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 / 從西園到西山
學會淚中帶笑,才能跨越無盡虛空。
——題記
13歲之前,曹雪芹在南京度過了一生中最愜意的時光。當濃縮時間,壓縮空間,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切的一切,都源於那13年。從南京“西園”到北京“西山”,一字之差,卻代表人生從熱到冷,從甜到苦,巨大的落差可以讓一個人脫胎換骨。在48年時間裏,曹雪芹無疑活了兩輩子。
我們來看看他怎樣跨越虛空,撫平自己的傷痛。
1.
曹雪芹的名氣很大,有人說,他是中國的莎士比亞。莎士比亞不一定有他偉大。他的《紅樓夢》寫盡人間冷暖,愛恨情仇,是悲劇美學集大成者。幾百年來,留下“紅粉”無數。
所以他這個人,一定是個有故事的人,且內心高度敏感,情緒易於激發。然而,很遺憾的是,他逝去不過兩三百年,關於他的一切卻那麽模糊,曆史未免過於吝嗇。人們隻能從早年曹家的奏折、《紅樓夢》小說裏搜集他的信息。
我們還要特別感謝兩個人:敦誠和敦敏,他們雖然都是王孫公子,卻是了不起的富二代——他們跟雪芹成了最要好的朋友,溫暖了大師孤苦的心。在他們的詩作裏,經常可以見到雪芹的點滴,即使在大師去世幾十年後,他們仍然滿懷深情地回望。
除此外,這位文學大師的一切似乎成謎。
首先,他的生卒年月沒有記錄,專家們測算他沒活過50歲;其次,他的父親是誰,目前曆史學家還在考證;最後,他的籍貫是沈陽還是遼陽(還有人說是鐵嶺的),目前存疑;
還有一點令人難以容忍,有人說,《紅樓夢》不一定是他寫的。這一切,是不是很令人遺憾心痛?
2.
那年的江南,西園,桃花肆無忌憚地開放,植物的芳香浸滿整個院落。湖心亭裏,一位少年正與周圍的女孩們對詩。那種場麵,大概跟今天很多人圍在一起玩殺人遊戲一樣刺激。他們表情從容,笑聲爽朗。
那少年生得眉目如星,膚色如玉,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他是一位女生。玩得正酣,一個丫鬟過來提醒少年:“太奶奶喊你吃飯了!”少年聽到是祖母召喚,這才起身,跟著丫環往屋裏走。
少年名叫曹沾,又名雪芹。這是他少兒時代常見的生活場景。錦衣紈絝,富貴風流,衣食無憂,仆人成群。他的性啟蒙根本不用擔心,因為他生活在女人堆裏,許多人爭著教他。(不像我們總是要靠刻苦自學)每日隻和姊妹丫鬟們一處,或讀書,或寫字,或彈琴下棋,作畫吟詩,以至描鸞刺鳳、鬥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隻在園中遊臥,每每甘心為諸丫鬟充役,竟也得十分閑消日月。少女們的麵孔,那麽鮮活而靈動;她們的裙裾,色彩繽紛,隨風擺動,神秘魅惑。
江南多水,水草互相纏繞,細密如絲,閃耀不停,他的心也隨之遊動。“水”在他後來的創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一直強調,女人是水做的,而男人是泥做的。
這與他早年的生活有密切聯係。那段時間,他過得輕巧、恍惚,刻骨銘心。空氣裏微甜的那種味道,即使後來老去,他也不曾忘記。
3·
彼時清兵入關已七十餘年,這個少數民族政權執掌全國後,顯露出罕見的開放包容。經過收複台灣、平定三藩、清俄之戰,政權空前強大,經濟得以快速發展。康熙皇帝正進入老年,並享受自己年輕時留下來的遺產。天時地利人和,在南京那個地方,人們活生生營造出一個世俗天堂。有詩人讚歎曹雪芹從小生活的環境:昌明隆盛之邦、花柳繁華之地、詩禮簪纓之族、溫柔富貴之鄉。雪芹同誌終生都在懷念這段幸福生活,在《紅樓夢》開卷第一回《作者自雲》中,直呼“夢幻”。
那時候的雪芹,聰慧異常,放任不羈。
仕途自古以來是讀書人的華山一條路。但雪芹跟其他讀書人不一樣,他厭惡八股文,不喜四書五經,反感科舉考試,對家長設計的仕途無感。父親對他雖嚴厲,但因祖母溺愛,他得以維護自己的小世界。曹家藏書甚多,精本有3287種,且祖父曹寅有詩詞集行世。自幼生活在這樣一個富麗堂皇的文學世界,他也愛上了讀書,尤愛詩賦、戲文、小說。他還像一個八爪魚一樣,廣泛涉獵美食、養生、醫藥、茶道、織造等知識。
這麽努力而有個性的富二代,還讓人活嗎。
4.
