的都沒得。我曾聽人說,那時候沒好吃的人家的小孩,一頓能吃掉一隻老母雞,我是不信的。因為我家裏人都不怎麽吃,我吃過一次之後,更是沾都不沾,小孩子怎麽可能吃得完那麽多。可是一次偶然,我無意中親眼目睹了魚俐吃了一隻不小的母雞後,便深信不疑了。

其實那次給我的感覺除了震驚,便是可憐,再便是無法理解,小孩子無法理解別人的貧窮。長大後我才明白,其實不止是魚俐家這樣,而是周遭大部分人家都是這樣。他們家閑置人口太多,勞動力不足,所以過得甚是拮據。我家是因為爸爸早年在廣東務工,所以小有積蓄。落風爸爸早年下海經商,而且從此發跡,所以不同旁人。朱李爸媽常年在外,家中獨女,隻餘年邁奶奶,所以家境還算過得去。蘇曉爸爸媽媽都是老師,所以從不用擔心吃穿用度。

我們這個圈子的人相對來說,還是很幸福,想吃就吃,想玩就玩,無憂無慮的。但無論如何,都改變不了農村貧窮的事實。我們這些所謂幸福的孩子,與城裏的孩子還是相差甚遠。我們的那些興趣愛好,也不像城裏孩子那樣是特意去培養,我們都是方便,才學會的。我爺爺是以前的老學究,寫字從不用鋼筆或圓珠筆,直至他過世,留下的書劄都是毛筆字。從小耳濡目染,還有他的強硬逼迫,倒是讓我不知不覺練得一手好字。蘇曉他們也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才掌握一技之長的。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這麽幸運的,大多數人還是如魚俐這般吃沒好吃,穿沒好穿,用沒好用。所以那時候的春節舞龍燈,便開始有了孕育新年新氣象的意義。

農村春節舞龍燈分為兩種,白天的“嵌龍燈”和晚上的“龍燈”。“嵌龍燈”一般都是白天出來,它是由一顆龍珠,和龍身組成。龍身由骨架拚接而成,外層裹一層人工龍鱗外衣,從龍頭到龍尾一般插有十來個手把,依次排列,間隔相同,魚貫鑲嵌,所以稱之“嵌龍燈”。正月初一上午開始,每個分隊都會組成自己的“嵌龍燈”,開始“戲燈”。隊裏的青壯年都跟著擎燈,還有幾個人敲鑼打鼓開道,更有甚者會將地方菩薩雕像八抬大轎,抬至龍燈所到之處。一般“戲燈”都需要有一名目,大多數是以修橋修路為名,因而,龍燈所到之處都是有規律的。年前就已商量好由哪些人敲鑼打鼓開道,由哪些人抬轎,由哪些人擎燈,由哪些人候補……這中間有一種人是特殊的,下賀帖的人,俗稱“下收子”。他們帶著寫好的祝福語賀帖,挨家挨戶地送,主人得給一定的金錢來作為修橋鋪路的經費。當然這與那些“掛流年”的騙子是不一樣的,他們會用賬簿記下,姓甚名誰,出了多少錢,待橋路開通之時,將會刻於功勳碑上,千古流芳。所以主人家一般都很樂意,但也有少數是不遠出錢的,可能是真的沒有,也可能隻是單純地不想出而已。“下收子”的人下完一路後,龍燈會隨後就到,龍燈會翻身,追龍珠,打滾,空躍……龍燈走後,主人家便會打爆竹、拿紙錢來燒,算是恭送。“下收子”人所募得款項,除去出工人員飯補、工資,餘下便是用於修橋鋪路。

“龍燈”又是另外一種,屬於晚上舞的。它的龍頭、龍身、龍尾都是一節節斷開的。每個人擎著一小節,每節都是用蔑鞭編織而成,再糊以紅紙張,製作工序類似古代花燈。因著中間空心的,便放置一盞煤油燈在裏麵,隻留一道口子加油。這種很麻煩,容易被燒毀,畢竟是紙糊的。還有就是天氣不好的話,燈容易被吹滅。後來慢慢地也升級了製作龍燈的技術,采用電燈代替煤油燈,節能又方便,很受歡迎。龍燈純粹是為了慶祝,別無他意,當然也就沒有“嵌龍燈”那麽熱鬧。

花鼓燈又是另外一種,它是由各種形狀的燈組成的,一個人一盞。相比之下,它耗費更大,製作也相對更麻煩,所以現在很少見了。但是若是有花鼓燈的話,那場麵可是熱鬧之極。在我的印象裏,會做花鼓燈的人,也就那幾個老婆婆了,這門手藝也快失傳了。畢竟這可是個技術活,現在年輕人都不願去學了。但是為了不讓這種文化失傳,省裏給列為文化遺產,如此一來,便更受重視了。同時還開設了花鼓燈學習班,每年還舉辦比賽。因為花鼓燈很漂亮,而且參與的人老少長幼都可以,所以很受歡迎。

還有一些比較突出的慶祝方式,例如小孩子舞獅,女孩子組隊唱花歌……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亟待我們一直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