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兩千年之傳承

在火器時代之前,中國是天下第一步戰強國。動則數十萬人的戰爭中,能活下來的人所憑借的東西到底是什麽?

我研究在世上活命之道二十年,不敢在擂台上說能打贏泰森,小光頭,格雷西,但是自有自己獨到之處。如今就完全免費地和各位分享一下。

本文會分析中國幾大傳統拳種的源流。看看它們的來曆和用途。將分為如下幾個章節。

1.戰場之拳

2.義士之拳

3.暗殺之拳

4.飛賊之拳

5.擂台之拳

第一卷:戰場之拳

中國古代戰爭的特點就是人多,多到什麽地步呢?我打個比喻,一個足球場大概可以容納5萬人在那裏密密麻麻地站著。一場較大規模的戰爭,大概就是好幾個足球場的人密密麻麻地擠在一起。這麽多人擠在一起,麵臨的最大危險是什麽?

答案是個廢話,就是被踩死。五萬人中隻要有1000人突然發了神經亂走路。至少一瞬間就能踩死2000人。踩殘廢的則不計其數。什麽泰森小光頭遇到這1000個發神經亂走路的人,可能可以一陣擺拳***四五個,但最後也隻有死路一條。死得最快的是什麽人?是格雷西家族的人,這個家族的人有個壞習慣,就是一打架就往地上趴。隻見一陣大腳丫過後,頓時退貨。

如果這發了神經亂走路的1000人,不是一般人,是騎著馬拿著長矛的,死的人就更多了。什麽?發了神經的不止1000人,是另外50000個騎馬拿長矛的人?!?!

所以各位喜歡看穿越小說的兄弟們,千萬不要以為自己練了點什麽無限製啊,k1啊,跑到古代就能吃香。真過去的話吃的估計都是燒的香。

在戰場之中,對武功的第一要求是

1.重心低+平衡感(馬步穩),否則一滑倒則萬事休矣

2.保護要害。挨一刀一槍則省下娶老婆生孩子的費用了。

這裏說的保護要害,可千萬不要以為是像拳擊手一樣兩手護著太陽穴和下巴。在戰場上你擺這個姿勢就是找死。

首先分析你是個什麽兵種,你是長槍兵(排在最前麵送死的就是你這個兵種)就擺個形意拳的三體式。前手防咽喉和胸,後手防腹+下陰,兩手抓一支長槍,用趟泥步前進。形意拳號稱是嶽飛傳下來的武功。嶽飛用的肯定不是什麽泰拳黑市拳。動腦想想就明白了。

你是刀盾兵(好不到哪裏,也是個送死的兵種啊!)就一手在前持盾,一手在後持刀。擺個太極拳的白鶴亮翅的姿勢。誰要是擺泰拳姿勢死了不要怪我沒指點啊!

你是弓箭兵……安心射箭吧,別想這麽多了。士兵在該死的時候不死是一種恥辱。

如果你祖先積德,分配了個騎兵,也別太得意。你照樣要練馬步。那些喜歡蝴蝶步的兄弟還是在家和美女撲蝶嬉戲吧。

看到這裏,也許有些聰明的朋友已經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功夫實用不實用,關鍵看你在哪裏用”

當年巴西有個小男生,學了日本的柔術。據他自己說“刪除了一些不實用的技法,創編了無敵的格雷西柔術”

格雷西柔術現在已經到處挨打了。說明這世界上那有什麽無敵的東西?那都是廣告!我們分析一下日本柔術和格雷西柔術的異同,就不難發現格雷西刪除的是什麽技術。

日本柔術的針對對象,是雙手持武士刀的鎧甲武士(一般開始從小練刀,反應不會比你差)。麵對這樣的對手,你用什麽鞭腿,什麽下潛抱腿摔都是假的,你若用鞭腿,隻見對方瀟灑地大刀一揮,隻見一條腿如鞭一樣飛上半空去了。

吾觀察街鬥多年,未見有人敢對手持西瓜刀的對手使用高鞭腿,便是這個道理。

但如果對手是個空手的人,那便不可怕了,拚著挨幾拳,也要把對方推倒淩辱一番。但這依然有危險,你永遠不知道他身上是不是藏著把小刀,或者摸出把鑰匙朝你臉上猛刺。

我觀察了一下泰森的身板,在要害未被刺中的前提下,他大約能在挨5刀的情況下支持10分鍾不死亡。超出10分鍾則情形不樂觀。

如果要害被刺中,沒啥說的,當場斃命。

在街鬥中,吾未見麵對匕首者雙手護頭跳躍作泰森狀的。反對的人請上視頻證明。

日本柔術和中國同類拳法(太極拳)的最大異同在哪裏?兩者都有快速進身反關節奪刀的技術,都有快速進身用“內勁”打透鎧甲的技術,都有借力跌人的技術。這幾項都是戰場上最實用的東西。

但日本柔術多出一個“寢技”,其原因無他,因為日本戰爭人少,幾百人對打就是大會戰了。打著打著就稀疏起來,可以放心用擒抱技術來抓俘虜,除此以外,還因為日本從來沒發明過盾牌兵之類的兵種,隻要躲開了對方雙手持的刀、槍,近了身抱住對方的手臂就安全了。要是到了中國,一盾牌(鐵山靠)把你撞開,順手補一刀,看你還來寢技?

但到了格雷西的時代,就離戰場越來越遠,在單對單徒手對抗中,隻剩下插眼踢襠等技術還能讓對方忌憚一下,格雷西柔術大刀一揮,把插眼踢襠去掉了,在不用武器的前提下,寢技頓時失去了天敵,迅速繁殖起來。我常常見一些熱心的傳統武術家在思考怎麽對付格雷西柔術,我每次都對他們說,別想怎麽對付了,幹脆就別對付。幹嗎去找鬱悶呢?

戰場之拳的第二要求是

1.有去無回

有去無回不是指一種精神狀態,而是指你後麵的人時刻在擠著你向前走。你一停步或者回頭看一看就被50000人踩死。沉迷於側踹,鞭腿啊的兄弟撫心自問。你背後有人始終用全力推著你的時候你的鞭腿還剩下幾成功力?踢完人之後能不能站穩?

2.貼身發力

我前麵說的內勁打透鎧甲,估計已經有兄弟懷疑了。這也不怪你們,誰叫你們沒練過內勁呢?我沒練過也不相信有人深蹲900公斤。要真有人深蹲900公斤,別說打透鎧甲,打透航母都可以啊!

在這裏就公布一個不傳之秘,那就是日本人潛心研究中國拳法多年,研究出來的內勁速成太監版。放到空手道館,至少要騙你幾萬塊學費,混到個什麽師範才教你。

一般人出拳,是先蹬地,然後扭腰,然後送肩,然後出拳,然後擊中對手。

用內勁的人是先出拳,然後迅速上前一步(很重要),扭腰,送肩,同時擊中對手,就這麽簡單。隻要用這個訣竅,就算後麵有一千人在拚命推你,你也能連續不斷打出重拳。能不能透甲,就看你每天花幾個小時練了。兄弟們,拿出點練黑市拳流深蹲的精神出來!

總結一下,在中國古戰場上,最實用的招數就是“站穩,保護要害,在對方武器以外的範圍痛打對方。”

我國古代貪汙成風,士兵的武器基本都是偷工減料的。能拿到一套正常的武器/鎧甲,該士兵要含淚跪謝祖宗。這不是開玩笑的話,是血腥的事實。而即使是正常的武器,砍了幾個盔甲人以後也會損壞。作為一個老兵,你不得不考慮後備武器,那就是你的肉體,這就是戰場之拳的雛形。至於戰場之拳的真正成型,是在元代的禁武令之後。

蒙元禁武器,漢人藏武器者全家死。菜刀必須幾戶公用。申請備案。該菜刀出了血案傷了元人的話,共用菜刀的這幾戶一起哢嚓哢嚓了。

宋軍雖然積弱,但畢竟曾用步兵對抗遊牧民族幾百年,怎麽可能沒幾分實力?於是藏在民間兩眼發紅,一邊拜嶽爺爺一邊時刻準備還我河山的軍人比比皆是。然而蒙元的禁武令下,你要是帶著一批村民每天拿著武器練捅人砍人,估計沒幾天你就掛在旗杆上示眾了。

