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巡幸木蘭 皇上膽怯
就這樣,諭令發了出去,第二天桂良便回到了京城。鹹豐皇帝又發了道諭令,令僧格林沁嚴加防範,以防聯軍突然進攻。九月七日,鹹豐皇帝親書諭旨給惠親王綿愷,怡親王載恒、鄭親王端華、戶部尚書肅順和另外幾個軍紀大臣,指出:
“一、天津通商,桂良既然答應,隻好如此,決裂後再因時處理。
二、賠償軍費,桂良擅自應許,將立置典型。
三、帶兵換約,不得不防。
四、巴夏禮先行進軍,決不允許。
五、英法聯軍應退出天津、大沽口。
六、決戰宜早不宜遲,趁秋冬之際,用我所長,製彼所短。”
讀完宣旨,大臣們深感皇上有應戰的決心,綿愉說:“皇上所言秋冬之際,用我所長,製彼所短,英明之至。英法聯軍遠離國家,出來時沒有準備過冬的棉衣,一旦寒風入侵,他們抵擋不住,若士兵病倒大半,正可發揮我清軍的威力。”
杜授田之子杜翰也說:“皇上聖明,與英法決戰乃揚我大清國威,此舉可行。”
但是,也有幾位大臣有些顧慮,端華與載恒一唱一和道:“大姑子之戰,清軍慘敗,由此看來夷國不是好惹的。”
“若要再戰,勞民傷財,恐怕後果會更嚴重。”
大殿之上,主戰與主和的都有。鹹豐皇帝不願子孫後代罵他是“膿包天子”,便說:“戰定了,毋庸再議。”
接著,他便諭令綿愉、載恒、端華、穆蔭、杜翰等人迅速赴京城各個據點,加強防範、後集兵力以禦敵。載恒、穆蔭與其他人剛剛轉身離去,禦前太監便喚回了他們:“兩位大臣請留步。”
載恒、穆蔭不知道所為何事,隻好折了回來,鹹豐皇帝令太監奉上禦書諭旨,載恒、穆蔭一看,原來是皇上封他們為欽差大臣,明日赴天津與外國公使談判。諭旨寫著:“除麵奉旨許酌辦的幾條外,如再有要求,可許則許,亦不必請旨。如萬難允許之條,一麵發報,一麵隻招僧格林沁督兵開仗。載恒等即刻撤離回京。”
兩位新任的欽差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中是有苦說不出,如此重任壓在他們的肩上,他們隻好硬著頭皮頂下去。從諭旨看來,鹹豐皇帝是極不情願開戰的,但萬不得已時,也有開戰的可能性。
九月十四日,載恒、穆蔭複照外國公使,允許巴夏禮、威妥瑪帶從人二十一人到通州談判。對於這次的談判,鹹豐皇帝早有兩手準備。狡猾的洋鬼子的卑鄙伎倆,他們早就已經看透了。其實談判成功的可能性並不大。於是,朝廷開始布置兵力以備開戰。
三天後,僧格林沁接到加急諭旨,要他加強防範,如果一旦發現外國人的軍隊來的通州,立即給予迎頭痛擊。同時,勝保也接到加急諭旨,令他帶精兵八千駐紮通州西郊。
鹹豐皇帝又從山東、山西、陝西等地調來了兩萬多清兵,他認為通州附近兵力已足,任他洋鬼子多麽先進的武器也摧毀不了重兵重重把守的通州。天子的大門關牢了。萬一談判失敗,便將巴夏禮、威妥瑪作為人質扣留,逼英法聯軍退兵。
通州談判,雙方各持己見,時而勉強的進行著,時而拍案而起。英國公使巴夏禮提出到京城向大清皇帝親呈國書,並且要求撤離北京周圍所有的防禦,載恒猛的站了起來,嚴聲的說道:“這件事關係到大清的國體,我大清萬萬不能應允。”
巴夏禮冷嘲熱諷,他說:“大清的皇帝難道真的是天之驕子嗎?為什麽不可拜訪於他。”
穆蔭反唇相譏:“請問公使先生,你們的英國女皇可以隨便接見客人嗎?”
