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回解大才子
說到《永樂大典》,不能不提才子解縉,本回將重點介紹,他字大紳,又字縉紳,號春雨,又號喜易,洪武二年十一月初七日,出生在吉水鑒湖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祖曾為官、父亦是
當地著名的文人。
他少年成名,被譽為神童,民間多傳其思維敏捷的故事,這裏僅舉一個例子:某富翁為夫人祝壽而大擺宴席,並再三邀請名氣很大的解縉赴宴,解縉感到盛情難卻,便前往祝賀。
酒酣耳熱之際,富翁請解縉題詩助興。解縉乘著酒興,當即應之道:“這個婆娘不是人。”
聽到這句不恭之語,舉座皆驚,富翁及其子更是怒氣衝衝。
解縉不以為然,從容續道:“九天仙女下凡塵。”
原來如此,眾始莞然。及其轉句,又聽解縉念道:“兒子個個都是賊,”
眾複愕然。隻見解縉收句雲:“偷得蟠桃獻母親。”
富翁之子頓時轉怒為喜,眾賓客無不交口稱讚。
但作者卻隻想誇獎那富翁的修養高尚,試想換做一個性子急的粗人會是怎樣一個結局?恐怕這第一句就得招致一頓老拳!而解縉恃才傲物的本性可見一斑,誠為後來者戒亦!
洪武三十一年,解縉考中進士,官至翰林學士。洪武帝起初十分欣賞他的文采,但後來見他輕狂浮躁,竟敢上書為太祖親自定下大罪的韓國公李善長申辯,便趕他回鄉下“曆練”。
丟了一句:“十年後再回京”(幾乎所有的史家都暗自為解縉捏了一把汗,以嗜殺聞名華夏的朱元璋竟然沒殺他,不能不說是一個異數!)
不想他沒能等到洪武帝重新招用,人家就駕崩了,而建文帝更不把他放在眼裏,這讓他有報國無門之感。
好在朱棣“靖難”功成,愛投機的他一改自己的誓言(後文詳述),擁護新帝,得到永樂帝的嘉許,讓他入值文淵閣。當然,他能得到皇帝的垂青,當然還是憑借自己的才學。
有一次解縉與永樂皇帝在花園遊玩,皇帝突然命解縉以雞冠花作詩,解縉略一思索,吟道:“雞冠本是胭脂染。。。”
一語剛落,隻見皇帝從身後取出所執白雞冠花,說:“不是胭脂紅,是白的。”
解縉隨機應變,當即又吟:“今日為何淡淡妝?隻因五更貪報曉,至今戴卻滿頭霜。”
解縉應對如流,用語不凡,聯想奇妙,皇帝聽了甚為高興。
不久,永樂皇帝有一天在文淵閣突然對解縉說:“你知道昨夜宮中有喜事嗎?你就此吟首詩吧!”
解縉就“有喜”二字,想到可能是皇後生產,便吟:“君王昨夜降金龍,”把皇子喻為“金龍”,本是吉語。
豈料永樂皇帝卻說:“生的是個女孩。”
解縉眼珠一轉,馬上續道:“化作嫦娥下九重。”通過一個“化”字,將生男改為生女,可謂巧妙自然,天衣無縫。
永樂皇帝本是借此題為難解縉,於是故意歎口氣說:“可惜剛出生便告夭折了。”
解縉早有準備,脫口應道:“料是人間留不住,”
永樂皇帝又說:“已將屍體扔到池塘裏去了。”
解縉轉口又吟:“翻身跳入水晶宮。”
這場君臣對話,充分表現了解縉出口成章,應付自如,正因為如此,才使避諱之語得以巧妙妥帖的解釋。也由此奠定了他在永樂帝心中的位置,所以叫他擔任大典的總編纂。
如今皇帝竟然讓一個醜陋的和尚擔任總編纂,騎在他頭上支使,說什麽也咽不下這口氣,一定讓這個非官非民非僧非道的“四不像和尚”出盡洋相不可!但在帝前他哪敢表現出來呀?隻能走
著瞧了。
道衍和尚是讚成皇帝俢典的,永樂帝繼位短短的一兩年時間,大明朝就出現了盛世的跡象,周邊的許多國家紛紛遣使朝奉,百姓已安居樂業。可謂已是政通人和,還有大臣攛掇著皇帝“泰
山封禪”呢。
所以他想要皇帝多接觸些書籍,以史為鑒,不斷的從中汲取經驗教訓,來治理好這個國家。
聖旨既下,他隻好往來文淵閣。但他從不以上位者自居,也不參加他們的議論,隻有到他們實在遇到難題時,才解答一二,卻往往是一語中的,讓文淵閣裏的七個大學士以及名臣夏元吉、楊
榮等讚歎不已。
這下更讓解縉不舒服了,他自以為自己才識在整個大明最高,這些人無可比擬,豈容一個和尚出盡風頭?
這天上午,他終於忍不住問道衍和尚:“聽說您前不久回鄉賑濟災民,而胞姊不願相見,說你身為出家人卻害了那麽多人的性命。還有你的好友王賓,閉門高喊:‘和尚錯了。’是真的嗎?