所以蒙元的漢人武士們發明了一種看上去很像健身操的東西。“左手撐著,向前一步,右手向前伸一下,回手摸一下自己後腦勺,再摸一下前麵……”“一手在喉嚨位置,一手在下陰位置,用趟泥步往前走……”

太極拳裏麵有一招看起來很華而不實的招數“切地龍”(用日本人的說法就是“XX流秘奧義——地龍死閃),其真正用法就是近身後先舉著盾牌頂著對方,同時擋住對方視線,然後保持盾牌舉著,身體下潛一刀子猛捅對方下陰。還有什麽海底針(水龍死閃)大致上也是如此。攬雀尾則是用左手來抱著對方的長矛,右手猛斬。

張三豐被蒙元皇帝召見,路上殺山賊若幹,他說他是夜夢神人授拳,鬼(蒙元鬼子)才相信。實際上答案很簡單,他就是傳承戰場之拳的人之一。但這要是明著和蒙元皇帝說,蒙元皇帝絕不會表揚張三豐熱愛科學實事求是,而會命令禦林軍猛衝過來考驗科學。

外篇:戚家軍剿匪法

有朋友提到,在戰場上最實用的是武器而不是拳法,並且舉出了戚繼光為例子。

但事物並非一成不變的,實際上在古戰場上,雙方隔開距離對刺對砍,實在是一種非常理想化的狀況。實際的狀況是什麽呢?是兩軍第一回合的對刺對砍之後,你還沒來得及刺第二槍,砍第二刀,就已經被後麵的人擠得和敵人臉貼臉,心連心了。這個時候如果你還沒死,那麽最可靠的不再是手中的大刀長矛,而是拳法,肘法。隻要能一拳把對手打暈2秒,你就可能多活了兩秒。

戚家軍的鴛鴦陣是一種剿匪陣法,適合對抗不能形成踐踏性殺傷的小股的步兵倭寇勢力。但是卻不適合大規模軍陣,戚繼光的戰友餘大猷中後期被調去守北邊,對付北方騎兵,他就沒再使用鴛鴦陣,而是使用了其他更適合環境的陣法。

不審勢則寬嚴皆誤啊。

戰場之拳中還有些叫“劈拳”的招數,是單手從上到下砸對方的臉。這種拳法在手持刀柄的情況下威力特別強大。還有些叫大劈的招數,則是一手高一手低地同時往下砸,這一招的密碼隻需要手持長槍即可明白,這是用槍尾鑿擊近身對手的技術啊。

以傳承戰場技術為目的的戰場之拳在清代發生了很大變化,其中相當一部發展為更適合用來單兵/小規模作戰的“義士之拳”這點會在後文再述。

前言:

小溫侯所謂的言論自由,我國自古就有,不過定義稍有不同,大多數人對言論自由的定義是“我有批評你的言論自由,但是你沒有反駁我的言論自由。”

上個帖子裏,有人不就具體問題反駁或罵(這點24倒是做得比他們好),卻喋喋不休於“武人學文就是忽悠人”“我最反感有人一個人會很多門派功夫的”

金庸大俠說的好,某些人一輩子就練一種拳法,美其名曰“貴精不貴多”,他們是否能做到“精”,那是很可疑的,至於“多”是肯定做不到的。所以隻要有人說“貴精不貴多”,他們就油然而生知己之感。

而養生剛好相反,所學的拳法能不能做到精這個很難說,但至少種類多是無可疑的。而且讀書不少,所以絕不是他們的知己。

養生認為太極拳為刀盾兵所創,證據嘛……比太極拳是張三豐夜夢神人所授,或者陳王庭在鄉下種田時拍腦袋想出來的還是要充足一點的。

陳王庭創太極拳說,來源於陳氏族譜。而養生的說法,來源於春秋時期齊桓公的……錯了,那個應該是神虎術。那麽就來源於李景林將軍的秘傳日記本好了,李景林將軍深明打仗之道。他日記裏的記載應該比在座各位都有說服力吧?看誰還敢質疑?

調侃就到這裏好了,前幾天有兄弟其實已經答對了。義士之拳是利用雜物,以少對多,克製古代警察的一種拳法。

順便回空格兄的話,依靠鯨魚和鯊魚樣子長得像,是不能判斷他們屬於同族的,但是卻能夠判斷出這兩種東西都是在海裏生活的。因為他們的樣子都符合海洋生物原則,而不符合陸地生物原則。

我們先看看義士之拳必須符合什麽原則

1.身體平衡,不容易在移動中摔倒。一旦倒地,就會被一堆捕快撲上去施展巴柔緊緊擒住。而被擒住的話,則比死還慘,自己受盡酷刑不說,還要連累親戚好友一起死。

2.反擒拿,不能被人輕易用關節技抓住,理由同上。

3.在一群圍著自己的對手中找到可逃生的空位,並且衝出去。

4.為活命不擇手段。(沒錯,就是24如獲至寶地發現的無限製格鬥術)

5.簡單速成。

6.所用武器便攜

義士拳五寶之一,四平大馬

大部分義士之拳裏都有四平大馬,就算不是四平,也是馬步樁。李連傑演的精武門裏批評馬步樁,說那樣不適合起腿踢人,所以是死馬。那部片的動作指導估計是個李小龍迷+散打控,哪裏知道馬步樁的妙處?

馬步樁之妙,第一在速成。

義士們平時要工作養家,還要打扮成良民大大的樣子,自然不能像職業拳手那樣買了各種器材,公然夏練三伏冬練三九給官府看,這樣一來,大多數時候也隻有晚上睡覺前能關了燈練一陣子。在這種前提下,四平大馬就是最快的增加平衡力和腿力,協調性的方法。

站四平大馬也沒啥標準和訣竅,就是按標準站到四平狀態,站到四平就啥都懂了。諸如“兩膝對稱撐拔,氣沉丹田,腰馬合一。”等,一句話概括起來都是四平狀態,說多了反而讓人糊塗。

練拳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明理後練拳,一種是練拳後明理。前者精細,後者強壯。各有各的好處。各有各的好處,嘿嘿。

有人也許會說“四平大馬這東西對膝蓋有害啊,是不科學的練法。”,義士們對此則回答說,眼前還活著最重要,讓科學見鬼去吧。

四平大馬之妙,還在於這是一種在移動時能時刻保持身體平衡的步法。拳擊的步法在打中目標時固然威力強大,但是在開始移動到攻擊到目標之前,身體都處於被他人一撞就會失重的狀態。這種步法是不適合群戰的。

當然,義士之拳中也有高位步法,所謂的高位步法也沒什麽特別,就和田徑運動員的短跑/跳遠前的助跑差不多。但隻要有人近身,就會馬上切換為馬步。

前言:AMAN和風雲生是兩個不同的例子,風雲生認為傳統拳法有其適應性,所以堅持在研究傳統拳法在現代擂台上的應用,以及和西方技術的結合。AMAN則直接否定,認為傳統的發力方式在西方人厚實肌肉麵前不起作用。

對於適應性,我的看法是這樣的。

一匹馬和一匹毛驢結合,生下的是騾子。雖然騾子可能比馬和驢都更適應特定環境,但是他們非馬非驢。

形意拳和拳擊結合,它們的產物可以叫形意拳擊或者風雲道,但是不能叫形意,也不能叫拳擊。形意拳和拳擊各有其對應環境,集合了一些精華的同時,必然導致其他一些精華的失傳。以傳承為目標的,則是形意,以發揚形意拳其中某些技術或訓練方法為目標的,則是風雲道。

AMAN所練的,則是散打,散打就是散打,不是別的東西,他說他練過形意拳,但隻要他用的教的研究的練的不是形意拳,那就等於沒學過。把兩者扯到一起,也隻是騙騙外國人吧。

題外說一句,85年左右我還是兒童的時候,曾看過AMAN對張建國的散打比賽。因為某些緣故,有深刻印象。一轉眼二十多年,物是人非,真是讓人感傷。

題外話說完了,繼續說義士之拳

義士之拳的第二寶,是王八拳。

對於一般沒受過職業訓練的街戰者來說,為什麽本能的用王八拳?因為王八拳是一種殺傷範圍大的拳法,隻要在手臂範圍內,都在扇形攻擊覆蓋下,隻有整體下潛躲閃才能躲得過。而會使用下潛躲閃的人一般都是受過職業訓練的人(會使用腰腿力),常人無非就是硬抗或者後仰躲閃。

