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形意拳
形意拳中,猴拳以其獨特的靈活方式而在眾多國術中脫穎而出。身體靈巧如猴,跳躍,奔跑。
猴拳,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靈活。
而獨孤柳,便是將猴拳發揮到了極點,他的身體,真的如同一隻猴子一樣靈活。在葉蕭接觸到獨孤柳的拳法時候,便知道了獨孤柳猴拳的特別之處,不僅身體如靈猴,動作靈巧,而且,力量極大。
在獨孤柳的攻擊之下,葉蕭連連後退。
勁力太強,葉蕭根本不敢櫻其鋒銳。
淺語腳步連動,跆拳道,卸骨之術,朝著獨孤柳的身上連連上去。
當初葉蕭受到淺語卸骨之術的攻擊,知道了淺語卸骨手法的精妙之處。卸骨手法,屬於擒拿手中的一種,在近距離攻擊之中,卸骨手法的威力很強。
葉蕭並不像淺語一樣,在其他國家的搏擊術上有極高的造詣,葉蕭隻擅長國術,至於跆拳道空手道之類的,他隻是一知半解。
所以,這也是為什麽葉蕭的攻擊力沒有淺語強的原因之一。
“讓你們看看什麽才是真正的形意拳。”在獨孤柳的冷笑聲中,獨孤柳的拳法再次發生變化。
剛剛還用猴拳的獨孤柳,拳風一變,又化身似馬。形意拳中的馬形形意拳。
“馬有奔騰之功”,過步踐穿有虎踐馬奔之意,夜馬闖槽,野馬竄道,馬形穿拳,馬蹬腿,馬抬頭等。
馬形形意拳,最為重要的就是其勢氣。練就馬形形意拳,身體猶如駿馬奔騰,勇往直前,無人可擋。
馬形形意拳,擁有一種無人可當的勢氣。
葉蕭再次震驚,獨孤柳澡形意拳上的造詣究竟有多深?聯合上剛才的雞步,龍形,猴形,現在又是馬形,難不成獨孤柳將形意拳圈套學完了?形意拳雖然隻屬於一種拳種,但是其分支很多,比如五行拳,十二形拳為主要拳法。
所以形意拳並不像太極拳、八卦掌之類的單一拳法。
形意拳以五行拳(劈、蹦、鑽、炮、橫)和十二形拳(龍、虎、猴、馬、雞、鷂、燕、蛇、鼉、駘、鷹、熊)為基本拳法,其樁法以三體式為基礎。山西一些地區有以“站丹田”、“六合式”為基本樁法的。其他單練套路有五行連環、雜式錘、八式拳、四把拳、十二洪捶、出入洞、五行相生、龍虎鬥、八字功、上中下八手。對練套路有三手炮、五花炮、安身炮、九套環。器械練習以刀、槍、劍、棍為主,多以三合、六合、連環、三才等命名。拳法以十大形(龍、虎、雞、鷹、蛇、馬、貓、猴、鷂、燕)和四拳八式(頭拳、挑領、鷹捉、粘手)為基本拳法。樁法有雞腿樁、鷹熊樁。單練套路有龍虎鬥、十形合一、上中下四把等。各地流行的形意拳,除技術內容有所不同外,在風格上也各具特色。如河北一帶的形意拳,拳勢舒展,穩健紮實;山西流傳的形意拳,拳勢緊湊,勁力精巧;河南一帶的心意拳,拳勢勇猛,氣勢雄厚。
形意拳尊嶽武穆為始祖,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清初山西姬際可。據說姬際可曾習藝於河南少林寺學習心意把,又精通六合槍法。後又得到嶽武穆拳譜,後以嶽飛拳譜為理論,把大槍術化為拳法,並融合原來學的心意把,創出此拳。姬際可門下,分成河南、山西、河北等不同派係,分化成不同的名字傳承,包括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形意拳等。
現代盛行的形意拳,是由河北深州李洛能從山西戴氏心意拳發展出來的,並加以定名。
所以,練一種形意拳,不算難,但是要練成多種形拳或者五行拳,很難。
更為重要的是,形意拳要求十練。
練頭