雪芹為什麽能有那麽幸福的生活?
因為舊社會要混出來,主要靠拚爹——他有一個好父親,一個好祖父,還有一個偉大的曾祖父。
曹家出身於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所謂“包衣”,就是家奴,其中一些人因侍奉得力而受寵、顯貴。曹家是最高級的包衣——雪芹的曾祖母孫氏是康熙帝的保姆,因為這層關係,雪芹的祖父曹寅順利成為康熙帝的伴讀和禦前侍衛。不久,朝廷指派曹寅到富甲天下的南京任江南織造,並兼任兩淮巡鹽監察禦史。
江寧織造府(縮微景觀)
如果你認為曹寅是去負責紡織,生產布匹,順帶賺點外快,那就錯了。
曹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收集南方情報,隨時上報朝廷。因為江浙富足,民權運動一直活躍,也是反清複明的大本營。從這種功能上講,曹家也是間諜世家,人人寫得一手好內參。
康熙、雍正兩朝,曹家祖孫三代四個人主政江寧織造達58年,家世顯赫,有權有勢,成為當時南京的“第一豪門”。接待也是生產力——康熙曾六下江南,和聖上一起長大的小夥伴曹寅共接駕四次。
在封建社會,沒有什麽比這更牛的了。
5·
對於曹寅的小孫子雪芹的出生與成長,甚至連老邁的康熙皇帝都關注到了。
公元1715(康熙五十四年)正月,時任江寧織造的曹顒(曹寅之子)在北京述職期間病逝。康熙帝聞訊,以曹顒堂弟曹頫過繼給曹寅,接任江寧織造。當年三月初七,曹頫上奏康熙:“奴才之嫂馬氏,因現懷妊孕已及七月。”
此遺腹子即一代文豪曹雪芹。
雪芹滿月後數日,曹頫又向康熙報告,“連日時雨疊沛,四野沾足”,這就是曹雪芹名“沾”的由來。“雪芹”二字出自蘇軾《東坡八首》, “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獨在;雪芹何時動,春鳩行可膾”。後來愛好舞文弄墨的雪芹還給自己取了幾個別名,一個比一個文藝,一個比一個詩意:曹夢阮、曹芹溪、曹芹圃。
江南的山水,雪芹十分鍾愛。在他年邁時,曾多次回憶幼時的旅遊經曆,這被他最好的朋友敦誠、敦敏作詩稱為“秦淮殘夢”“揚州舊夢”。
6.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顯赫和奢華的生活,往往潛藏著危險。曹家也遭遇了人世的漩渦,炫目的生活瞬間暗淡。
這種好日子是被雍正皇帝的一道聖旨終結的。
雍正是一個酷愛反腐敗的人,他上台第五年也即公元1727年12月(雪芹13歲),把矛頭指向了曹家。時任江寧織造員外郎的叔父(一說父親)曹頫雖然善於讀書,卻沒有管理織造事務的天分,所以在任期間連年虧空。雍正一氣之下,將曹頫以騷擾驛站、織造虧空、轉移財產等罪革職入獄。次年正月元宵節前,曹頫又被抄家(家人及仆人男女老少114口)。
豪門盛宴散席,曹雪芹隨全家遷回北京。
從此曹家被主流社會邊緣化,一蹶不振,日漸衰微。
據描述,剛回北京時,曹家尚有崇文門外老宅房屋17間半,家仆三對,聊以度日。但為了償還騷擾驛站案所欠銀兩,以及填補家用,曹家不得已賣田賣地,不良家奴還趁這個機會斂財,家族光景一日不如一日。某夜,盜賊潛入曹家,致使損失慘重,此後又有數人離家謀生。
不少人開始同情曹家。
曹雪芹北京故居(崇文門)
7.
