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恒昌把生命獻給大草原13

杜恒昌 把生命獻給大草原(13)

饑腸轆轆的時候,還能把食物讓給別人,並不是人人都能做到。老杜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絕不跟別人搶食,能舍己利人。

杜恒昌和他的戰友們用大鎬一下一下終於打出了四眼水井,他們在茫茫草原上站住腳了!到了春回大地時,他們在這裏迎來了一批批新戰士。

杜恒昌雖是副指導員,平時卻很少呆在連部。吃的飯跟大家一樣,並自己到夥房打飯;住宿與木匠住在一起;每天都下去跟兵團戰士一起勞動。盡管連裏給他配備了馬,到40裏外的團部開會,還常常步行,練他的“鐵腳板”。

你要在連部找他,有個規律:什麽活兒最重,什麽活兒最苦,他肯定在什麽地方。

老杜對戰士,不罵不訓,溫和體諒。他看見錫林浩特兵團戰士賴玉琴冬天幹活沒戴手套,就把自己保護右臂的皮袖套拿下來,送給了賴玉琴。呼市兵團戰士張實毅跟領導頂撞過,牛連長憋著要整他。杜恒昌特地找張實毅談心,勸張有意見可以提,但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免得自己吃虧。張實毅能感覺出杜恒昌對自己的同情——他心裏向著兵團戰士。

杜恒昌對弱者、卑微的人從不歧視。四連有個老頭兒,姓嶽,種菜的,是個盲流,因抽過大煙,名聲不好。一些兵團戰士瞧不起他,經常戲耍欺侮他,而老杜對嶽大爺總是彬彬有禮。

連隊團支部歸杜恒昌管,在確定首批發展團員名單的支部大會上,有人對王玉芬提出異議,說她出身資本家。杜恒昌據理反駁:“總理說了,出身不能選擇,道路卻能選擇,我們不能唯成分論。”在他的支持下,出身資本家的王玉芬第一批入了團,她自己做夢也沒有想到。

人們可以發現,老杜尊重出身不好的人是一貫的,從北京六中到泰勒木,再到兵團四連。

杜恒昌不打籃球,卻熱心地給全連修起了籃球場。他利用下班時間,領著戰士們用石頭給球場鋪了邊界線,並在球場兩頭豎起了籃板。籃板光滑平整,若細心觀察,就會發現那是用許多根長長短短的小木棍拚湊成的。其中一塊用了22根小木棍,這是杜恒昌本人一釘一木打造出來的。連隊的籃球場就這樣自力更生地搞成了,四連成為全四十三團第一個有籃球場的連隊,小青年們異常地高興。

可他也有原則,不一團和氣。當他看見某女炊事員從工地扛根木頭到夥房,打算當劈柴燒時,他當即製止:草原上木頭奇缺,不能這麽浪費,命令那女生把這根木頭立刻再扛回工地。還有一次,外出加夜班的同誌回來後,炊事班的人卻睡覺了,怎麽敲門都沒人理,不給做夜班飯。杜恒昌聽說後,臉色變了,立刻趕往夥房,用木棒敲著窗戶,大吼道:“再不起來開門,給處分!”

全四連的兵團戰士們,沒有一個說杜副指導員不好。他跟兵團戰士一條心,幹什麽都想著兵團戰士。

1971年年底,草原上已是零下30度的嚴寒。連隊要組織突擊割葦子。杜恒昌領著戰士們背上行李,行軍70裏,來到了胡吉圖葦塘。他自己揀了把別人挑剩下的鐮刀,再接上一個長把,直頂到殘臂腋窩下,利用身體的擺動,把全身力氣傳送到鐮刀上。葦子很高,裏麵沒有風,杜恒昌脫了棉襖,隻穿一件單衣,幹得滿頭大汗。在他帶動下,戰士們一個個脫得隻剩下貼身衣服,玩兒起命來。他們呼出的熱氣把頭發都染白了。隻見大片大片葦子,在年輕人的你追我趕中迅速倒下。北風怒吼,葦濤喧囂都有間歇,但兵團戰士割葦子的嚓嚓響聲卻持久不斷。

..?為喜愛小說的讀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