頭為全身之主,人的一切行為無不受頭腦的指揮。頭為六陽之首,五官百骸,頭為總領,所以,在演練形意拳的各種套路時,必須做到頭要上頂、頸項要直、下頦要微收,以利領起全身,上下協調一致,使呼吸自然,任督二脈暢通,氣沉丹田。這樣既利於手臂的自然發力,還可以利於保護喉部,以防不測。不僅如此,頭在總領手法、步法、身法變化的同時,還可以有效地保護麵部的五官。
練身
人之身軀,以腰為主宰,無論進退轉側,吞吐化泄,側身調膀,均由腰來協調。身法,身軀變化之法。車氏形意拳拳理拳法中對身法的要求是:看正似斜,看斜似正,不俯不仰,不偏不倚,身之一動,腹實含胸,腰活背圓,提肛斂臀,尾閭中正。身法,有十二法要,即縱橫、高低、進退、反側、吞吐、趨避,這十二法皆有其具體的含義和要求:縱則放其勢,其勇如猛虎;橫則裹其力,開拓無阻攔;高則揚其身,九天摘星辰;低則俯其身,刁拿顯其能;進則乘其隙,出招不留情;退則領其氣,回轉伏斂身;反則顧其後,後麵變前迎;側則要調膀,左右皆顧及;吞則身未退,胸腹向裏含;吐則身向擁;單雙手推擊;趨左也避右,避實擊虛隙。
練手
手有撥轉之能,兩手打遍全身,其為攻防之本,故譜有“手如刀槍”之說。在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就手而論,有單手、雙手、出手、拎手、起手、截手、顧手,此為“手之七法”。何謂單手:“起前手如鷂子入林,束身束翅而起,推後手如燕子取水,望上一翻,藏身而落,此單手之法也”。何謂雙手,譜曰:“兩手交互並起並落,起如舉鼎,落如分磚,此雙手之法也”。“當胸直出者,謂之出手。筋梢發,起而未落者,謂之拎手。筋梢發,有起有落,屈而非屈,直而非直者,謂之起手。順起順落,參以拎搓者,謂之截手。筋梢不發,起而未落者,謂之顧手。此手之七法,不可不知”。
練步
步,即步法,也就是腿腳上的功夫。步為一身之根基和運動之樞紐。拳
諺講:心是統帥(心即大腦),眼是先行,腿是戰馬,手是兵刃,無論攻防進退,全憑腿腳之力。譜曰:“腳去手不去為無主,手去腳不去為無根”。“身為主宰,而形之於步”。足見步法的重要。
練梢
在車氏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稱人體的血、肉、筋、骨之末端為梢,總稱為“四梢”。發為血梢,舌為肉梢,甲為筋梢,牙為骨梢。四梢用力,人可變其常態。常言道,怒發衝冠,虎須倒豎,是指人在極端憤怒下的外在表現,而在拳理拳法中更講究心一顫而四梢齊,內勁出。毛孔的開合,可使血液循環暢通而力量充實,舌頂上齶,可使津-液生盈而不氣浮,不口幹;手指腳趾扣,可使氣注於筋而四腳有力,齒叩可使精神貫骨,而身堅力發。所以在行功時,要做到發欲衝冠、舌欲催齒、甲欲透骨、牙欲斷筋,有推山倒海之力,有吞狼咽虎之勢,四梢齊一,氣聚力實,下盤穩固,勇猛外宣,使敵膽寒。四梢之重要,由此可知。
練精
精,指人體內維持生命的高級物質——精-液。我國的中醫理論和曆代武林高手都認為:“精、氣、神為人之三寶。精為生氣之源,氣為養神之所,神乃生命之主宰。精足則氣足,氣足則神充,神充則陽剛外溢;若精枯則氣竭,氣竭則神無,神無則命休。可見人生有精則生,無精則死,充分說明了精對維持生命的重要作用。精,難生易耗,明知是寶而珍惜鍛煉者極少。故車氏曆代先師諄諄告誡門人:“要節欲,以保-精養精”。形意古譜上講“精養實根氣養神,元陽不走得其真,丹田養就長命寶,萬兩黃金不與人”。要練形意真功,必須節製性欲,若性欲無度,必造成精元氣虛,身體衰弱,抵抗力下降,易發疾病,這就失去了“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的基本條件,欲達上乘功夫則可望而不可及。