王八拳能保證在自身訓練時間較短,而又麵對大批平庸對手時,有相對較高的命中率。而殺傷力問題則用武器來彌補。

《殺破狼》裏吳京手持一把短刀來使用長拳。動作設計者是個明白人。但最適合長拳的武器不是短刀,而是峨嵋刺,T字短拐等。一個王八拳擺過去,對方低頭閃過了後,還能回手再擺一下或者順勢舉起往下紮砸。一個回合能攻擊好幾次。如果配合馬步移動還能造成一次出拳橫掃幾個目標。回步又橫掃或者突捶其他目標等。

也許你這種橫掃幾個目標的拳法殺傷力不夠大,但卻能起到“蕩開陣腳”的地步。在橫掃的過程中,對手誰是最弱的,馬上就能分辨出來。

用三國演義中三英戰呂布的局麵來比喻一下,三英戰呂布描述的不是軍陣,而是小群毆,呂布單對單未必能絕對搞定關羽張飛,但是依靠赤兔馬的移動和力量,卻能和他們兩個打得不落下風。等到劉備上陣,形成合圍,呂布移動就有了困難,但劉備三人組中最弱的劉備還是成了呂布逃跑的突圍點。

這個突圍法,是義士之拳的第三寶

衝撞

義士之拳中有很多衝捶類的拳法,衝捶之後還有靠撞的小動作。

衝捶的原理和訓練方法很簡單,就是上半身硬梆梆的,把手和身體化為剛體,利用下身的快速移動把這個剛體向對手捅去。這東西沒什麽技術含量,就是簡單速成,無需悟性。

琉球人的空手道也是義士之拳的傳承,他們最喜歡召集一大堆學生把這樣硬梆梆的一個正拳練上N久,隻有入室弟子花錢買了黑帶才教身追手的破甲打。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功夫有時不需要精深,隻需要夠用就好。一名義士如果能用這樣沒有技術含量的技巧在人群中衝撞出一個缺口跑掉。就是撿回了自己的命,撿回了組織的命。撿回了紅花會千千萬萬弟兄的命。

這類不精深但是好用的拳還有很多精髓,例如“唯快不破”。

人的反應神經最快的時間一般在0.2秒左右。很多拳擊手出拳都比0.2秒快,那麽對手怎麽辦呢?還是可以破,因為可以觀察對手的身體變化,尤其是肩部或者腳步,可以判斷出提前量。

而大部分普通人出一拳至少要1秒,那些沒時間進行職業訓練的義士估計不會比普通人好到哪裏。但是他們卻能做到超越對手的神經反應能力,避開對手對自己的身體預估來對對手進行打擊。

待續,看看有沒有兄弟猜到義士之拳中的“唯快不破”是如何解釋和應用的。

唯快不破

在說這個技巧之前,我先埋下伏筆。說一下別的東西。

1。李小龍的截拳道創立時期,李小龍主要的交手對象為中國南方的武師而非外國拳法,而李小龍的拳法架勢非常特別。在這裏估計沒人不了解截拳道的架勢,就不重複了。

2.清末,埋藏數百年的戰場之拳太極形意等紛紛重出江湖。和八卦掌一起橫掃北方武林。

3.王薌齋認為形意拳有不適合環境的地方,於是對形意拳進行了一定的改革,其獨特架勢為前手遠遠撐抱的矛盾樁。

上述拳法在當時雖不能說中國無敵,但是卻都是一方豪強。至少都是公開接受挑戰的。而且挑戰者眾。證明其是有實戰作用的。

但這幾種拳法到今天則再也不能橫掃一方,為什麽呢?

繼續扯

義士之拳故老相傳中常說“某招可破某招,某招可克製某招”。這些話,練現代搏擊的人自然都不屑一顧,但是在一兩百年前,這些話是誰都不懷疑的真理。

原因就在唯快不破,唯硬不破這八個字上。

上文說到人體反應一般最快就是0.2秒,義士們在社會穩定的情況下,紛紛退出江湖,成為“技擊家”,作為技擊家,一般對手就是單體攻擊為主,雖然還有群戰套路傳下來,但是較技時一般不用群戰套路,而是用門內秘傳的“獨門絕招”

需的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麽絕招,隻有對方破不了的攻擊。要對方破不了,隻有更快。

在肌肉能力有其極限的情況下,最快頻率攻擊對方的守則如下

1.動作盡可能小,避免對手預讀後躲避,小動作也有兩條出路,一條出路是純靠手法襲擊對方麵部脆弱器官,身體不參與出力。另一條是手先動,身體到最後一刻才參與作功。

2.發力距離盡可能短,距離2米出手,就算再快也要0.7秒才打的到對手,距離10厘米出手就算不快也隻要0.1秒。

3.減少自己出拳時花費的思考和計劃時間。

南方之拳術家相角,則一二手,多亦不過五六手,勢均力敵者,不互中要害,即相揪相扭,同時力竭罷角,或重整旗鼓,相與複角,曾未有角至若幹手,尚不分勝負者,此其分別之點,在北拳尚氣勁,南拳則不然,純以技巧勝,功夫不到者無論已,有工夫者,其氣勁不必驚人,然出手必能創敵,角時多不施展門戶,臨時落馬,意到手隨,每有勝負之分,非特旁觀者,不知所以致勝之道,即被創之人,亦多不明敵手來去之路。

——平江不肖生

閑言閑語,在這個時代,保守其實是沒啥意義的,我的師父們教我的時候不是怕教會徒弟打師父,而是怕東西失傳,恨不得先都塞到我腦子裏。但東西還是在我這一代失傳了不少,為什麽?因為這東西不值錢。

不值錢的東西就沒人去學去練,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好比說我在第一貼裏毫不保留地說了破甲打的發力方法。在古代我估計就會因此被同門追殺,但是這樣便宜地說出來,留意的人又有幾個?

其他人也就罷了,但卻要點名批評一下24,這家夥最近一直掛著太極拳的名義到處招搖撞騙,卻連實戰太極拳最基礎的東西發勁都不會(簡直就像拳擊手不會直拳一樣),看見了真傳一句話的東西,卻不去詳細琢磨一下。中國功夫的名聲,就是敗在這些終日大言炎炎,沉迷於自我心理滿足的人手裏。

許多看帖人都在留意“古代打仗怎樣才能贏”(其實養生一句都沒提過戰爭的勝負問題)。而自動忽略其他內容,這就是功利心。這樣的人適合當軍師,但不適合當士兵,適合當票友,卻不適合當拳手。

下麵我會專門用太極拳的一些秘奧義來講解一下這一流派的戰爭之拳精髓。覺得不能理解或者聲稱自己沒聽說過的人也不用懷疑,當小說看即可。

在說太極拳之前,先說一下巴西的華麗格鬥術:卡波依拉

卡波依拉的動作主要為腿技,其次是一些匪夷所思的翻滾跳躍技巧。這東西在現代人看來隻是怪招,看起來好看。改成街舞能泡MM。但這種拳法的來曆是什麽呢?

是幾百年前,殖民者入侵巴西,將巴西男子列為奴隸,持有武器者殺殺殺。大部分奴隸還要帶著較長的手銬工作。連晚上睡覺都不能解下來。在這種情況下,巴西人發明了一種華麗的“傳統舞蹈”,這種舞蹈實際上是專門利用手銬鐵鏈為武器而研發的殺人拳。

卡波依拉的基礎格鬥式是身體不斷左右變換(盡量躲閃火槍)兩手保持距離交錯在麵前劃過(用鐵鏈鎖拿刺刀)一旦抓住機會,就用鐵鏈鎖住對方手臂或脖子,然後通過身體的跳躍和旋轉勒斷目標,這種包含體重和跳躍力的鎖鏈技,加上攻擊角度詭異,實在是奴隸們對抗火槍的最有效的方法。

看到這裏,我知道肯定有人把自己代入到殖民者的身份說:“這樣能打得過火槍嗎?我如果拿火槍去打,對方如何如何,等等。”

但我也要反問,當你就是那些奴隸的時候,你去哪裏拿火槍?難道沒火槍就安心當亡國奴了嗎?手上有啥你就用啥,戰爭的勝負輪不到你關心,但是關鍵在你努力了。

巴西有這樣的技術,中國也有。而且種類更多。

形意拳是以槍化拳,太極拳則是刀盾兵留下來的拳法,一刀一盾,就是那陰陽魚(當然,還有別的比喻)