這個時期,雪芹剛成年,日子的煎熬卻剛開始。他寫道,“雖不敢說曆盡甘苦,然世道人情,略略地領悟了好些”。
他開始學著挑起家庭重擔。曹頫遭此打擊,終日在家喝酒,喝到愁悶處,不由得悲從中來,流下老淚兩行。他不願出門應酬,由雪芹代表自己參加一些活動。
最初,雪芹還心存幻想——他決定告別年少時的妄想癡情,為家庭的複興而努力奮鬥。於是他勤奮讀書,訪師覓友,屢次拜訪朝中權貴。
這是雪芹的一段尷尬歲月,因為這並不是他內心想做的,但他身上承擔的祖先的期待太多太深。可是,世事並不以個人的意誌為轉移。對於已經沒落的曹家,朝堂上沒幾個人願意給雪芹好臉色。世態炎涼,盡在其中。
8.
雪芹對人生的徹悟,就在這個時期完成。
公元1736年(乾隆元年),曹雪芹22歲,新帝諭旨寬免曹家虧空。此後,雪芹曾任內務府筆貼式差事,後來進入西單石虎胡同的右翼宗學(舊稱“虎門”)擔任一個不起眼的小職位。這個職位多功能合一,具體說有助教、教師、舍夫、夫役、當差等。
等到想融入官場的時候,他才發現那是一個空想。前富家公子、現落魄文人曹雪芹,根本沒有官場生存能力。官場之網巨大且嚴密複雜,雖然絕對空間不算小,但並不需要生性高傲的他。官場需要的,是奴才。他唯一的選擇,便是回到書桌前。
雪芹在北京發展了自己的朋友圈,其中不乏王孫公子,如敦誠、敦敏、福彭等人。看過清史的人應該記得一個叫阿濟格的人,他是努爾哈赤第十二子,而敦誠、敦敏就是阿濟格的第五世孫。這幾個人是雪芹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他們比雪芹小十多歲,是在宗學裏認識的。他們是雪芹的鐵粉,十分欽佩曹的才華風度、不羈性格和開闊胸襟。
這一粉,就粉了一輩子。
9.
雪芹的口才很好,善於講故事。
漫長的冬夜,他和朋友們經常圍坐在一起,講述那過去的故事。
他時而詼諧風趣,時而意氣風發,時而“雄睨大談”,時而“奇談娓娓”。對此,敦誠在《寄懷曹雪芹(沾)》一詩中回憶道:“當時虎門數晨夕,西窗剪燭風雨昏。”
“您這麽有才,為什麽不去寫小說呢?”有一次,敦誠一臉崇拜地問雪芹。
當時,明清小說已經掀起了創作**。典型作品包括《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等,在社會各階層圈粉無數。一語驚醒夢中人,雪芹開始琢磨寫作。
插一句話,曆史的囚徒覺得,世界上最偉大最真實的寫作,便是自傳。對於那些主角在空中飛來飛去,穿越幾萬年的故事,隻能證明人類想象力的枯竭。
雪芹最初給書稿取了個名字:《風月寶鑒》。單從書名來看,有點像成人色情小說。
有小說作伴,他不再寂寞。他似乎找到了人生最好的朋友,努力不讓任何一個靈感溜走。
創作的癡魔程度,敦誠曾有過記錄。那是一個秋天的早晨,敦誠去找雪芹,大師正在潛心創作,已長時間不曾進食。二人相攜去酒肆狂飲。敦誠解下佩刀作為抵押,換來美酒幾壺助興,曹雪芹乘醉作歌為謝。
他不僅堅韌不拔,也是一個幽默風趣之人。如果不是這樣,他在中年之後也不會活得那麽自得灑脫。畢竟,現實很鋒利,人生很無情。
曹家曆經大難,作為漩渦中心,雪芹能走出來很不容易。幽默和自嘲,是從現實突圍的最佳方式。
10.
公元1747年(乾隆十二年),雪芹33歲。
他顛沛流離,先後居住於刑部街、臥佛寺、四王府、峒峪村、北上坡,還有白家疃(西直門外約50裏)。但他大部分時間都住在西郊(現北京植物園)。
那個地方,曆史的囚徒這些年去過好幾次,隻是一個簡陋的農家院落,主體是草蘆,估計冬天的一陣狂風都可以刮倒。很難想象,近300年前,這位大文豪竟住在那麽寒酸的地方。當時的人們,是否知道,這兒有一位不世出的文豪?
