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曾經的挫折,成了心魔
絕頂的瓷器是有著靈性的,需要經過精心的燒製才能成器。同時,它也體現了燒陶人的品格。
台灣的一位陶藝師對燒陶非常執著和熱愛,雖然隻是經營著一個小小的陶瓷工坊,卻不斷地研究如何燒製出精美、富有靈性的瓷器。二十多年內,他不斷向前輩和大師請教學習,經曆了無數次的挫折和失敗,終於燒製出獨具個人色彩的作品。
“爐火純青,瓷器才能搖曳生輝”是他始終堅信的一個信條。為了燒出具有特色的作品,他改變了之前傳統的燒製方式,試圖改變火焰在窯爐中的穿行方式。為了改變燒製的溫度,又拋棄了以往的柴燒方式,更多地運用燃氣窯、電窯等多種方式。這樣的改良使得他的作品總能夠呈現出不一樣的光彩。
盡管如此,他並沒有放棄研究和創新,總是想要創作出更多不一樣的產品。他把全部時間都花在陶藝之中,把這一藝術完全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之中,所以被業內人士稱為“十足的陶藝癡漢”。
他非常鍾愛小口瓶,而這種瓶子的工藝難度是非常高的,極難燒製成功,更別說燒出一流的瓶子。這是因為,小口瓶瓶口的直徑隻有0.1厘米,溫度高了或低了都難以得到最佳的效果。通常來說,10個裏有9個都會以失敗告終。
可就是因為工藝難度高,他才不斷地挑戰,想要尋求更好的方法。在他看來,正是這一次次的失敗才讓自己不斷提升技術,讓自己的作品更加光彩照人。如果沒有一次次的嚐試,怎麽能燒出絕頂的瓷器呢?
這位陶藝師的成功是多方麵的,除了熱愛和天賦,最重要的就是執著。這種執著來源於他對失敗的理解,來源於對於成功的渴望。事實上,失敗,是人生的常態,更是我們人生的財富。
沒有失敗,我們怎麽能體會成功的喜悅;沒有失敗,我們怎麽能找到成功的正確方向。我們要正確地麵對失敗,勇敢地走出失敗,並且讓它成為自己繼續前行的動力。
一位出生在貴族家庭的年輕人,擁有了別人羨慕不已的地位和財富,享受著地位和財富帶來的幸福生活。
是,這並不是他想要的。他夢想成為一位出色的作家,寫出美麗而又感人的文字。於是,他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選擇了寫作這樣一個職業。
對於他這樣的選擇,沒有人能理解,甚至有人覺得他是嘩眾取寵,覺得他隻是一時無聊的胡鬧而已。隻有他自己知道,這是他最發自內心的選擇,並且要把這個決定堅掎下去。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在之後的時間內,他把全部時間都花在寫作上,經過夜以繼日的煎熬,終於完成了自己的首部詩作《雜草和野花》。
然而,這部凝結著他努力和心血的作品卻被人們貶得一文不值。一位文學評論家毫不客氣地批評說:“這就是真正的‘雜草和野花’,那個家夥真是太自不量力了。他以為憑一句‘啊,美好的生活’就能夠成為一名作家,就能夠進入文人的行列?這實在是太可笑了!”
他失敗了!第一部作品就成為人們談論的笑話,而他也成為當時文學界最大的笑料。然而他並沒有放棄,也沒有因此萎靡不振。對他來說,那些批評就是最好的建議和最大的激勵。
他繼續埋頭創作,筆耕不輟,完成了第一部小說《福克蘭》。可等待他的依然是別人的嘲笑和譏諷,說他的這部作品簡直一無是處,沒有任何文學價值。一些文學界的文人認為他隻是憑借自己的地位和財富才如此肆意妄為,說像他這樣的紈絝子弟根本不可能寫出成功的作品。
連續兩次的失敗,讓他感到有些沮喪,他可並沒有因此消沉。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他堅持繼續寫作,努力完成自己的夢想。
這一次,他成功了!他的第三部作品《伯爾哈姆》一問世,就得到了廣大的評論家及讀者的好評。之後,他終於從失敗的陰影中走了出來,創作了很多優秀的作品,成為令人尊重的小說家。他就是英國著名作家巴威爾?利頓爵士,著名的小說家、詩人、戲劇家、曆史學家、演說家。
愛默生說:“每一種厄運,都隱藏著讓人成功的種子。"在一次次失敗中,巴威爾沒有被打敗,而是從中吸取經驗,尋找正確的方向,終於獲得了最後的成功。而除了他的作品,他的堅持和頑強也是人們津津樂道韻。
失敗是人生之中的常態,它讓強者不斷前進,也讓弱者無所適從。不管我們多麽不願意失敗,都必須勇敢地麵對它,學會在失敗中成長,並且慢慢地積蓄力量。可若是我們不能走出失敗,讓過去的失敗成為心魔,就永遠也不能奢望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