所謂的借力打力,在徒手打鬥中沒那麽管用,或者說,使用難度太高,但是配上了盾牌+刀,就是最恐怖的技術。

當一個盾牌兵頂著四米長的長矛,衝到敵人跟前,他的任務就是把敵人的長矛陣破開,讓自己的兄弟們能衝上來。

在敵人的槍陣還沒衝破的時候,太極拳奧義“切地龍”“海底針”“跌叉”等技術的方法都是持盾矮身潛進,避開上身的矛頭,用刀猛捅對方下身。而當近身以後,則使用攬雀尾等技巧抱住對方的多枝長矛,用刀猛砍。

攬雀尾的雀尾,指的是孔雀的尾巴,用來比喻許多長矛。當一個刀盾兵奮不顧身地抱住了對手好幾根長矛的時候,他的戰友們就可以乘虛猛衝進去亂砍。

這也是攬雀尾被稱為太極拳母拳的原因之一。當然,攬雀尾也可以用來接腿摔,用來反關節。但效果便打有折扣。

而當兄弟們都衝到身後,把你擠得和敵人已經臉貼臉,心連心的時候,你已經沒有距離舉刀,這種情況下,你有幾個選擇

1.用發力距離極短,可以借背後力的發勁透甲打來打對方,把對手打暈或者打退,有了揮刀距離後補上一刀。

2.用盾牌猛擊對手。(太極拳凡是用小臂發勁的技術大致都出於此)

3.用刀柄自上而下猛砸對方的臉。

4.丟了武器抱住對方脖子擰(看著練太極拳的兄弟在那裏玩太極石球,不要奇怪,等你的腦袋像石球一樣在對方手裏的時候就明白了)

5.用盾牌擠對手,趁對手用力對抗的時候盾牌上玩點虛實,讓對方失勢跌倒(牽動四兩撥千斤),成功的話,是讓對手一大堆人一起跌倒(踩死)

6.用BT的柔韌性,突然矮身用盾牌和肩膀撞擊對方小腿(七寸靠),讓出上盤的空間給自己兄弟在背後砍/捅對方。

7.用長勁將對方撞退,然後突進砍殺。

除了刀拳合一的拳擊術外,太極拳有種種匪夷所思的小臂勁法,例如堋、履、擠、按,這些都是用盾牌打擊或者擠壓對手的訓練法。還有采、挒這兩種針對長矛或者對方手臂的控製技,肘、靠兩種近身打擊技。

上述都是實用至極的標準軍人技術。但軍人和軍人之間總有區別,其中一些軍人將自己的軍體拳和道家的“返先天”奧義結合,潛心體己,發現了一些進階的鍛煉技巧。

注意,是鍛煉技巧。不是實戰技,我知道肯定有些回帖不看帖的人會在那裏大喊:“這些東西戰場上有用嗎?”我現在就提前回答:“這些就像長跑跳繩一樣,不是實戰用的,都是鍛煉用的,鍛煉鍛煉鍛煉鍛煉……”

和真正練太極拳的人搭手,會有奇怪的發現,就是無法從對方的手上感覺到對方的重心,但對方卻能抵抗住你的力量不後退。這個情況在某些練日本劍道的人身上也能找到。

答案其實在李仲軒前輩的門下另一條走狗徐浩峰的書中已經披露,那就是無名指鍛煉法。(全身及其他手指放鬆,隻有無名指緊張),無名指在日常生活中是廢指,很難動用到相關的力量,但是它緊張的時候卻能讓力量傳到手上。而且你感覺不到自己無名指的相關力量,對方也感覺不到從你無名指上傳出來的暗勁。

正確用刀揮砍的時候,主要就是無名指帶動刀的運行,其他手指隻是在砍中目標的時候緊張以保持刀的平穩,所以很多練劍道的人無意中能練出這個效果,專練柔道的兄弟反而練不出來。

而太極拳最重要的攻擊力量雖然來源於無名指,但是其核心卻在大拇指上,在持刀揮刀的時候,身體因刀而失重,全靠大拇指來維係刀的重量和平衡。內家拳的“人刀合一”秘法,也在大拇指上。

我們平時坐公共汽車,汽車一顛簸,我們就要找個地方扶一下來維持平衡,實際上扶一下那個力相對是很輕的,為何就能讓我們一百多兩百斤的體重保持平衡了呢?因為我們隻是要找一下平衡感。找到了來源於兩個大拇指的平衡感,就進入了“不動之動”的境界。,真正的“四兩”撥千斤,用的是四兩重的大拇指,撥自己的體重千斤。

養生自己發明了一個方法,平時把大拇指握在其他四個手指裏。行走時假裝失重,有時拇指從其他四個手指裏尋找借力來平衡,有時其他四個手指也從拇指上找借力來尋找平衡。

中國的武家,為了避免被禁武的當局發現自己在練武,紛紛借用道家學說來掩蓋武功的練法,所以你看一本古代的武功秘籍,裏麵一大堆陰陽啊,五行啊,千萬不要奇怪,那些都是為了保證這本書被警察看到的時候不至於讓書的持有人滿門抄斬才這麽寫的。用時髦的話來說,道家的隱語成了軍用密碼。例如“呂洞賓”“呂純陽”,“呂祖”這些詞指的都是男人的小雞.雞。(洞裏的客人)

這些軍用密碼,在上一代的武術家都還有很多能翻譯,但是到了我們這一代,能翻譯的人就越來越少了。還有些亂翻譯的人(好吧,我是在說我自己),搞得秘笈出版界一片混亂。

讀者們隻需要明白,當兩個蒙元/清廷初期的武術家在談論“陰隨以無厚入海”這種莫名其妙的話,其實是在談悄悄地背後用刀插入對方小雞.雞附近的暗殺技術。就好了。

當統治漸漸穩定,戰場之拳再難有用武之地,其中一部分戰場之拳的傳人淪為街頭賣藝者,向高難度的華麗動作發展,一部分淪為拳手,專業角鬥供吃飽了撐的觀眾取樂(或換個好聽的說法說是參加奧運會為國爭光)。而其中一部分轉變為義士之拳。

義士這個詞,在古代就是黑社會的意思。在元代,是明教,白蓮教為主,在清代是以天地會,紅花會等為主。這些秘密會社以反清複明為己任,大多數時候潛伏在民間,一般很少有大規模作戰。打鬥的對手一般也不是軍人,而是衙役,捕頭,密探,在這種情況下,戰場之拳就不那麽實用了。其中有一些實戰高手發明了更實用與當前這種情況的技術。

重心前傾走路,感覺快失重的時候拇指一頂,就像頂在別的物體上一樣順勢把重心調整過來。

語言表達有其極限,你可以試著坐公共汽車,扶著扶手,感受用手指輕輕借力來維持身體平衡的狀態。平時練習,就把拇指當作其他手指扶著的扶手。以此保持身體平衡。或者把其他四個手指當作拇指頂著來維持平衡的物體。

我年輕的時候,遇到個練八卦掌的朋友,這位朋友練了好幾年的八卦掌,但是還是打不過拳擊手,他十分苦惱。認為是他內力未到的原因,實際上按他那種練法,就算練十年,也打不過練了十年的拳擊手,因為八卦掌這東西最早出現在商業社會的時候,雖然是在一次職業擂台賽上,但是八卦掌最早的誕生用途卻絕非打擂台,而是反清複明。

八卦掌的手法和身法讓人眼花繚亂,打擊力卻不盡如人意。有很多八卦掌的朋友因此苦惱,都兼練鐵砂掌之類的重手法,但是鐵砂掌配合到這樣靈活的身手上卻又沒了威力。所以當世很多八卦掌名家都遇到兩難的境地。

實際上八卦掌的可怕之處還是在兵器上,空手的掌法也是掩人耳目罷了,甚至連八卦掌這個名字也是掩人耳目。八卦掌的精華在其獨門武器子午鴛鴦鉞,這東西可以鎖勾,可以劃,可以摳,可以割。但這東西也隻是和平年代用來表演的。子午鴛鴦鉞的真正平民身份是——鐮刀。

