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艦的生物圈建造工作始於星艦聯盟成立之前,這場星球級別的生物圈試驗開始於“亞細亞”星艦,一號艦“歐羅巴”星艦反而是很遲才開始建造生物圈的。小華站在忙碌的研究員中間,走進滿是各種生物樣本的實驗室,實驗總是失敗多成功少,很多生物樣本都帶著或多或少的畸形和變異。據他所知,五千年前祖先們節衣縮食,傾全兄弟會之力也隻建造出一艘用小行星改造成的大型生物實驗室,這艘實驗飛船的內部代號早已不為人知,它的綽號卻讓後世子孫耳熟能詳—“莉莉絲號”母艦,全星艦聯盟生物圈的生命之母。

在實驗室裏,小華看見巨大的屏幕上不停跳動著“亞細亞”星艦的各項遙感數據:“陸地麵積百分之一、岩漿海洋麵積百分之九十九、地表平均溫度一千八百二十六攝氏度、大氣壓力二十一兆帕、氧氣含量零……”祖先們為了應付星際流浪中常遇到的流星之類的物體撞擊,製造了巨大的星艦,它的大氣層遠比任何飛船的外殼都要可靠,能把飛船撞擊成零件狀態的流星都會在大氣層中燒成灰燼。但那時的星艦竟然是這樣一個炎熱的地獄,讓小華忍不住擔心祖先們如何生存。

小華走到會議室大門前,穿過大門的幻影,裏麵正在進行人造生物選型會議,會議室的大屏幕上顯示著地球遠古時期的生物圈演變:地球誕生之初,大地也是像“亞細亞”星艦一樣炎熱,在地球慢慢冷卻後,出現了原始海洋和陸地,從毫無生機的海洋裏誕生了以鐵為食的簡單細菌,再到光合作用的藍藻,它們逐步改造著原始大氣和海洋的環境,慢慢誕生了更為複雜的生命。

一名瘦小的女學者唰唰幾下,把整個生物演變過程打滿紅叉,她的觀點很明顯:我們沒時間耗上幾億年等“亞細亞”星艦冷卻,沒時間等上幾億年讓那些藍藻慢騰騰地改變原始大氣的成分,建造生物圈的工期必須盡可能短,為此必須針對性地製造能迅速改變環境的人造生物。

第一批被製造出來的是Tr-1族噬熱矽基細菌,它以矽原子代替碳原子組成生命的基石,DNA鏈中的碳變成了矽,氨基酸中的碳也替換成矽,這樣的生命形態也許在遠古地球中曾經存在過,但其新陳代謝的產物是固態的二氧化矽而不是氣態的二氧化碳,無法在自然界中循環利用,最後敗給了碳基生命體而迅速滅絕;但在最高科學院的強力幹預下,在“亞細亞”星艦連二氧化矽都能融化的高溫下,這種細菌剛投入星艦表麵就迅速繁殖生長,鑽進岩漿深處不斷分解熔岩。滾燙的岩漿像一鍋沸騰的粥,形成了充滿矽基生命的黏稠海洋,翻滾著、釋放著大地深處的高熱,一串串火山山脈迅速形成,以每天數十座的速度不停噴發,刺激著陸地不斷形成。大量的熱量釋放到大氣層中,最後消散在冰冷的太空中,讓星艦迅速冷卻。

製造人造細菌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給它尋找食物。那時的星艦不像現在這樣陽光明媚,細菌的生命循環隻能建立在比深海更黑暗的世界中,“亞細亞”星艦在設計之初並沒有考慮過要建造生物圈,好在這個沒有氧氣的世界裏,有大量的硫、鐵等元素以遊離態存在,足夠人造細菌像地球時代的深海細菌那樣以礦物質為食,獲得生命循環所需的能量。

小華沒有時間看完整個視頻,畢竟這是長達五千年的視頻記錄,隻能按下快進鍵跳過一些片段。最高科學院的智慧讓人歎為觀止,矽基細菌雖然也會變異、繁衍,但支起生命大廈的矽基結構是它們繞不過去的檻兒,當大地溫度降到一千攝氏度以下後,沒有足夠的溫度再讓矽基鍵維持活性,矽基鍵強大的鍵能把自己徹底鎖死在無法動彈的失活狀態。時至今日,“亞細亞”星艦的岩層和土壤深處,這種幾乎變成化石的矽基原始細菌仍然隨處可見,成了岩層的一部分。

第二種投入大地的仍然是極端噬熱的細菌Tr-2族,它的作用與Tr-1族相同,隻是不再是純粹的矽基生命體,而是分子鏈為矽碳交替相錯的複合體。作為生物專業的學生,小華知道鍵能的不同會導致分子空間結構的天差地別,直接破壞DNA和蛋白質的分子構型和生命活性,不是簡單地把碳基生命中的碳替換成矽就能完事的,它的設計者得有像神一樣從零開始設計一種生命體的才華才行。