“女皇陛下至高無上,怎可屈尊。”
“那大清的皇帝更高貴,如果你堅持親呈國書,也可以,但必須要我們大清國的禮節,拜跪如儀”。
巴夏禮哈哈大笑:“豈有此理!我這高貴的雙膝能向別人下跪嗎?你們中國人長的一副軟骨頭,見人就下跪磕頭,可我們大英民族沒長那副軟骨頭。”
巴夏禮的話還沒有落音,隻見載恒使了一個眼色,一個兵丁衝了上去,抓住巴夏禮的衣領不放,嚇得巴夏禮大叫:“不得無禮。不----、”
第二句話還沒有說出口,兵丁一個橫掃腿,巴夏禮的膝蓋處一軟,“撲通”一聲跪在地上。穆蔭冷笑了一聲:“骨頭軟得很啊。”
巴夏禮、威妥瑪驚呆了。他們魂魄未定,戰戰兢兢的奪門而去。當他們狼狽逃竄的身影消失後,載恒下令:“即刻通知僧格林沁,不能讓他們兩個人逃跑了。”
“嗻”
一個時辰後,兵丁來報:“欽差大人,巴夏禮已經被擒,現在正在押往通州的路上。”
載恒有些興奮,他對穆蔭說:“上奏皇上,說巴夏禮已經被擒,敵人軍心必亂,趁機出兵一定必勝。”
穆蔭卻有些擔心,他生怕這樣做會反激聯軍炮擊通州,便說:“依我看,還是快放了巴夏禮吧,並向他們賠禮道歉,說這是一場誤會。”
載恒一跺腳,急了。他好不容易才抓住巴夏禮,怎麽能輕易的放走敵人。若是皇上聽到擒敵的消息,一定會龍顏大悅,說不定還會賞他一頂花翎呢。
卻說奏折到了京城,鹹豐皇帝的心裏有說不出來的滋味。這一下,他要逼上梁山了。他傳諭內閣,閉關各海口。斷絕所以的貿易,戰爭近在眼前。
一八六零年九月十八日,炮聲再次響起,英法聯軍集中火力炮轟張家灣,清兵紛紛敗退。兩個時辰後,英法聯軍用槍炮轟開了通州的南城門。他們繼續向西麵湧進,一直湧到了八裏橋。
八裏橋距離京城隻有二十多裏地,是入京的必經之路,地理位置十分的重要。半個月前,八裏橋便雲集了各省精兵三萬多人。而驍勇善戰的蒙古馬隊就有一萬多人。聯軍一衝進八裏橋,戰鬥就更加的激烈而殘酷了。
三萬多清兵有三員大將率領,他們是僧格林沁,勝保和大學士瑞麟。起初,他們信心百倍,決心殺敵,尤其是大將軍勝保,他一馬當先,縱身躍上馬背,舉刀衝向聯軍。士兵一看統帥如此威風凜凜,便全都振奮了精神,他們辮子一甩,袖子一捋,呐喊著通向敵軍。一時間,八裏橋變成了血肉沙場。
整個戰鬥殺聲震天,聯軍槍炮雖然威力巨大,但麵對麵的肉搏戰,還是清兵長矛、弓箭更見效。一刀下去,洋鬼子的頭顱滾到了一邊,再一刀,洋鬼子的胳膊斷了下來。有的鬼子嚇得抱頭逃竄,有的求饒,有的眼一閉把頭送了上來。這時,清兵回合。商議下一步的對此,敵軍暫時敗退,等於說他們撤軍了。
可是,找了半天也不見他們的人影,勝保急了,抓過一個兵丁問:“你們的大人呢?”
那個兵丁哆哆嗦嗦不敢講話,勝保急了,舉刀嚇唬他,兵丁哭著說:“僧格林沁騎馬而去,瑞麟大將軍也早已不見的蹤影。”
勝保急的臉上煞白,大罵一句:“媽的,都是些什麽東西。”
“轟”的一聲巨響,炮彈在離勝保不遠處炸開。他忙大呼,令清軍後撤。原來,正在清軍與一部分聯軍酣戰之際,另一部分聯軍避開了戰壕掩體。
幾聲炮響後,清軍漸漸地支撐不住了,紛紛敗退。到了晚上,清兵實在堅持不住,八裏橋失陷,京城已經完全的暴漏在聯軍的槍口之下。
就在八裏橋激戰的時候,鹹豐皇帝為自己安排了一出戲。---巡幸木蘭。
什麽是“巡幸木蘭”呢?
“稱木蘭者,國語哨鹿之謂。圍場為哨鹿所,故雲爾。久則視若地名,且有稱上蘭者。”
就是說,在國家存亡的危急時刻,愛新覺羅奕濘,即鹹豐皇帝要去承德避暑山莊打獵。荒唐之極,辱國天子竟然想逃跑了。
亂世危急之際,堂堂的一國之君哪兒有心思去打獵,所謂“巡幸木蘭”,即逃跑。他動這個念頭是由一份奏折引起的。
當大沽口失陷後,一向驍勇善戰的僧格林沁一下子泄了氣兒,他深知夷人洋槍、洋炮的厲害,便上奏一份密折,勸皇上巡幸木蘭。但是,時況並不是十分的危急,鹹豐皇帝便壓了這份密折。如今紫禁城裏的天子似乎已經聽見了洋炮、洋槍的聲音,龍椅便做不穩了,他又想到僧格林沁的那份密折。
不到萬不得已時,鹹豐皇帝是不會想到“巡幸木蘭”的。不過,他從心底深處感覺僧格林沁,不管怎麽說,這個老臣是為皇上考慮的,為他的安全著想的。
八裏橋清軍大敗,鹹豐皇帝再也沉不住氣了,他對軍機處的幾個大臣說:“秋令已至,朕打算幾天後啟程。”
奕親王奕忻連忙問:“皇上準備去哪兒?”
鹹豐皇帝低語:“巡幸木蘭。”
“什麽?皇上有此意?”
恭親王奕忻萬萬沒有想到在這個關鍵的時候,皇上會打算出逃。鹹豐皇帝默不作聲,過了一會兒才說:“時局緊張,朕本想率師親征以振軍心。可是僧格林沁及肅順、端華、載恒等愛卿竭力勸朕巡幸木蘭。老六,你把“巡幸木蘭”與“率軍親征”兩種意見都拿出來,聽一聽群臣的意見。”
“嗻”
恭親王奕忻有氣無力的應了一聲。他失望極了。自從皇兄奕濘登基以來,他忠心耿耿效力皇上,因為他覺得皇上是個明君,沒想到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奕濘怯懦的本性完全表露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