在夕陽下的小樹林裏,一個雙手持鐮刀的農民,突然用極其詭異的身法,向著你的頸動脈,股動脈,腳筋,腕動脈等地方連續不斷地襲擊,你出一刀的時間他已經對你攻了五六刀。而當你反擊的時候,他又躲到了樹後,用匪夷所思的角度不斷襲擊你。八卦掌的“九宮步”,說穿了就是在人群中,樹林裏逃走或者躲閃反擊的技術。在樹林/無辜群眾裏的話,什麽形意拳,什麽太極拳,都不是八卦掌的對手。

八卦掌其實是介乎暗殺拳和義士拳之間,

真正招牌的義士之拳就是“洪拳”(前身為太祖長拳,後來者為國標武術長拳套路)

太祖長拳,即托名宋太祖的黑社會拳法,在蒙元就有出現。

其特征如下

1.注重王八拳(最符合人體本能的拳法,但此王八拳非彼王八拳,下麵會詳述)

2.注重橋手(小臂運用技巧)

3.注重移動,上一招向東打,下一招可能就向南跑了

東西方的思維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好比說某男失戀後遷怒,殺了他的教授,東方思維是:“如果他沒失戀,就不會殺人了。”西方思維是“幸虧那女的沒嫁給某男,不然也和教授一起被殺了。”

這兩種思維都是對的,也都不對。

思維模式的差異,最終使東西方拳法開始走向不同的領域。如果按西方的思維看唯快不破,那麽就是猛練速度,比對手更快到達目的地。按東方的思維就是減少距離,比對方更快到達目的地。

我培訓一批新下屬時,常用一個手段,就是問對方認為自己的上限是每秒能打擊多少次。有人回答1次,有人回答3次,有些經過鍛煉對自己速度比較自信的人回答5次。我便拿著秒表給他計時10秒,讓他盡全力高速鼓掌,自己數次數。結果是很出人意表的,一般普通人每秒鼓掌平均在7次以上,部分人達到12次以上,受訓的人往往也被自己所數的次數所震撼。不相信是自己做出來的。

這個鼓掌的原理,包含了許多純技巧上的武學至理,例如什麽同動近取,截拳中途,本能出擊,貼身發力等。當然,這些隻是博大精深的武學中的一個局部。但人都有走極端的時候,大約在清代中後期,中國拳法在整體上就走向了這樣的一個極端。

因為義士之拳普遍使用小兵器作戰,所以在這個情況下,你隻要手上拿一支小鐵筆,用鼓掌的速度對對方眼睛,咽喉連續猛.插,一般沒練過的對手就鐵定得死。

而如果手上沒有小鐵筆怎麽辦呢?也有辦法,就是將自己的手練得堅硬如鐵。這也是現代內家拳的人往往不齒的“局部力、局部硬度。”以一對堅硬如鐵的手,用練成了本能的鶴啄,虎爪,手刀,拍掌等手法,每秒7~12下地對對手臉部發動多角度攻擊,如果配合馬步突進,實際攻擊速度還能翻倍。而人體反應速度的上限是每秒反應5次(做到這點的也是神人了)。外加眼睛受到威脅時的本能躲閃反應時間,理論上幾乎是1秒內必分勝負。

當雙方都完全依靠“拳招”來形成鼓掌式攻擊本能時,誰的招數(攻擊角度次序)最能克製對方的攻擊角度次序,誰就能先擊中對手,一旦擊中,則綿綿不絕。(如果手持武器,則一擊必殺),在這種情況下,傳說中的“拳招時代”就到來了。

當然,每秒7~12下隻是理論速度。實際上影響攻擊有效性的因素很多。為了對抗這種“閃電手”,我國拳法家也發明了很多訓練方法,例如“聽勁”“粘手”“擒拿”“拔根”“控距”“地堂”等。

清末,隱藏多年的戰場之拳突然重出江湖,大殺三方。並不是戰場之拳在街頭打起來一定真的比這種義士之拳實用,而是因為“殺人時代”過去了,“比武時代”開始到來。在徒手比武中,因為前提是被對方輕攻擊擊中非要害部位不會死,那麽戰場之拳就能大行其道。

戰場之拳最擅長的就是用整勁使對方的鋒銳(長槍或鶴啄手,砍刀或虎爪)的攻擊偏移,使對方不能連擊。例如形意拳的整勁硬打硬進,八卦掌的閃擊,太極拳的纏絞。這些隱藏拳法的重出江湖,為一味追求“唯快不破”的武林帶來了一片新的氣息。但也是真正的戰場之拳,義士之拳失傳的開始。當戰場之拳,義士之拳用於和平年代的比武,他們就像被閹割後的動物,隻能發出瞬間的光輝了。一旦有其他更適合和平年代比武的拳法出現,這些舊時代的拳法就必然被淘汰或掛羊頭賣狗肉。

而除此以外,還有擅長距離控製的流派。例如大成拳和截拳道。

大成拳王薌齋公然聲稱“一切局部硬度的手法打法,全不足取”,他在當時也未嚐一敗,主要原因還是他的對手主要是古拳法,他所發明的矛盾樁也是一種專門破解唯快不破拳法的架勢,重心後傾,前手遠撐不讓對方近身,後手和腳等待機會給與打擊。這樣的架勢適合對抗古拳法,卻不適合對抗現代拳法。

李小龍的截拳架勢則是側身對敵,用低端截踢控製距離。等待機會給與重擊。這樣的架勢適合對抗古拳法,但也不適合對抗現代拳法。

所謂的“拳本無法,有法也空”“以無法為有法”其中透露出來的信息,就是“用最適合環境的打法去在這個環境裏打”,在散打擂台上,最實用的拳法就是散打,在泰拳擂台上,最實用的拳法就是泰拳。

在這個和平年代,最實用的拳法就是養生。如果以泡妞為目的,最實用的拳法就是跆拳道(不帶I),如果想要保命,則最實用的是消除自己的一切心理盲點,讓自己迅速進入環境,進入角色。

空拳老陶的拳法可以說威力一般,看老陶體型也很疏於鍛煉,但是我相信很多專心練習XX拳的人打不過他。原因無它,因為他沒有“心理盲點”。這個心理盲點則是專注於“XX拳”“XX擂台”的人最致命的地方。

陳王庭創太極拳說,來源於陳氏族譜。而養生的說法,來源於春秋時期齊桓公的……錯了,那個應該是神虎術。那麽就來源於李景林將軍的秘傳日記本好了,李景林將軍深明打仗之道。他日記裏的記載應該比在座各位都有說服力吧?看誰還敢質疑?

調侃就到這裏好了,前幾天有兄弟其實已經答對了。義士之拳是利用雜物,以少對多,克製古代警察的一種拳法。

順便回空格兄的話,依靠鯨魚和鯊魚樣子長得像,是不能判斷他們屬於同族的,但是卻能夠判斷出這兩種東西都是在海裏生活的。因為他們的樣子都符合海洋生物原則,而不符合陸地生物原則。

我們先看看義士之拳必須符合什麽原則

1.身體平衡,不容易在移動中摔倒。一旦倒地,就會被一堆捕快撲上去施展巴柔緊緊擒住。而被擒住的話,則比死還慘,自己受盡酷刑不說,還要連累親戚好友一起死。

2.反擒拿,不能被人輕易用關節技抓住,理由同上。

3.在一群圍著自己的對手中找到可逃生的空位,並且衝出去。

4.為活命不擇手段。(沒錯,就是24如獲至寶地發現的無限製格鬥術)

5.簡單速成。

6.所用武器便攜

義士拳五寶之一,四平大馬

大部分義士之拳裏都有四平大馬,就算不是四平,也是馬步樁。李連傑演的精武門裏批評馬步樁,說那樣不適合起腿踢人,所以是死馬。那部片的動作指導估計是個李小龍迷+散打控,哪裏知道馬步樁的妙處?