練意
意,即人的大腦之思維過程。拳譜上講:“心(指大腦)所發為之意,意之所向為之拳”。大腦是神經係統的中樞,指揮人的一切活動,習武也不例外。意在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的作用可分為三個方麵:意動身隨、以意領氣、以意顯形。
練氣
氣,乃生命之本,人活一口氣,有氣則存,無氣則亡。氣是力的源泉,無氣則無力。氣可分為內氣和外氣,練形意真功講究養氣和練氣。所謂養氣,即指在意念的指導下,將全身之氣凝聚於丹田,長期養氣,可使元氣充盈,精神旺盛。所謂練氣,是指在意念的導引之下,氣從丹田出,通於四梢,達於全身,凝於兩肋,衝於腦頂,上下鼓蕩,左右開合,勁力充足,而後發為絕技。所謂內氣,是指人體內的肺腑之氣和經絡之氣。所謂外氣,是指呼吸之氣。隻有外氣不斷地供給與補充,才能使內氣不斷地運行與發揮,即我們常講的吐故納新,如此循環往複,以至無窮,才能發揮人體之潛能,強身健體,益壽延年。形意拳以呼吸為功,運行為效,以內氣的運行來帶動外氣的變化,即意之所向,氣即隨之;氣一動而力即趨之。逆腹式呼吸為形意拳的引功運氣之法,輕鬆平靜為行氣之本,小周天運氣法為進入高層次的階梯。起勢紮步時呼吸,使氣通於周身;動作時呼吸,使氣力相合。進則呼,退則吸,開則呼合則吸,呼氣由丹田而吐,吸氣歸丹田所納,內氣外氣,循環往複,源源不斷,氣運周身,力達四肢,內外相合,功夫可達上乘之境。
練力
人體之力有內力和外力之分,力之源乃氣,拳譜上講:“內氣中和自生氣,形式順者自有力”。形意拳的拳理拳法講究,練力要遵循:“三節”、“六合”之規。僅以三體勢樁功為例,勢一紮,手一出,務必力從根節起,順於中節,達於梢節,三節順達,節節相催,即肩催肘,肘催手,力達拳掌。腿腳用力之法也是同一原理,起於根節,順於中節,達於梢節。即胯催膝,膝催足,力達腳掌。必須牢記,無論何時何地,練力要以意領氣,以氣催力,形式和順,上下相隨,內外相合。如此練力,日久天長可達到力不蓄自蓄,勁不發而自發,力量無窮。
練功
所謂功,即指功夫,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三體式樁功,各種單練對練套路,都是基本功,要經常認真的演練和體會。特別是散手(太穀叫撕扒),更是真功夫的具體檢驗。形意散手名家孫德宜先生在青年時代,為了提高散手真功,經常不辭辛苦找到功夫上乘的前輩門上,花錢買打,從中吸取營養來充實自己。尤其是步入中年以後,他幾乎每天都要到布學寬大師家學習散手技法,一種手法他要反複練習幾百遍,上千遍,直到運用嫻熟,得心應手為止,這是他所以成為形意散手名家和“試金石”的重要原因之一。要得到形意真功,就必須做到三節明,四梢齊,講陰陽,懂趨避。功夫不負有心人,隻要勤於思考,堅持不懈,樂於吃苦,就能達到“拳無拳,意無意,無拳無意是真意;敵手攻來隨我意,以藝服人是真藝”的高超境界。
這便是形意拳中的十練。
形意拳,首先要將這十練練好,才能將無形拳法,十二形拳法的威力發揮出來。
從獨孤柳的表現來看,無論是十二形拳還是這十練,他都沉湮極深。
-----
ps:這一章大家或許會覺得在形意拳上有些哆嗦了,但我還是將形意拳的十練寫出來,形意拳在眾多國術中排名靠前,也是我最喜歡的國術之一,就當讓大家了解了解形意拳吧!
想練的可以找來練練,這是一值得大家練的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