小華想起了那名主持會議的女學者,她隻怕就是傳聞中的韓丹教授,最高科學院生命研究所的主心骨、設計人造生命體的天才。

在溫度降低到五百攝氏度以下後,Tr-2族細菌也因為溫度降低而迅速失活,它的碳鏈不像純矽基那樣結實。第三種投入大地的Tr-3族細菌是純粹的碳基生命體,它以Tr-2族細菌為食,吞噬碳元素,把無用的矽殘骸排泄在細胞膜之外,這仍然是為了降溫而生的細菌,隨著溫度進一步降低之後又失去活性,成為更新的Tr-4族細菌的食糧。Tr-4族細菌的繁盛在“亞細亞”星艦形成了一個大高峰,它幾乎吃光了整個星艦地殼淺層的全部碳元素,甚至就連原始大氣中的大量二氧化碳、甲烷都逃不過它的饕餮之口。

失去二氧化碳之類的溫室氣體後,原本就在下降的星艦氣溫更是呈現出斷崖式下降,大氣壓強也迅速從可怕的二十一兆帕下降到十兆帕以下,盡管仍不適合人類生存,但讓憧憬著重回祖先們的地球時代生活模式的人們看到了一些希望。

這時的“亞細亞”星艦第一次刮起“暴風雪”。那是失去溫室氣體的“厚毯”之後,極度冰冷的大氣層頂端跟灼熱的大地表麵形成的溫差推動形成的劇烈空氣對流,Tr-4族細菌菌毯被刮向天空,厚厚的菌毯在一些風力不能及的山穀中堆積到上百米的厚度,在狂風肆虐的平原上則被刮到大氣層頂端,整個世界都是灰蒙蒙的飛絮。

Tr-4族細菌的菌毯黏糊糊的,其實它一點兒水分都沒有,那些黏稠的物質是它分泌出來的線性烷烴在高溫高壓下形成的油脂狀**,用於提供生命化學反應所需的液態環境。實際上Tr-3族、Tr-2族細菌也是這樣生存的,更古老的Tr-1族則生存在更加耐高溫的矽烷烴環境中。

被Tr-4族細菌抽走碳元素的二氧化碳終於釋放出珍貴的氧氣,而甲烷被抽走碳元素後,剩下的則是氫元素。劇烈的空氣對流形成的閃電一次次點燃氫和氧,“亞細亞”星艦的天空劇烈地爆炸、燃燒著,天上的大火燒透整個蒼穹,火光照亮大地,人們第一次在“亞細亞”的大氣層中檢測到水蒸氣。

沒有人比生物專業出身的小華更能體會到建造生物圈的壓力,這是一場孤注一擲的豪賭,一旦其中一個步驟出錯,整個生物圈的製造就將停頓在一個不適合人類生存的異化狀態中,沒有機會再重來,而祖先們付出無數代價才建造出的兩艘星艦之一的“亞細亞”也將徹底報廢,那是無法挽回的損失。

細菌是很容易變異的,一旦它發生某種意料之外的變異,導致無法在下一個階段啟動時全部消亡,則會對未來的生物圈產生致命的影響。為了掌控Tr-4的變異情況,數不清的學者冒著大氣層的狂風駭浪和電閃雷鳴,穿著厚厚的防護服駕駛飛船衝進“亞細亞”星艦,設法獲取第一手的檢測數據,他們當中有很多人永遠長眠在了這片大地。

下雨了,小華站在埋葬了遇難科研飛船的厚厚菌毯上,看著3D幻象的雨穿透自己的手掌,這是五千多年前“亞細亞”星艦上的第一場雨。雨滴帶著騰騰的蒸汽,像蒼穹破裂般傾瀉在灰色菌毯覆蓋的大地上。Tr-4族細菌一直工作在無水的環境,它的細胞膜沒有防水結構,水對它來說就是劇毒,雨水輕易地溶解了它的細胞膜,瓦解了它細胞質內的所有生物結構,厚厚的菌毯在雨水之下迅速消融。Tr-4族細菌的末日終於降臨。

雨越下越大。雨水傾瀉在大地上,帶走大地上殘留的高溫,變成水蒸氣重返天空,在大氣層高處散發了熱量之後又變回雨水重歸大地,使得星艦的散熱進一步加快。溫度和氣壓同步降低,大地的溫度很快就不足以使落在地上的雨水全部蒸發,傾盆而下的雨水在先前地殼活動中撕開的裂縫裏形成河流,左衝右撞,帶著騰騰蒸汽,裹挾著Tr-4的殘骸形成的大量腐殖質,翻滾著奔向低窪地帶,匯聚成原始海洋。

星艦不像傳說中的地球故鄉那樣有太陽照耀。在人造太陽發明出來之前,它的天空永遠都是黑色的,但此時“亞細亞”星艦的天空一片刺目的亮白,無數閃電交織成焚天巨網,照亮了天空那翻騰的積雨雲。雲中的雨滴來不及落到地上就已經互相聚集成團,嚴格來說那已經不是雲層了,而是被強烈的大氣對流硬托在空中的高溫液態水,它們在空中互相聚集,形成天上的河流、湖泊,甚至海洋,像灰水晶般的巨龍瘋狂地扭動飛舞,直到上升氣流再也托不住它越來越沉重的重量,才狠狠地傾瀉在大地上。

越來越大的雨,已經無法用雨來形容了,這是天上的江河湖海直接砸落大地,穿過雷電天網,從天而降,砸得山巒垮塌、大地碎裂,整個世界都在閃電和洪水的席卷之中。小華隻覺得僅有一句古話可以形容眼前的景象:天地玄黃,宇宙洪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