馬步樁之妙,第一在速成。

義士們平時要工作養家,還要打扮成良民大大的樣子,自然不能像職業拳手那樣買了各種器材,公然夏練三伏冬練三九給官府看,這樣一來,大多數時候也隻有晚上睡覺前能關了燈練一陣子。在這種前提下,四平大馬就是最快的增加平衡力和腿力,協調性的方法。

站四平大馬也沒啥標準和訣竅,就是按標準站到四平狀態,站到四平就啥都懂了。諸如“兩膝對稱撐拔,氣沉丹田,腰馬合一。”等,一句話概括起來都是四平狀態,說多了反而讓人糊塗。

練拳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明理後練拳,一種是練拳後明理。前者精細,後者強壯。各有各的好處。各有各的好處,嘿嘿。

有人也許會說“四平大馬這東西對膝蓋有害啊,是不科學的練法。”,義士們對此則回答說,眼前還活著最重要,讓科學見鬼去吧。

四平大馬之妙,還在於這是一種在移動時能時刻保持身體平衡的步法。拳擊的步法在打中目標時固然威力強大,但是在開始移動到攻擊到目標之前,身體都處於被他人一撞就會失重的狀態。這種步法是不適合群戰的。

當然,義士之拳中也有高位步法,所謂的高位步法也沒什麽特別,就和田徑運動員的短跑/跳遠前的助跑差不多。但隻要有人近身,就會馬上切換為馬步。

前言:AMAN和風雲生是兩個不同的例子,風雲生認為傳統拳法有其適應性,所以堅持在研究傳統拳法在現代擂台上的應用,以及和西方技術的結合。AMAN則直接否定,認為傳統的發力方式在西方人厚實肌肉麵前不起作用。

對於適應性,我的看法是這樣的。

一匹馬和一匹毛驢結合,生下的是騾子。雖然騾子可能比馬和驢都更適應特定環境,但是他們非馬非驢。

形意拳和拳擊結合,它們的產物可以叫形意拳擊或者風雲道,但是不能叫形意,也不能叫拳擊。形意拳和拳擊各有其對應環境,集合了一些精華的同時,必然導致其他一些精華的失傳。以傳承為目標的,則是形意,以發揚形意拳其中某些技術或訓練方法為目標的,則是風雲道。

AMAN所練的,則是散打,散打就是散打,不是別的東西,他說他練過形意拳,但隻要他用的教的研究的練的不是形意拳,那就等於沒學過。把兩者扯到一起,也隻是騙騙外國人吧。

題外說一句,85年左右我還是兒童的時候,曾看過AMAN對張建國的散打比賽。因為某些緣故,有深刻印象。一轉眼二十多年,物是人非,真是讓人感傷。

題外話說完了,繼續說義士之拳

義士之拳的第二寶,是王八拳。

對於一般沒受過職業訓練的街戰者來說,為什麽本能的用王八拳?因為王八拳是一種殺傷範圍大的拳法,隻要在手臂範圍內,都在扇形攻擊覆蓋下,隻有整體下潛躲閃才能躲得過。而會使用下潛躲閃的人一般都是受過職業訓練的人(會使用腰腿力),常人無非就是硬抗或者後仰躲閃。

王八拳能保證在自身訓練時間較短,而又麵對大批平庸對手時,有相對較高的命中率。而殺傷力問題則用武器來彌補。

《殺破狼》裏吳京手持一把短刀來使用長拳。動作設計者是個明白人。但最適合長拳的武器不是短刀,而是峨嵋刺,T字短拐等。一個王八拳擺過去,對方低頭閃過了後,還能回手再擺一下或者順勢舉起往下紮砸。一個回合能攻擊好幾次。如果配合馬步移動還能造成一次出拳橫掃幾個目標。回步又橫掃或者突捶其他目標等。

也許你這種橫掃幾個目標的拳法殺傷力不夠大,但卻能起到“蕩開陣腳”的地步。在橫掃的過程中,對手誰是最弱的,馬上就能分辨出來。

用三國演義中三英戰呂布的局麵來比喻一下,三英戰呂布描述的不是軍陣,而是小群毆,呂布單對單未必能絕對搞定關羽張飛,但是依靠赤兔馬的移動和力量,卻能和他們兩個打得不落下風。等到劉備上陣,形成合圍,呂布移動就有了困難,但劉備三人組中最弱的劉備還是成了呂布逃跑的突圍點。

這個突圍法,是義士之拳的第三寶

衝撞

義士之拳中有很多衝捶類的拳法,衝捶之後還有靠撞的小動作。

衝捶的原理和訓練方法很簡單,就是上半身硬梆梆的,把手和身體化為剛體,利用下身的快速移動把這個剛體向對手捅去。這東西沒什麽技術含量,就是簡單速成,無需悟性。

琉球人的空手道也是義士之拳的傳承,他們最喜歡召集一大堆學生把這樣硬梆梆的一個正拳練上N久,隻有入室弟子花錢買了黑帶才教身追手的破甲打。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功夫有時不需要精深,隻需要夠用就好。一名義士如果能用這樣沒有技術含量的技巧在人群中衝撞出一個缺口跑掉。就是撿回了自己的命,撿回了組織的命。撿回了紅花會千千萬萬弟兄的命。

這類不精深但是好用的拳還有很多精髓,例如“唯快不破”。

人的反應神經最快的時間一般在0.2秒左右。很多拳擊手出拳都比0.2秒快,那麽對手怎麽辦呢?還是可以破,因為可以觀察對手的身體變化,尤其是肩部或者腳步,可以判斷出提前量。

而大部分普通人出一拳至少要1秒,那些沒時間進行職業訓練的義士估計不會比普通人好到哪裏。但是他們卻能做到超越對手的神經反應能力,避開對手對自己的身體預估來對對手進行打擊。

待續,看看有沒有兄弟猜到義士之拳中的“唯快不破”是如何解釋和應用的。

唯快不破

在說這個技巧之前,我先埋下伏筆。說一下別的東西。

1。李小龍的截拳道創立時期,李小龍主要的交手對象為中國南方的武師而非外國拳法,而李小龍的拳法架勢非常特別。在這裏估計沒人不了解截拳道的架勢,就不重複了。

2.清末,埋藏數百年的戰場之拳太極形意等紛紛重出江湖。和八卦掌一起橫掃北方武林。

3.王薌齋認為形意拳有不適合環境的地方,於是對形意拳進行了一定的改革,其獨特架勢為前手遠遠撐抱的矛盾樁。

上述拳法在當時雖不能說中國無敵,但是卻都是一方豪強。至少都是公開接受挑戰的。而且挑戰者眾。證明其是有實戰作用的。

但這幾種拳法到今天則再也不能橫掃一方,為什麽呢?

繼續扯

義士之拳故老相傳中常說“某招可破某招,某招可克製某招”。這些話,練現代搏擊的人自然都不屑一顧,但是在一兩百年前,這些話是誰都不懷疑的真理。

原因就在唯快不破,唯硬不破這八個字上。

上文說到人體反應一般最快就是0.2秒,義士們在社會穩定的情況下,紛紛退出江湖,成為“技擊家”,作為技擊家,一般對手就是單體攻擊為主,雖然還有群戰套路傳下來,但是較技時一般不用群戰套路,而是用門內秘傳的“獨門絕招”

需的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麽絕招,隻有對方破不了的攻擊。要對方破不了,隻有更快。

在肌肉能力有其極限的情況下,最快頻率攻擊對方的守則如下

1.動作盡可能小,避免對手預讀後躲避,小動作也有兩條出路,一條出路是純靠手法襲擊對方麵部脆弱器官,身體不參與出力。另一條是手先動,身體到最後一刻才參與作功。

2.發力距離盡可能短,距離2米出手,就算再快也要0.7秒才打的到對手,距離10厘米出手就算不快也隻要0.1秒。

3.減少自己出拳時花費的思考和計劃時間。

南方之拳術家相角,則一二手,多亦不過五六手,勢均力敵者,不互中要害,即相揪相扭,同時力竭罷角,或重整旗鼓,相與複角,曾未有角至若幹手,尚不分勝負者,此其分別之點,在北拳尚氣勁,南拳則不然,純以技巧勝,功夫不到者無論已,有工夫者,其氣勁不必驚人,然出手必能創敵,角時多不施展門戶,臨時落馬,意到手隨,每有勝負之分,非特旁觀者,不知所以致勝之道,即被創之人,亦多不明敵手來去之路。

——平江不肖生

閑言閑語,在這個時代,保守其實是沒啥意義的,我的師父們教我的時候不是怕教會徒弟打師父,而是怕東西失傳,恨不得先都塞到我腦子裏。但東西還是在我這一代失傳了不少,為什麽?因為這東西不值錢。

不值錢的東西就沒人去學去練,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好比說我在第一貼裏毫不保留地說了破甲打的發力方法。在古代我估計就會因此被同門追殺,但是這樣便宜地說出來,留意的人又有幾個?

