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不聽話的,直接讓內衛查他……

也不知過去多久,夏帝似乎精神好了一些。

他看著一絲不苟處理著奏折的顧景之,又想到方才問的,以後想做什麽樣的臣子。

老實說,他對顧景之……甚是矛盾。

初見之時,隻覺得他小小年紀,卻心懷格局,能力當時看不出,不過見識卻是一流。

隻是,一個一直養在府中的少年人,又豈能有這等見識?

他一度懷疑顧景之身後有人在指點。

然而,根據內衛府一直探查的結果來看,他背後並沒有人教導,於是乎,即便是覺得不太可能,他也隻能尋著相信顧景之說的那句話。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若真隻是通過讀史而能發現大夏之弊端者,顧景之此人,無疑是個天才。

隨著再接觸,他覺得顧景之這人,外表看著嘻嘻哈哈,可內心卻狠辣。

似乎一點都不受世俗禮法的幹擾,他對付顧家的決心,似乎一點也不在他這個皇帝麵前掩飾。

坦白講,這種心性他也猶豫過。

他都這個歲數了,培養顧景之也不是他來用,而是留給後世之君。

從顧景之的所作所為來看,若是他真能一句覆滅世家,即便是顧景之今後能夠如同宋璞一般權傾朝野,卻也沒那麽讓人忌憚。

可慢慢地,他又發現了顧景之另一麵。

看著似乎有情有義的樣子。

雖然他幾乎沒什麽交際,不過單單一個陳寶年,還有家裏那個老仆,就足以看出顧景之是個對自己人有情有義,對敵人心狠手辣的人。

而且很善於借勢。

早在殿試那會,他估計就想著借自己這個一國之君的勢了。

從這一點看,似乎心裏少了一些敬畏。

所以,即便是夏帝,心裏也尤為矛盾。

如果他年輕二十歲,他都敢放心大膽地用顧景之,隻可惜,顧景之終究不是他來用啊!

不知不覺,夏帝有些出神。

也不知過去多久,顧景之忽然出現他正前:“陛下?”

夏帝一晃眼,就看到顧景之正站在數步之外,好奇地看著他。夏帝好整以暇地問道:“事情做完了!”

“回陛下,做完了!”

顧景之點點頭。

夏帝坐起身來,忽然問道:“如果在全國範圍之內徹查土地,你覺得從誰家開始動刀比較好?”

顧景之眨了眨眼,說道:“這個看陛下心情,要是朝中有哪個不長眼的惹了陛下,直接讓內衛查就是了,隻要拿到證據,再由朝廷組成多部門聯合審查,想來事情大差不差!”

夏帝雖然隻是這麽一問,不過聯想到夏帝開始的表情,顧景之覺得,應該是今天早朝不太順。

故此,顧景之才有這麽一說。

夏帝聽聞,頓時啞然失笑道:“你當這朝堂如市井?看著不順眼就查?”

“陛下,您是天子不假,可天子也是人啊!”

顧景之不以為然地說道:“若是那些個大臣經得起查,即便是頂撞了陛下,想來以陛下之心胸也會為朝中有這等好官而感到欣慰!”

“可如果經不起查,那陛下那這些個貪官開刀,不僅能解陛下心中之氣,還能讓他為朝廷清除積弊做貢獻,如此也不枉費朝廷多年俸祿。”

“哈哈!”

夏帝聞言大笑道:“你這話聽著雖然有那麽些打擊報複的意思,不過倒也頗有幾分歪理!”

呃……

實話實說罷了!

顧景之說道:“陛下,這人活著,但求一個念頭通達,若是連心裏都不痛快,即便居於廟堂之上,那也沒啥樂趣。”

夏帝聞言默然。

顧景之瞧他那樣,遲疑了一下,說道:“陛下,眼下北方兩國的使臣馬上就要到了,當下卻不適合徹查土地一事,還是先應對好北方之事……”

“不錯!”

夏帝眼中恍然,想到顧景之之前提供的方案,他眼中也不由得多了幾分色彩。

這可是關乎他記錄在史書上的豐功偉業,沒有哪個皇帝不喜歡自己生平被漂漂亮亮記錄在史冊。

他詢問道:“你研究過北離朝正使了嗎?感覺如何,有沒有把握……”

“呃……”

“陛下,如今使臣才過了雲州,差不多還得一個月時間,才能到達京城呢!”

顧景之有些哭笑不得。

夏帝啞然失笑道:“倒是朕著急了!行吧,事情做完了你就回去吧!”

“那臣告退了!”

夏帝說的回去,自然不是讓他回家,而是繼續去翰林院幹活,畢竟這會還沒到下班時間呢。

剛回到翰林院,就見一兄台湊了過來:“景之,來和為兄說說,怎麽著就讓陛下給罰俸半年了!”

“……”

顧景之沒好氣地翻了個白眼,說道:“紀雲兄,您老貴庚啊?這事兒也打聽!晚些各部文書送到咱們這,你不就什麽都知道了嘛!”

李紀雲,上屆科考狀元。

大抵是兩人都是狀元,在這翰林院內話會多一些,除他之外,也就成豫和李奕和他能聊上幾句話。

其他人包括翰林院內的那些個上級,與他親善,也不過是因為秘書郎這個職位,能夠自由在禦前行走罷了。

李紀雲聽他這一說,忽然就歎息道:“唉!景之啊!為兄不日就要外放了,以後指不定什麽時候再見,咱翰林院清貴是清貴了些,不過也不是什麽實權衙門。”

“為兄觀你在這翰林院內,平日裏也不愛惹事,貿然被罰俸,以後還是得多注意些。”

顧景之聞言一愣:“紀雲兄準備外放了?什麽時候的消息啊?”

“就今日!”

李紀雲幽幽一歎。

他也是寒門出身,亦或者說,來過這翰林院內的狀元,大多都是寒門出身。

可是縱觀這大夏七任狀元,除了兩個世家子弟,其餘五個……他也不過是第二個外放或者調任到別的衙門。

雖然大夏一直有一句話,叫做非翰林不入相,可寒門子弟沒有門路,甚至連外放的機會都沒有,不能從崗位上汲取為官經驗,再有才學也隻能在這翰林院內和典籍幹耗。

就更別說入相了!

如今之翰林院內,除了那些個鍍金的世家子弟,真正做事的,清一水的寒門。

就好比當下的翰林學士,寇正儒,大夏建朝後的第一位狀元,十八歲就中了狀元,如今都二十年過去了。

三十八歲,還在翰林院內供職,雖說已經幹到一部門老大的位置了。

可身上卻沒有太多治政的經驗,如果再沒點際遇,這輩子都隻能做個老學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