……
曹雪芹故居(北京植物園)
他的生活費一直比較吃緊,不得不像其他文人一樣賣字賣畫,幾個好朋友福彭、敦誠、敦敏、張宜泉經常接濟他。敦誠在《贈曹芹圃》裏提到,“滿徑蓬蒿老不華,舉家食粥酒常賒”。
敦氏兄弟詩文關於曹雪芹的記載
在日記裏,雪芹倒是表達了對這種生活的喜歡。“住草庵,賞野花,覓詩、揮毫、唱和、賣畫、買醉、狂歌、憶舊、著書。”他寫道。
他變得像一個隱士一樣。生活最簡單,但內心絕不簡單。再潦倒再失意,他對生活的熱情也一直不減。
在家族和自身的悲劇中,他尋找著人生的真諦。他認識到,淚中帶笑,便是真實完滿的人生。
11.
他也曾彷徨搖擺,懷疑過自己的一事無成。
“在那貧窮潦倒的境遇裏,很覺得牢騷抑鬱,故不免縱酒狂歌,自尋派遣”,他寫道。
敦誠在《寄懷曹雪芹(沾)》中安慰他, “勸君莫彈食客鋏,勸 君莫叩富兒門。殘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書黃葉村”。
意即作為罪臣之後,雪芹遭遇艱難險阻,應該知難而退,專心著書。
雪芹逐漸堅定,在隱居西山的十多年間,他以詩化的情感和探索意識,將舊作《風月寶鑒》“披閱十載,增刪五次”。
秋天,他推開草蘆的門,發現外麵下雨了。這場淒冷的雨,打落了多少枯黃的葉,又傷了幾人寂寞的心。
冬天,他愈加思念小說中的人物。林黛玉、薛寶釵、晴雯、襲人……·當然,還有他的老祖母。雪無蹤,情亦無蹤;雪無形,情亦無形。
他的才情開始迸發,《紅樓夢》就像他的孩子,經過他的鋪排設計,不僅規模宏大、結構嚴謹,而且描寫生動,充滿即視感。達到了中國古代小說的最高峰。
12.
作為四大古典名著之首,寫作難度可想而知。
但回憶幫了他大忙。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三十多年前的江南。雖然空間變幻,但從西山回望西園,並不是太困難。他仔細地搜尋著記憶的每一個房間,從不曾離去的記憶,也熱情地、默契地迎合著他。
回憶是最奇異的易碎品,它一旦破碎,便能很快再次粘合在一起。在回憶裏,他找到了久違的溫暖。特別是在深夜,當濃濃的黑暗包裹著他,回憶也漸漸鋪開。那些人物和故事,如發生在昨日,鮮明生動,攝人魂魄。那些心靈的顫動、複雜的心理、無可回避的苦澀、坎坷又閃光的人生,他信手拈來。
在回憶中,唯一的向導是他自己。世事變幻,人事全非。時間雖然斷裂,但記憶裏的遠方很容易抵達。他輕易地找到了過去的自己。
“生於繁華,終於淪落。”從鮮花著錦之盛,落入凋零衰敗之境,通過創作,他再一次體驗著人生悲哀和世道無情。他以文字的魔力,給後世留下了真情和溫暖。
13.
他是一位研究虛空的大師。
請注意,是虛空,不是空虛。
時間是一切財富中最寶貴的部分,如何與它相處,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窮其一生,每個人都會遇到空虛和虛空。
空虛是一種負能量,總覺得人存於世,頗多痛苦,所以他們頭腦空白,進退失據。而虛空是對人生的深刻領悟和解脫。
空虛對應的是時間,虛空對應的是生命。
沒有人不珍視生命,但大多數人並不懂得珍惜時間。
……
雪芹體內的矛盾無時不在,既熱愛生活,又心存感傷。
他討人喜歡,卻同時被世俗誤解不容。就像一位著名紅學家評價的,他身上有老莊的哲思,屈原的憤懣,司馬遷的史才,顧愷之的畫藝,在音樂戲曲方麵也頗有功力。正因為他獨特的身世,孤絕的才情,才成就了敘說貴賤、榮辱、興衰、離合和悲歡的《紅樓夢》。
我喜歡他那首滴血的詩: 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開不完春柳春 花滿畫樓。睡不穩紗窗風雨黃昏後,忘不了新愁與舊愁。
最初,他隻是表達自己的塵世之悲,一把辛酸之淚。後來,他愛上了解剖。即使是最堅固的官場,也被他剖析得淋漓盡致。
14.
