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紮根的力量
研究中心成立的第一周就遇到了困難。
一大早,李明就接到了幾個本地醫生的辭呈。
“他們說這個工作太辛苦了。”阿依古麗神情凝重地解釋道,“每天要學習那麽多新東西,還要做那麽多記錄。”
李明苦笑:“是我們要求太高了嗎?”
“不。”阿曼大夫的聲音突然從門口傳來,“是我們的方式需要改變。”
老人家拄著拐杖走進來,在他們對麵坐下:“你們知道維吾爾族的老師怎麽教孩子認字嗎?”
看到兩人搖頭,阿曼繼續說:“我們會先講故事,讓孩子們對這些文字產生興趣。等他們真正想學的時候,就什麽都攔不住了。”
這番話給了李明啟發。
第二天,他改變了培訓方式,每次上課前先講一個真實的病例,讓大家看到中維醫結合的實際效果,然後再慢慢引入理論知識。
效果立竿見影。
不僅沒人再提離開,反而有更多的醫生主動要求加入。
但新的問題又來了。
隨著參與人員的增多,記錄和整理數據的工作量暴增。
李明和阿依古麗經常工作到深夜,但還是忙不過來。
“我有個主意。”有天晚上,阿依古麗突然抬起頭,“我們可以設計一個專門的病曆模板,把中醫、維醫和西醫的觀察指標都整合進去。”
這個提議得到了院長的支持。
他們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反複修改完善,終於設計出了一套實用的電子病曆係統。
“你們看,這樣多方便。”阿依古麗向大家演示著新係統,“維醫的脈象特點、中醫的辨證要素、西醫的檢查數據,都能一目了然。”
但最大的挑戰還在後麵。
一位從烏魯木齊來的專家在查看他們的研究數據時,提出了尖銳的質疑。
“這些數據太零散了,”專家皺著眉頭說,“你們怎麽證明療效的提升不是偶然的?”
這個問題像一盆冷水,澆在了所有人頭上。
但李明沒有氣餒,他和阿依古麗連續工作了三天三夜,重新梳理了所有病例,用詳實的數據和嚴密的統計分析,證明了治療效果的顯著性。
“看來我們低估你們了。”專家最後說,“這個研究很有價值,值得在全疆推廣。”
這個評價無疑給了團隊極大的鼓舞。
但隨之而來的是更大的壓力——他們需要培訓其他醫院的醫生,還要接待全國各地來參觀學習的同行。
“我們人手不夠啊。”阿依古麗有些發愁。
正在這時,一個意外的幫手出現了。
那個曾經被他們救治的維吾爾族姑娘康複後,主動要求加入研究中心做誌願者。
她不僅幫忙整理資料,還用自己的親身經曆說服病人接受新的治療方案。
漸漸地,越來越多的病人主動要求參與臨床研究。
他們中有些人痊愈後,也變成了研究中心的義務宣傳員。
有一天,一位來自和田的老人專程來找李明。
老人說自己的關節炎經過中維醫結合治療後明顯好轉,現在專門來道謝。
“醫生啊,”老人握著李明的手說,“你們就像把兩條河流的水都引來灌溉我們的田地,讓它長出更好的莊稼。”
這樸素的比喻讓李明很受觸動。
是啊,他們做的不就是要讓兩種醫學像河流一樣滋養這片土地嗎?
但最讓李明和阿依古麗感動的,是阿布都院長的改變。
那天,他們正在討論一個疑難病例,院長突然推門進來。
“我覺得,”院長說,“可以試試用維醫的按摩配合西藥治療。我母親上次就是這樣治好的。”
聽到這話,所有人都愣住了。
要知道,以前院長對新療法總是持謹慎態度的。
“怎麽?我說錯了嗎?”院長被大家的反應逗笑了。
“不,不是。”李明連忙說,“我們隻是沒想到院長也會對這些這麽熟悉。”
“老了要學新東西是不容易,”院長坐下來,臉上露出罕見的笑容,“但看到病人好轉,一切辛苦都值得。”
這句話說到了所有人心裏。
是啊,再大的困難,在病人重獲健康的笑容麵前,都顯得微不足道。
研究中心逐漸走上正軌,但李明和阿依古麗並沒有放鬆。
他們開始思考如何讓這項工作持續下去,讓更多的人受益。
“我們需要培養更多的年輕醫生。”阿依古麗提議,“讓他們從一開始就學會結合兩種醫學體係思考問題。”
於是,他們又開始籌劃建立培訓體係。
白天忙完工作,晚上就在辦公室討論課程設置。
有時討論得太投入,直到清潔工阿姨來打掃,才發現已經深夜了。
“你們這些年輕人啊,”清潔工阿姨心疼地說,“要注意身體。”
阿依古麗笑著解釋:“阿姨,我們這是在做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我知道,”阿姨點點頭,“我兒媳婦上次就是在你們這裏治好的病。現在全家人都說,你們是把最好的醫術都給我們了。”
聽到這樣的話,所有的疲憊似乎都煙消雲散了。
李明望著窗外的月光,心中充滿了希望。
他知道,他們的工作正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未來一定會結出更加豐碩的果實。
晚風輕輕吹過,阿依古麗站在窗前,輕聲說:“你知道嗎,我覺得我們就像園丁,在給醫學這棵大樹澆水。”
李明笑了:“是啊,而且這棵樹已經開始長高了。”
他們相視一笑,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欣慰和期待。
在這座古老的城市裏,在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上,一種新的醫學文化正在悄然成長。
而這,正是他們最大的欣慰。
“明天還要培訓新來的醫生。”阿依古麗看了看表,“我們該回去休息了。”
李明點點頭,收拾好桌上的資料。
走出醫院大門時,他回頭看了看研究中心亮著的燈光,心中充滿了堅定。
他知道,這盞燈不僅照亮了一個科室,更照亮了無數病人的希望。
而這,就是他們堅持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