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 我可得去幫幫場子

王重信回頭,看了一眼那幾個衙役。

隻見這說話的工夫,他們已經把馬車,徹底檢查一遍。

倒是沒有發現什麽,所謂的暗格。

衙役出來之後,打量了一眼馬車後,拴著的三匹駿馬。

倒是也鬆了口氣。

心中想到:“這三匹駿馬,就是三個人,再加上坐在馬車中的人,總人數定然超過了三個。”

“也跟太守所言,那欽犯一行三人,並不符合。”

“看來他還真不是欽犯。”

王重信拉著馬車韁繩,對衙役問道:

“這下可以放我出城了吧?”

幾個衙役點頭。

王重信懶得跟他們多說在,轉頭就要走。

不過經過劉金剛身邊時,倒是對著他笑了一下。

“劉公子,咱們後會有期。”

說完之後,就架著馬車走遠。

劉金剛被王重信這句話,搞得有些摸不著頭腦。

“幾日後,我就要再去永欣寺參加文會,到時候咱們自然能見到。”

“他這話可有點兒莫名其妙,好像有什麽深意一樣。”

劉金剛想了一陣,也不知道王重信的意思,幹脆也不想了。

“幾日之後,我見到他之後,親自問一句不就得了?”

想到這裏,他轉頭就往城中走去。

等他回到太守府,迫不及待就去找他老爹。

想要把剛得到的那首詩,讓他老爹也品鑒一番。

“哈哈,老爹若是看到這首詩,定然也會感慨。”

“到時候我開口,說要去軍中效力,估計他就會同意了!”

但他剛走到書房門口,就看見劉太守皺著眉頭,似乎在思考什麽。

劉金剛見狀,走了過去,認真問道:

“父親大人,您有什麽憂心事嗎?”

劉太守抬頭,看了一眼自己這兒子,輕輕點頭。

他這兒子雖然文不成武不就,但總歸還沒有墮落到紈絝子弟的程度。

平時說話做事,也很有分寸。

所以劉太守此時,倒也不介意把自己所思所想,告訴他這個兒子,讓他幫忙參謀一下。

劉太守說道:“前日運河總管,派人告訴我,說有一夥朝廷欽犯,流竄到我錢塘城中。”

“我若是置之不理,日後發現那夥欽犯,真的是從錢塘城逃到海外,那我就犯下大罪。”

“但這兩天的追查中,城中百姓的生活,也受到極大影響。”

“今日錢塘的米價菜價,都漲了不少,長此以往,也不是好事啊。”

劉太守說到這裏,一陣搖頭。

劉金剛聽完,湊了過去。

“父親大人,不知道那夥欽犯,是什麽來頭?”

太守沉默一下,覺得這事情也不算什麽機密,也就把來龍去脈,仔細地跟他說了一遍。

劉金剛一陣搖頭。

“那個徐總管,肯定是搞錯了。”

“咱們陛下是什麽人物,怎麽會出現如此紕漏?若真有侯君集的家眷,能逃出京城。”

“肯定是陛下故意鬆手,放他們一馬罷了。”

劉太守聞言,先是點頭,然後又一陣搖頭。

“不管陛下本意,到底如何,咱們總不能靠猜測來辦事。”

“一日沒看見朝廷的旨意,說要饒了侯君集的家眷,咱們就一日不能放鬆。”

“既然徐總管把消息傳來,咱們就總得認真追查。”

父子二人談話間。

太守府下人報告。

“太守大人,城外永欣寺的和尚,派人送來一封書信。”

“說他們五日之後,要舉辦一個文會,請您行個方便。”

劉太守聽完,眉頭一皺。

“這個關鍵時候,辨才和尚也來添亂!”

“這時候搞什麽文會?”

劉金剛倒是開口。

“父親大人,那永欣寺中,來了一位少年……來了一位兒童英才。”

“他不僅書法絕佳,而且還寫得一首好詩。”

“辨才和尚為他召開文會,也是情理之中。”

“而且如此盛會,若能成功舉辦,也必然能夠興盛本地文風。”

劉太守一陣搖頭。

“什麽兒童英才,你不會被老和尚給忽悠了吧?”

“你別看辨才和尚也是個高僧,他為了給自家那永欣寺揚名,可是用盡手段。”

“咱們大唐,出了一個李彥大人,就已經是千年難得的異數。”

“哪裏還能再出一個神童!”

劉金剛一陣搖頭。

“父親大人,這都是我親眼所見,哪裏會有假!”

他一邊說著,一邊從懷中,摸出李彥送他那首詩。

將它平攤在桌麵上。

“這是我見到那神童時,他當場寫下,送給我的詩篇。”

“父親隻要看了一眼,就會知道,兒子剛才所言,不是假話。”

“李公子確實值得一場文會。”

劉太守倒是將信將疑。

他這兒子,平時也不怎麽說謊。

他低頭一看,頓時沉默。

過了好一陣,才用顫抖的雙手,拿起那副字。

“好兒子,這詩你是從何得來?”

聽到父親的問話,劉金剛心裏偷笑。

“看來這首詩,還真讓父親震驚了。”

“連我剛才說的話,都給忘了,還要再問一遍!”

劉金剛柔聲細語,把方才的話,再次重複。

劉太守長出一口氣,坐回椅子中,不斷點頭。

“你說得對,如此神童,確實值得一場文會。”

“哎,真是沒有想到,我大唐在李彥之外,還能有其他神童……”

劉太守說到這裏,突然想起什麽,但很快又一陣搖頭。

小聲嘀咕道:“不可能是李彥。”

劉金剛聞言,也知道自己老爹,在想什麽。

他笑著說道:“父親大人,那李彥大人的書法,咱們也不是沒有見過。”

“當日他在京中,給陛下獻上的那首【胡無人】,雖然真跡被陛下收藏。”

“但陛下也命人找來書法名家,臨摹了幾十本,送到各地。”

“您前幾日,不也見過那些抄本?”

“李彥大人的書法,和王右軍的風格截然不同。”

“而李公子這字跡,卻幾乎能跟王右軍真跡,來個以假亂真了。”

“這李公子,絕不可能是李彥。”

劉太守本來也是這麽想的,聽到兒子的話,倒也不再猶豫。

他沉默片刻,抬手下令。

“這五日裏,讓衙役們用心搜查一番。”

“等到五日之後,就徹底放開城門處的搜查吧。”

“這場文會,本太守也得幫幫場子。”

“說不定日後,也能青史留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