其他人也就罷了,但卻要點名批評一下24,這家夥最近一直掛著太極拳的名義到處招搖撞騙,卻連實戰太極拳最基礎的東西發勁都不會(簡直就像拳擊手不會直拳一樣),看見了真傳一句話的東西,卻不去詳細琢磨一下。中國功夫的名聲,就是敗在這些終日大言炎炎,沉迷於自我心理滿足的人手裏。

許多看帖人都在留意“古代打仗怎樣才能贏”(其實養生一句都沒提過戰爭的勝負問題)。而自動忽略其他內容,這就是功利心。這樣的人適合當軍師,但不適合當士兵,適合當票友,卻不適合當拳手。

下麵我會專門用太極拳的一些秘奧義來講解一下這一流派的戰爭之拳精髓。覺得不能理解或者聲稱自己沒聽說過的人也不用懷疑,當小說看即可。

在說太極拳之前,先說一下巴西的華麗格鬥術:卡波依拉

卡波依拉的動作主要為腿技,其次是一些匪夷所思的翻滾跳躍技巧。這東西在現代人看來隻是怪招,看起來好看。改成街舞能泡MM。但這種拳法的來曆是什麽呢?

是幾百年前,殖民者入侵巴西,將巴西男子列為奴隸,持有武器者殺殺殺。大部分奴隸還要帶著較長的手銬工作。連晚上睡覺都不能解下來。在這種情況下,巴西人發明了一種華麗的“傳統舞蹈”,這種舞蹈實際上是專門利用手銬鐵鏈為武器而研發的殺人拳。

卡波依拉的基礎格鬥式是身體不斷左右變換(盡量躲閃火槍)兩手保持距離交錯在麵前劃過(用鐵鏈鎖拿刺刀)一旦抓住機會,就用鐵鏈鎖住對方手臂或脖子,然後通過身體的跳躍和旋轉勒斷目標,這種包含體重和跳躍力的鎖鏈技,加上攻擊角度詭異,實在是奴隸們對抗火槍的最有效的方法。

看到這裏,我知道肯定有人把自己代入到殖民者的身份說:“這樣能打得過火槍嗎?我如果拿火槍去打,對方如何如何,等等。”

但我也要反問,當你就是那些奴隸的時候,你去哪裏拿火槍?難道沒火槍就安心當亡國奴了嗎?手上有啥你就用啥,戰爭的勝負輪不到你關心,但是關鍵在你努力了。

巴西有這樣的技術,中國也有。而且種類更多。

形意拳是以槍化拳,太極拳則是刀盾兵留下來的拳法,一刀一盾,就是那陰陽魚(當然,還有別的比喻)

所謂的借力打力,在徒手打鬥中沒那麽管用,或者說,使用難度太高,但是配上了盾牌+刀,就是最恐怖的技術。

當一個盾牌兵頂著四米長的長矛,衝到敵人跟前,他的任務就是把敵人的長矛陣破開,讓自己的兄弟們能衝上來。

在敵人的槍陣還沒衝破的時候,太極拳奧義“切地龍”“海底針”“跌叉”等技術的方法都是持盾矮身潛進,避開上身的矛頭,用刀猛捅對方下身。而當近身以後,則使用攬雀尾等技巧抱住對方的多枝長矛,用刀猛砍。

攬雀尾的雀尾,指的是孔雀的尾巴,用來比喻許多長矛。當一個刀盾兵奮不顧身地抱住了對手好幾根長矛的時候,他的戰友們就可以乘虛猛衝進去亂砍。

這也是攬雀尾被稱為太極拳母拳的原因之一。當然,攬雀尾也可以用來接腿摔,用來反關節。但效果便打有折扣。

而當兄弟們都衝到身後,把你擠得和敵人已經臉貼臉,心連心的時候,你已經沒有距離舉刀,這種情況下,你有幾個選擇

1.用發力距離極短,可以借背後力的發勁透甲打來打對方,把對手打暈或者打退,有了揮刀距離後補上一刀。

2.用盾牌猛擊對手。(太極拳凡是用小臂發勁的技術大致都出於此)

3.用刀柄自上而下猛砸對方的臉。

4.丟了武器抱住對方脖子擰(看著練太極拳的兄弟在那裏玩太極石球,不要奇怪,等你的腦袋像石球一樣在對方手裏的時候就明白了)

5.用盾牌擠對手,趁對手用力對抗的時候盾牌上玩點虛實,讓對方失勢跌倒(牽動四兩撥千斤),成功的話,是讓對手一大堆人一起跌倒(踩死)

6.用BT的柔韌性,突然矮身用盾牌和肩膀撞擊對方小腿(七寸靠),讓出上盤的空間給自己兄弟在背後砍/捅對方。

7.用長勁將對方撞退,然後突進砍殺。

除了刀拳合一的拳擊術外,太極拳有種種匪夷所思的小臂勁法,例如堋、履、擠、按,這些都是用盾牌打擊或者擠壓對手的訓練法。還有采、挒這兩種針對長矛或者對方手臂的控製技,肘、靠兩種近身打擊技。

上述都是實用至極的標準軍人技術。但軍人和軍人之間總有區別,其中一些軍人將自己的軍體拳和道家的“返先天”奧義結合,潛心體己,發現了一些進階的鍛煉技巧。

注意,是鍛煉技巧。不是實戰技,我知道肯定有些回帖不看帖的人會在那裏大喊:“這些東西戰場上有用嗎?”我現在就提前回答:“這些就像長跑跳繩一樣,不是實戰用的,都是鍛煉用的,鍛煉鍛煉鍛煉鍛煉……”

和真正練太極拳的人搭手,會有奇怪的發現,就是無法從對方的手上感覺到對方的重心,但對方卻能抵抗住你的力量不後退。這個情況在某些練日本劍道的人身上也能找到。

答案其實在李仲軒前輩的門下另一條走狗徐浩峰的書中已經披露,那就是無名指鍛煉法。(全身及其他手指放鬆,隻有無名指緊張),無名指在日常生活中是廢指,很難動用到相關的力量,但是它緊張的時候卻能讓力量傳到手上。而且你感覺不到自己無名指的相關力量,對方也感覺不到從你無名指上傳出來的暗勁。

正確用刀揮砍的時候,主要就是無名指帶動刀的運行,其他手指隻是在砍中目標的時候緊張以保持刀的平穩,所以很多練劍道的人無意中能練出這個效果,專練柔道的兄弟反而練不出來。

而太極拳最重要的攻擊力量雖然來源於無名指,但是其核心卻在大拇指上,在持刀揮刀的時候,身體因刀而失重,全靠大拇指來維係刀的重量和平衡。內家拳的“人刀合一”秘法,也在大拇指上。

我們平時坐公共汽車,汽車一顛簸,我們就要找個地方扶一下來維持平衡,實際上扶一下那個力相對是很輕的,為何就能讓我們一百多兩百斤的體重保持平衡了呢?因為我們隻是要找一下平衡感。找到了來源於兩個大拇指的平衡感,就進入了“不動之動”的境界。,真正的“四兩”撥千斤,用的是四兩重的大拇指,撥自己的體重千斤。

養生自己發明了一個方法,平時把大拇指握在其他四個手指裏。行走時假裝失重,有時拇指從其他四個手指裏尋找借力來平衡,有時其他四個手指也從拇指上找借力來尋找平衡。

中國的武家,為了避免被禁武的當局發現自己在練武,紛紛借用道家學說來掩蓋武功的練法,所以你看一本古代的武功秘籍,裏麵一大堆陰陽啊,五行啊,千萬不要奇怪,那些都是為了保證這本書被警察看到的時候不至於讓書的持有人滿門抄斬才這麽寫的。用時髦的話來說,道家的隱語成了軍用密碼。例如“呂洞賓”“呂純陽”,“呂祖”這些詞指的都是男人的小雞.雞。(洞裏的客人)

這些軍用密碼,在上一代的武術家都還有很多能翻譯,但是到了我們這一代,能翻譯的人就越來越少了。還有些亂翻譯的人(好吧,我是在說我自己),搞得秘笈出版界一片混亂。

讀者們隻需要明白,當兩個蒙元/清廷初期的武術家在談論“陰隨以無厚入海”這種莫名其妙的話,其實是在談悄悄地背後用刀插入對方小雞.雞附近的暗殺技術。就好了。

當統治漸漸穩定,戰場之拳再難有用武之地,其中一部分戰場之拳的傳人淪為街頭賣藝者,向高難度的華麗動作發展,一部分淪為拳手,專業角鬥供吃飽了撐的觀眾取樂(或換個好聽的說法說是參加奧運會為國爭光)。而其中一部分轉變為義士之拳。

