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李恪以退為進

聽到李承乾的話,李泰當然明白他是故意惡心自己。

隻是現在的情況,自己是黃泥巴落到褲襠,不是屎也是屎了!根本說不清楚啊!

無論自己怎麽解釋,都難逃“利高者疑”四個字。

程咬金此時看了一眼有口難言的李泰,隨後把目光看向了李恪。

李恪現在則完全如同局外人一般,靜靜地站在原地,也不開口說話。

李世民在李承乾出言要求嚴查後,目光看向李承乾和長孫無忌。

和李承乾急吼吼地攻擊李泰不同,長孫無忌跪在地上一言不發。

接著李世民又看向了事件的焦點,被行刺的李恪,李恪同樣也是一言不發。

李世民深吸一口氣,揉了揉額頭。

“吳王,你對此事有什麽看法?”

隨著李世民開口詢問,眾人的目光又都聚焦在了李恪的身上。

李恪見狀上前一步拱手說道:“父皇,兒臣以為此事不可嚴查!”

眾人聞言皆是一愣。

李世民更是皺著眉頭,用力地撫著短須。

被行刺的人卻認為不必嚴查刺客,這看起來多少有些古怪啊?

李恪語出驚人,使得眾臣看向他的目光也有所變化。

方才還勸說李世民嚴查的李承乾整個人的麵容扭曲,心中大罵李恪愚蠢。

在他眼中這麽好的機會,李恪竟然拱手讓出。

要是換做自己,自己絕對不會將這到手的機會拱手讓人。

就算李泰真的和行刺沒有關係,自己也要搞出關係,讓李泰最少蛻一層皮。

可惜被刺殺的不是自己,而是李恪,主動權不再自己手中。

跪在地上的李泰此時也暗暗扭頭看向李恪,一時間猜不出李恪想要幹什麽。

這可是讓自己出局的大好機會,一旦李恪附和太子李承乾,父皇絕對會嚴查此事,自己也會被禁足,坐鎮河南道安民平亂就不要想了。

然而李恪卻輕飄飄地讓父皇不要嚴查,某非李恪心中有鬼?

不過李泰並沒有冒失地出言攻擊李恪,而是默默側著耳朵繼續傾聽。

李世民此時在眾人的注視下走到李恪麵前。

眼中帶著幾分疑惑和肅殺地問道:“吳王,為何你認為不要嚴查行刺之事?”

李恪看著眾人各不相同的神色,神態自若地拱手說道:“父皇,此事確實有幾分蹊蹺。”

“一方麵,刺客所用箭矢出自東宮的軍械,事涉東宮!”

“另一方麵,刺客又和魏王府上的門客交好,又事涉魏王!”

“如此一來,一樁刺王凶案,竟然涉及到太子、魏王和兒臣,三位皇子。”

“若是嚴查下去,牽連到的人會更多,到時候長安勢必會人心惶惶,當下河南道災情嚴重,若是此刻長安不穩,難免會生出大亂子。”

言畢,李恪再度拱手行禮道:“刺客如今行刺不成,最近一段時間定會偃旗息鼓,不敢輕易出手。”

聽到李恪的話,李世民沉默著沒有說話。

一旁的李承乾則是一臉的惋惜。

眾臣也都沉默著不說話,不少人心中也認為李恪所言有道理。

一樁行刺凶案竟然能涉及三位皇子,這顯然是有所預謀。

隻是眾臣想不明白,到底是誰在背後謀劃這一切?

“魏王,這行刺案涉及到你府上的門客,朕命你禁足半年,在府上好好反省!”

“輔機,朕解除你的足禁,你來負責暗中調查此事。”

李世民這道命令一下,李承乾眼前一亮,心中萬分歡喜。但是李泰也隨之鬆了口氣。

李恪則心中暗暗感歎李世民的權術之精妙。

長孫無忌雖然支持太子李承乾,但也是魏王李泰的親舅舅。

況且李泰和長孫無忌的長子長孫衝交情不錯。

如此一來,李世民派支持太子的長孫無忌調查行刺案,李承乾絕對是沒話說。

而長孫無忌又是李泰的親舅舅,而且兒子長孫衝又和李泰交情不錯,有這兩層關係在,他也不會故意對李泰下死手。

接著李世民坐回龍椅,目光落在李恪身上。

“吳王,如今魏王事涉行刺案,不便外出坐鎮,河南道的事情,朕就交給你了!”

然而李恪並沒有拱手領命,而是上前一步說道:“父皇,兒臣自從獻上祥瑞,便陷入了無休止的爭端。”

“先是毒米案汙蔑兒臣,接著又是遭到行刺!”

聽聞李恪此言,眾人以為李恪要向李世民開出條件,弄些精銳兵士填充為王府衛士。

但是李恪下一句話,卻讓包括李世民在內的人大吃一驚。

“父皇,兒臣請求到蜀地就藩!”

此言一出,原本還想著反擊李恪的李泰頓時愣住。

李恪的意思是要離開長安,遠離政治中心?

難道他正要去做一個閑散王爺?

李世民兩條眉毛更加扭曲,幾乎擠成一團。

原本隻知道在府上種田的庶子忽然獻上祥瑞,震驚整個朝堂,這才讓自己再次注意到他。

接著便是毒米案,祥瑞被人惡意投毒,連帶著李恪也被汙蔑。

等到毒米案了結,自己本想鍛煉鍛煉李恪,就算這次不能坐鎮河南道安民平亂,自己也會再給他一個差事。

沒想到如今他在遭受行刺後,竟然萌生了退意。

想到此處李世民看向李恪問道:“恪兒,你真要離開長安前往蜀地?”

李恪不假思索地拱手說道:“父皇,兒臣本就是種田皇子,獻上祥瑞也是想要造福百姓,沒想到竟然接二連三引來賊人謀害。”

“如今生母楊氏已經出宮,兒臣不得不為了自己和生母考慮,思來想去,還是遠離長安為上。”

“長安水深,兒臣不過一小鯉,經不住此等風浪。”

李恪趁機再度表示了自己獻上祥瑞的目的,暗戳戳地自己戴高帽。

接著又將話題引導楊氏身上,突出一個“孝”字,繼續給自己戴高帽。

最後一句,則是將自己比作鯉魚,而鯉又通李,其中的意思不言而喻。

這下連李承乾和李泰也都皺起了眉頭,難道李恪真的一點雄心也沒有?

雖然他不能登上大寶,但是做個輔弼大唐的賢王還是沒有問題的。

眼下他真要淡出政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