去世前4年,即公元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他曾回到江寧,追憶年少時光。從翩翩公子,到垂暮老者,他跨越時空,回到了原點。有人說,他南遊是為了追尋失散的族人,也有人說他是去見一位官場的朋友。
曹雪芹墓石碑
這次南遊,整整花了雪芹一年多時間。就連在北京的朋友都開始想念他。比他小二十多歲的敦敏在《閉門悶坐感懷》一詩中說,“故交一別經年闊,往事重提如夢驚”。
回京後,雪芹繼續寫作《紅樓夢》,這個時候,又一起家人的變故襲擊了他,直接導致他未能完成巨著。
壬午1762(乾隆二十七年),曹雪芹48歲,他的幼子夭亡。
由於過度憂傷和悲痛,雪芹一時竟臥床不起,最終在這一年除夕病逝。
他應該不會想到,離開這個世界不到100年,南京西園在太平天國起義中毀於一旦,就像數不清的文明遺址一樣,它永遠消失了。
世間再無西園,就如世間再無曹雪芹。
◎囚粉說
中石:時空流連,與曹雪芹大師一席唔談,灼識卓見超越了時代,存乎於虛幻與現實間,曹老師生於紅樓西園,斯成於草蘆居所,深以家園盛世悲憫情懷,未敢瑕喻君王榮衰,朝廷酷桎文字獄,壓力倍深苟喘難耐,頹廢盡然!焚我嘔嚦心力之紅樓後四十回,留待高鍔品鑒續貂諒無懸念。
堅持到底:曹家之興衰,其實也是大清王朝興衰的一個縮影。曹氏本包衣世家,祖上從伺候康熙起家,老皇年邁之際,在未來新主的人選問題上不宜過度參與,更不該選邊站,要知道,萬一站錯隊,後果會很嚴重!好在雍正還算厚道,隻是以曹頫工作失職出錯為由,將其革職入獄並抄家,沒把曹家趕盡殺絕。曹氏家族經曆了從發家到興盛再到衰敗的過程,同樣,大清帝國亦是如此,自康乾盛世之後大清王朝即開始盛極而衰。說起康乾盛世,其實處在康熙後乾隆前的雍正也是功不可沒,他是中國古代最勤勉的帝王之一,隻不過繼位之時已經不再年輕,身處權力之巔,當然誰都會想長生不老,活五百年豈能盡興?可惜雍正因迷信服用丹藥傷身,再加上操勞過度最終暴斃身亡,他怎麽可能會是被女俠呂四娘揮劍斬首。雍正駕崩之後,乾隆繼位,繼承了祖上幾代開創的宏偉基業,沉浸在天朝國威與富足之中,歌舞升平,似乎已經不思進取,不知居安思危,對當時歐洲的科技發展甚至不屑一顧,從此開始大清帝國逐漸落後,國運逐步衰落。落後就會挨打,結果就是後來大清帝國慘遭西方列強輪番入侵燒殺搶掠,大清王朝在內憂外患中最終走向滅亡。可悲可歎的是,乾隆辭世之後百多年,大清王朝覆滅之後,愛新覺羅氏部分皇陵竟被軍閥孫殿英武裝掘墓,乾隆的陵墓就位列其中。當年雍正皇帝為自己的陵墓選址可謂精挑細選,終於選中風水寶地,當然在施工等方麵也應該是比較講究和注意保密吧,而乾隆在這方麵似乎相對來說不太講究和注意。王朝覆滅之後軍閥孫殿英掘墓之時,雍正墓幸免於難而乾隆墓在劫難逃,這似乎也是個必然結果。關於上述這些,不知道當時乾隆爺的在天之靈會有何感想?
元圓: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可惜啊,稿子丟了那麽多,看不到結局。但願哪天能有個重大的考古發現,把剩下的稿子找回來。
Ladywa:你寫哭了我,你洞察人性絲絲入扣,也讓我對曹雪芹的認識多了一個維度。
千夜千語:紅樓夢是我讀得最久,讀過次數最多的一本小說。敢寫曹雪芹的人,都是好漢!
郭毅:抄家其實是一種破產保護,看過雍正勤政曆史的人都應該明白,雍正認為,國家利益大於家族感情。但念佛的雍正給了曹家優厚的生存空間。隻是,曹雪芹無才去補天。但曆史具有反諷意味,無才補天的才在曆史周期運作中留名,而王謝兒孫幾人能識。所以,應該感謝虛空、虛無。人一定應該詩意的棲居,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