義士這個詞,在古代就是黑社會的意思。在元代,是明教,白蓮教為主,在清代是以天地會,紅花會等為主。這些秘密會社以反清複明為己任,大多數時候潛伏在民間,一般很少有大規模作戰。打鬥的對手一般也不是軍人,而是衙役,捕頭,密探,在這種情況下,戰場之拳就不那麽實用了。其中有一些實戰高手發明了更實用與當前這種情況的技術。

重心前傾走路,感覺快失重的時候拇指一頂,就像頂在別的物體上一樣順勢把重心調整過來。

語言表達有其極限,你可以試著坐公共汽車,扶著扶手,感受用手指輕輕借力來維持身體平衡的狀態。平時練習,就把拇指當作其他手指扶著的扶手。以此保持身體平衡。或者把其他四個手指當作拇指頂著來維持平衡的物體。

我年輕的時候,遇到個練八卦掌的朋友,這位朋友練了好幾年的八卦掌,但是還是打不過拳擊手,他十分苦惱。認為是他內力未到的原因,實際上按他那種練法,就算練十年,也打不過練了十年的拳擊手,因為八卦掌這東西最早出現在商業社會的時候,雖然是在一次職業擂台賽上,但是八卦掌最早的誕生用途卻絕非打擂台,而是反清複明。

八卦掌的手法和身法讓人眼花繚亂,打擊力卻不盡如人意。有很多八卦掌的朋友因此苦惱,都兼練鐵砂掌之類的重手法,但是鐵砂掌配合到這樣靈活的身手上卻又沒了威力。所以當世很多八卦掌名家都遇到兩難的境地。

實際上八卦掌的可怕之處還是在兵器上,空手的掌法也是掩人耳目罷了,甚至連八卦掌這個名字也是掩人耳目。八卦掌的精華在其獨門武器子午鴛鴦鉞,這東西可以鎖勾,可以劃,可以摳,可以割。但這東西也隻是和平年代用來表演的。子午鴛鴦鉞的真正平民身份是——鐮刀。

在夕陽下的小樹林裏,一個雙手持鐮刀的農民,突然用極其詭異的身法,向著你的頸動脈,股動脈,腳筋,腕動脈等地方連續不斷地襲擊,你出一刀的時間他已經對你攻了五六刀。而當你反擊的時候,他又躲到了樹後,用匪夷所思的角度不斷襲擊你。八卦掌的“九宮步”,說穿了就是在人群中,樹林裏逃走或者躲閃反擊的技術。在樹林/無辜群眾裏的話,什麽形意拳,什麽太極拳,都不是八卦掌的對手。

八卦掌其實是介乎暗殺拳和義士拳之間,

真正招牌的義士之拳就是“洪拳”(前身為太祖長拳,後來者為國標武術長拳套路)

太祖長拳,即托名宋太祖的黑社會拳法,在蒙元就有出現。

其特征如下

1.注重王八拳(最符合人體本能的拳法,但此王八拳非彼王八拳,下麵會詳述)

2.注重橋手(小臂運用技巧)

3.注重移動,上一招向東打,下一招可能就向南跑了

東西方的思維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好比說某男失戀後遷怒,殺了他的教授,東方思維是:“如果他沒失戀,就不會殺人了。”西方思維是“幸虧那女的沒嫁給某男,不然也和教授一起被殺了。”

這兩種思維都是對的,也都不對。

思維模式的差異,最終使東西方拳法開始走向不同的領域。如果按西方的思維看唯快不破,那麽就是猛練速度,比對手更快到達目的地。按東方的思維就是減少距離,比對方更快到達目的地。

我培訓一批新下屬時,常用一個手段,就是問對方認為自己的上限是每秒能打擊多少次。有人回答1次,有人回答3次,有些經過鍛煉對自己速度比較自信的人回答5次。我便拿著秒表給他計時10秒,讓他盡全力高速鼓掌,自己數次數。結果是很出人意表的,一般普通人每秒鼓掌平均在7次以上,部分人達到12次以上,受訓的人往往也被自己所數的次數所震撼。不相信是自己做出來的。

這個鼓掌的原理,包含了許多純技巧上的武學至理,例如什麽同動近取,截拳中途,本能出擊,貼身發力等。當然,這些隻是博大精深的武學中的一個局部。但人都有走極端的時候,大約在清代中後期,中國拳法在整體上就走向了這樣的一個極端。

因為義士之拳普遍使用小兵器作戰,所以在這個情況下,你隻要手上拿一支小鐵筆,用鼓掌的速度對對方眼睛,咽喉連續猛.插,一般沒練過的對手就鐵定得死。

而如果手上沒有小鐵筆怎麽辦呢?也有辦法,就是將自己的手練得堅硬如鐵。這也是現代內家拳的人往往不齒的“局部力、局部硬度。”以一對堅硬如鐵的手,用練成了本能的鶴啄,虎爪,手刀,拍掌等手法,每秒7~12下地對對手臉部發動多角度攻擊,如果配合馬步突進,實際攻擊速度還能翻倍。而人體反應速度的上限是每秒反應5次(做到這點的也是神人了)。外加眼睛受到威脅時的本能躲閃反應時間,理論上幾乎是1秒內必分勝負。

當雙方都完全依靠“拳招”來形成鼓掌式攻擊本能時,誰的招數(攻擊角度次序)最能克製對方的攻擊角度次序,誰就能先擊中對手,一旦擊中,則綿綿不絕。(如果手持武器,則一擊必殺),在這種情況下,傳說中的“拳招時代”就到來了。

當然,每秒7~12下隻是理論速度。實際上影響攻擊有效性的因素很多。為了對抗這種“閃電手”,我國拳法家也發明了很多訓練方法,例如“聽勁”“粘手”“擒拿”“拔根”“控距”“地堂”等。

清末,隱藏多年的戰場之拳突然重出江湖,大殺三方。並不是戰場之拳在街頭打起來一定真的比這種義士之拳實用,而是因為“殺人時代”過去了,“比武時代”開始到來。在徒手比武中,因為前提是被對方輕攻擊擊中非要害部位不會死,那麽戰場之拳就能大行其道。

戰場之拳最擅長的就是用整勁使對方的鋒銳(長槍或鶴啄手,砍刀或虎爪)的攻擊偏移,使對方不能連擊。例如形意拳的整勁硬打硬進,八卦掌的閃擊,太極拳的纏絞。這些隱藏拳法的重出江湖,為一味追求“唯快不破”的武林帶來了一片新的氣息。但也是真正的戰場之拳,義士之拳失傳的開始。當戰場之拳,義士之拳用於和平年代的比武,他們就像被閹割後的動物,隻能發出瞬間的光輝了。一旦有其他更適合和平年代比武的拳法出現,這些舊時代的拳法就必然被淘汰或掛羊頭賣狗肉。

而除此以外,還有擅長距離控製的流派。例如大成拳和截拳道。

大成拳王薌齋公然聲稱“一切局部硬度的手法打法,全不足取”,他在當時也未嚐一敗,主要原因還是他的對手主要是古拳法,他所發明的矛盾樁也是一種專門破解唯快不破拳法的架勢,重心後傾,前手遠撐不讓對方近身,後手和腳等待機會給與打擊。這樣的架勢適合對抗古拳法,卻不適合對抗現代拳法。

李小龍的截拳架勢則是側身對敵,用低端截踢控製距離。等待機會給與重擊。這樣的架勢適合對抗古拳法,但也不適合對抗現代拳法。

所謂的“拳本無法,有法也空”“以無法為有法”其中透露出來的信息,就是“用最適合環境的打法去在這個環境裏打”,在散打擂台上,最實用的拳法就是散打,在泰拳擂台上,最實用的拳法就是泰拳。

在這個和平年代,最實用的拳法就是養生。如果以泡妞為目的,最實用的拳法就是跆拳道(不帶I),如果想要保命,則最實用的是消除自己的一切心理盲點,讓自己迅速進入環境,進入角色。

空拳老陶的拳法可以說威力一般,看老陶體型也很疏於鍛煉,但是我相信很多專心練習XX拳的人打不過他。原因無它,因為他沒有“心理盲點”。這個心理盲點則是專注於“XX拳”“XX擂台”的人最致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