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生不死、羽化登仙

長生不死的思想,早在老莊的著作中就已有所闡述。《南華真經》的《逍遙遊》和《齊物論》等篇中,有關於神仙的描述,稱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南華真經》還說到這些神仙,大火燒著不覺得熱,江河冰著不感到冷,雷電颶風打著也不會驚慌。《戰國策·楚策》中還有奉獻不死之藥的故事,盡管它是諷刺楚王,揭露進藥人欺王的,但是它反映我們的祖先早就在尋找長生的方法,探索生死的奧秘了。

《史記·始皇本紀》和《漢書·郊祀誌》裏都有秦始皇和漢武帝熱衷於尋求仙藥的記載。曆史上的帝王將相都是位尊處優的,他們追求長生都是企望永遠享受人世間的榮華富貴。但是道家術士則多位卑處陋,結茅為居,靠山產和布施為生,他們追求長生是為了實踐對於道的信仰。道教以道名教,道就是道教徒的最高信仰。道的概念是由先秦的道家提出來的。道教沿用了道家的觀念,將道解釋成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本原,先天地生的神靈,天下萬物的造物主,同時,又將道家的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衍化為人的長生不死,認為道可以因修而得,與天地永存。道教在東漢形成後,就逐漸把神仙方士們的一係列追求長生的方術都吸收為實踐長生久視之道的道術,並且作了種種探索和發展,大致經曆了四個時期:

第一,從東漢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時許多道教養生大師承前啟後,完成了許多重要的養生著作。如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張陵的《老子想爾注》,葛洪的《抱樸子內篇》,魏華存傳《黃庭經》,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等等。道教的養生思想逐漸係統化,提出了“重人貴生”、“天人合一”、“我命在我”、“形神相依”和“眾術合修”等一係列的命題,為道教養生術的發展奠定了較完整的理論基礎。

第二,隋唐時期。這一時期的道教養生著作,有名醫道士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攝養枕中方》,司馬承禎的《坐忘論》,崔希範的《入藥鏡》等。道教的養生術在理論上吸收了部分佛教和醫家的內容,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並且出現了一些新的養生方法。

第三,宋元時期。除了外丹術的衰落以外,道教的各種養生方法繼續得到發展,特別是內丹術成為各種養生方法中的主流。這一時期的許多道教養生大師,吸收融會吐納、導引和存思等方法,完成了許多內丹名著。如《修真十書》和張伯端的《悟真篇》,陳虛白的《規中指南》,邱處機的《大丹直指》,孫不二的《孫不二元君法語》,俞琰的《周易參同契發揮》,李道純的《中和集》等等。

第四,明清直至現代。道教逐漸衰落,內丹家派係雖多但發展遲緩。而道教養生術卻逐漸為社會所認識,從而在社會上廣泛傳播並得到利用。在流傳過程中,又同佛教禪、密修持方法以及近現代的體育方法相結合,道教養生術中的神秘主義部分逐漸淡化。較有影響的著作有張三豐內煉著作《全集》,陸西星的《方壺外史》,李西月的《道竅談》《三車秘旨》,伍守陽的《天仙正理直論》,柳華陽的《慧命經》《金仙證論》,劉一明的《道書十二種》,閔小艮的《古書隱樓藏書》,陳攖寧的《道教和養生》等等。

養生是先秦道家思想的實踐,也是後世道教徒的宗教行為。如果說,道教的教義包括著道教徒對於人、對於人和自然、精神和肉體等等的認識,那麽道教養生術就是在教義指導下,道教徒的行為體現。重人貴生是道教養生術的哲學基礎。《道德經》稱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將放在與道,天,地同等重要的地位。道教繼承了這一寶貴傳統,將重人貴生作為自己教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認為人應當重視軀體和熱愛生命。因此,煉養身軀以求得長生成仙就成了道教徒的目標。天人合一也是道教養生術的重要思想。《淮南子·天文訓》稱蟲支行喙息,莫貴於人;孔竅肢體,皆通於天。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竅。天有四時以製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節,天有十二月以製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節。故舉事而不順天者,逆其生者也。道教將天人合一作為自己的宇宙觀,並將養生實踐放在這一基礎上,追求人的生活同自然的和諧,注意年齡變化、季節變化、環境變化對人體的影響,在一些丹家的著作中,甚至將人身視作一個小宇宙,追求小宇宙同身外的大宇宙的配合一致,並將大小宇宙的統一作為返歸自然的目標。我命在我是中國文化的寶貴的傳統思想。道教繼承了這一思想,雖然麵對莫測的天命和自然,但是在人生態度上,主張我命在我不在天,以主觀能動的態度尋求長生的途徑,使自身的小宇宙積極地配合大宇宙,以得道成仙。

形神關係是中國哲學的重要命題。道教對於形神的探索,是從養生方法的理論基礎出發,沿著形神關係發展的,因而具有自己的特色以及較強的實踐意義。《南華真經·知北遊》認為: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攝汝知,一汝度,神將來舍。⑸神能守形,形就長生。因此,道教始終認為神形相依,而在養生實踐中,既注意鍛煉形體,又注意精神的健康。

眾術合修是道教養生方法的重要原則。先秦時期,先人為了尋求長生已經實踐過大量方法。道教由於有較係統的教義思想和明確的長生目的,因而能全麵繼承這些養生方法,博采眾長,不偏執一家。並且在自身的修煉實踐中全麵推進各種養生方法。

內修外行,指的是道教徒在為修煉自己形神,以求長生成仙的時候,也要求具備積善立功的道德修養,並將忠孝和順仁信作為道德修養的核心。它將養生方術同人的社會活動結合在一起,並且認為道德行為同養生實踐有密切關係的思想,對於今天也仍然富有啟迪意義。道教養生術的主要內容有:

一,守一。在身心安靜的狀態中,將意念集中於對的信仰,以求得長生的養生方法。大約在東漢時就曾廣泛流行過。魏晉以後,逐漸同存思、吐納、導引等方法融合在一起,成為後來內丹修煉的一個重要環節。

二,存思。在高度入靜的情況下,將意念存放在體內或體外的某處,以求得到長生。魏晉時期,曾廣泛流行。有的稱體內各部分各有神靈居住,將意念存於體內,稱為存神,存神而與神合一,即可登臨仙界。有的主張,存思中應以意念內觀自身髒腑,就可獲得自身髒腑之形象,這就是內視。

三,導引。是伸屈、俯仰、行臥、倚立等各種人的肢體運動。它與氣息調節相配合,求得血脈暢通、延年益壽和祛除百病。大約在秦漢時已經流行。其後,導引之勢越來越多,並與氣息調節的關係越來越密切,成為後來的內丹修煉的一個內容。

四,吐納。是在呼吸調節中,吐出胸中的濁氣,吸進新鮮空氣,以求長生延年。大約秦漢時已在流行。後來的內丹功夫也十分重視氣息,強調在呼吸中獲得先天之氣以補後天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