”
此言一出,眾人莫不失色,這不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嗎?解縉隻顧泄憤而口無遮攔,恐怕沒有想到這不僅羞辱了和尚,亦有影射他助永樂帝起兵的意思,有大逆不道的嫌疑!
解縉的兒女親家大學士胡廣忙向道衍和尚道:“這些他忙得頭昏腦漲,這話。。。”
道衍和尚一笑,擺手不讓他說下去,徑自對解縉道:“芸芸眾生都有自己不同的認識,莊子不也時常譏嘲你們儒家的聖人孔孟的行為嗎?境遇不同,認識也就不同。老僧沒有成佛,當然不會
受全天下的尊重。”
言此稍頓,複道:“即便這些市井流言都被他們說成真的,老僧也不會去為自己辯解什麽。而無論別人怎麽看我,他們還是他們,和尚我還是個和尚。”
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正史載:道衍和尚的確回蘇州賑過災,而且把皇帝賜給他的一切金銀財寶全部捐獻給了當地的災民或窮苦大眾。至於解縉所說乃是有心人編造的笑料,隻能在野史上
流傳。
解縉的小臉一會紅一會紫,本想取笑人家,不料卻被和尚教訓了一頓!經此一事後,以前有些漫不經心的的解大學士變得十分投入的編書,話也比平常少得多了。
但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驕傲自大的解縉為人行事仍我行我素,終於有人已經開始對他的輕狂和書生之見不耐煩了,而這個人就是當今皇帝。
起因是永樂帝在文淵閣裏與大臣們閑談,上到三皇五帝,下到百姓疾苦,讓大家都暢所欲言。
聊了一會。他問眾人道:“愛卿們說說看,後人為什麽敬重秦皇漢武呢?”
深受皇上寵愛的都禦史陳瑛不假思索的道:“回皇上,臣以為這兩個君主都重視法度,所以才使國家堅如磐石。。。”
言未了,就被解縉打斷,他不屑地看了一眼這個追殺建文舊臣十分不遺餘力的家夥,先是譏嘲道:“真是三句不離老本行。”
後侃侃而談道:“我隻聽說秦始皇是個暴君,焚書坑儒,殺人如麻,所以他的江山不過幾十年而已。至於漢武帝嗎,他好大喜功,勞民傷財,經年累月的對外作戰,使國庫為之一空,而全國
的輕壯勞力減少了一半之多。”
永樂帝暗自皺眉,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了中華曆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封建製度的國家,豈是儒生就能一口否定的?
而漢武帝一雪華夏長期被異族欺負的恥辱,從此開啟了屹立在世界的中央王朝的序幕,豈止簡單的一句壯我國威?
“犯我天朝者雖遠必誅。”也正是所有有作為的帝王的座右銘,而儒口口聲聲說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卻大都隻顧眼前利益,建文帝就是最好的前車之鑒啊!
雖然皇帝雖然沒說什麽,但心裏開始重新審視這個自視甚高的大才子了。
大明的國勢紅紅火火如日中天,永樂元年十一月設建州衛,統治範圍大致上由東北至圖們江流域、東南至鴨綠江、西至開原及遼東邊牆一帶,加強對東北的控製,數年後又增加至三衛。
永樂二年二月,置黑龍江下遊奴兒幹衛,數年後又在當地少數民族的請求下建立奴兒幹都司。
治所在黑龍江下遊東岸的奴兒幹(今特林),下距黑龍江口約四百裏。派到奴兒幹都司的官員和駐防軍都在這裏。有衛、所四百餘,屯駐軍隊,轄區東至海,東北包有庫頁島,西至斡難河(
鄂嫩河),南接圖們江,北抵外興安嶺。
明永樂十一年(一四一三)與明宣德八年(一四三三)曾二次在特林修建了供奉觀音菩薩的永寧寺,並立有二碑。記載於十九世紀許多中外文獻的特林永寧寺的兩塊石碑,一塊刻有《敕修永
寧寺記》,分別由漢語及蒙古文與女真文寫成;
另一塊有漢語碑文《重建永寧寺記》,記錄了明朝管理和經營奴兒幹都司的事實。滿清時,二碑被俄國劫去,今藏於海參崴博物館。
在大西南,永樂帝改土歸流,把安南和貴州劃歸到大明的版圖之內。值得一提的是貴州古稱羅施鬼國、夜郎等,向不屬於中國,明太祖時也隻是把他當做藩屬國,而任他們自製。永樂帝如今
改土歸流,把它自此列入到大明版圖之中,算得上一大政績。(後文自有詳述)
而在烏斯藏(西藏)的招撫也十分順利,各派的眾多大喇嘛(包括格魯派的宗喀巴的兩大弟子達賴和班禪)都紛紛請求大明皇帝的封賞,心甘情願的歸屬天朝。至於新疆部分則設有哈密衛等
衛所,明確了大明的統治地位,在這裏就不一一介紹了。。。。。。。
包括解縉在內的不少文臣認為這些大都是偏遠蠻荒之地,對朝廷是個負擔。他們哪裏想到一心要超過秦皇漢武的永樂帝的遠大誌向,不僅規劃了大東北,而且奠定了整個大中華的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