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羅刹?

佛教中指惡鬼,指食人肉之惡鬼。《慧琳意義》卷二十五中記載:“羅刹,此雲惡鬼也。食人血肉,或飛空、或地行,捷疾可畏。”同書卷七又說:“羅刹娑,梵語也,古雲羅刹,訛也(中略)乃暴惡鬼名也。男即極醜,女即甚姝美,並皆食啖於人。”

惡鬼之名。又作羅刹娑(羅刹婆為誤寫)、羅叉娑、羅乞察娑、阿落刹娑。意譯為可畏、速疾鬼、護者。女則稱羅刹女、羅叉私(梵Rākşasī,又作羅刹斯)。乃印度神話中之惡魔,最早見於《梨俱吠陀》。相傳原為印度土著民族之名稱,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後,遂成為惡人之代名詞,演變為惡鬼之總名。男羅刹為黑身、朱發、綠眼,女羅刹則如絕美婦人,富有魅人之力,專食人之血肉。相傳在楞伽島(即錫蘭)中,即有羅刹女國,此於《佛本行集經》卷四十九、有部《毗奈耶》卷四十七、《慧琳音義》卷七等均有記載。又羅刹具神通力,可於空際疾飛,或速行地麵,為暴惡可畏之鬼。

此外,羅刹亦為地獄之獄卒,職司嗬責罪人。又稱阿傍、阿傍羅刹、阿防、旁。其形狀有多種,或牛頭人手,或具有牛蹄,力氣甚大,或為鹿頭、羊頭、兔頭等。然而於佛典中,羅刹誓願守護佛法及正法行人,往往成為佛教的守護神,而常常參與法會,隨佛聞法歡喜奉行。

以上各類惡鬼性質之羅刹,於諸經中,偶亦轉變成佛教之守護神,稱為羅刹天,乃十二天之一。彼等呈神王形,身披甲胄,手上持刀,跨騎白獅。又如十羅刹女即法華經陀羅尼品所說之守護神。

閻羅是梵文Yamaraja的意譯,又譯作“閻魔”、“焰魔羅”等,俗稱“閻王爺”、“閻羅王”。

傳說很早以前,閻羅王是毗沙國的一個國王,他生性好戰,而且從不服輸。當時惟一能和他敵的是由維陀始生王統治的一個國家,軍隊同樣也很強大。他們連年交戰,兵戎廝殺。

由於毗沙王一味地窮兵武,國力漸漸不支,終於在一次大的戰役中,毗沙國的軍隊被維陀始生王幾乎殺得兵馬殆盡。毗沙王好不容易殺出重圍,一個人落荒逃至一座山頂,他的十八個部隊,糾集了百萬人馬,到山上來找他。他們先把毗沙王安慰一番,然後群情激憤,朝打敗他們的維陀始生王所在的方向,對天起誓:“至死追隨毗沙王!一定要懲治凶惡的仇敵,就是到了陰間地府,也要稱王,血戰到底!”接著,他們就在毗沙王的帶領下,義無反顧地直入地獄。於是,毗沙王便成了威名赫赫的閻羅王,他的十八個部從分別做了十八層地獄裏的判官,而跟隨他的百萬之眾,也一個個變成了獄卒。

毗沙王的誓言終於實現了!生前他敗在維陀生王的手下,死後當上了地獄之王,維陀始生王到期了地獄也真夠他受的。那些數也數不清的各式地獄,千奇百怪,應有盡有。什麽八寒地獄、八熱地獄、孤獨地獄、泥犁地獄、刀山地獄、鐵床地獄、寒冰地獄、剝皮地獄、畜生地獄、刀兵地獄、蛆蟲地獄等十八層,每一層都有著殘酷的刑罰,擺著血淋淋的刑具。

也許是後來陰地府的案子越來越多,一個閻王很難審理完,就一分為十。十王分別為秦廣王、初江王、宋帝王、伍官王、閻羅王、變成王、泰山王、都市王、不等王、五道轉輪王。他們各自在地獄十殿中審判押到自己殿上的鬼魂。因為閻羅王名氣最大,所以居“十殿閻羅”之首。據傳說,人死後靈魂要到朱家經堂報到。

修羅有美女而無好食,諸天有好食而無美女,互相憎嫉,經常戰鬥,故後世亦稱戰場為修羅場。其果報勝似天而非天,雖有福德,然性憍慢,執著之念強,雖被種種教化,其心不為所動,雖聽聞佛法,亦不能證悟。

女修羅貌美,時常迷惑眾生,使難修行。故此阿修羅雖然不用受苦,但死後墮落三惡道機會甚大,故漸列之為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