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

我將掃描得到的飛船立體圖形輸入數據庫裏查詢,很快發現了古飛船的歸屬。

那是公元紀元21世紀末葉,人類所製造的一種亞光速飛船,它的速度第一次接近光速,可以達到每秒二十五萬公裏左右。對於當時而言,這是科技的一個重大飛躍。自從20世紀的登月之後,人類又吹響了向恒星際空間進軍的號角。在21世紀末到22世紀初的太空競賽運動中,各大國製造和發射了上百艘這樣的飛船,去探索太陽係之外的廣袤空間,那是人類第一次星際探索的浪潮。

但隨後就是眾所周知的大衰落時代。整個地球環境崩潰,經濟衰竭,人口危機,能源危機……探索宇宙的步伐停止了,人類被自己的痼疾打倒,隨後,世界被第四次世界大戰的硝煙籠罩,大國之間的核戰爭摧毀了大半個地球……曾經的繁榮被遺忘了,文明衰退長達千年,科學與人文不絕若線,直到五百年前才進入文化複興,三個世紀之前,飽經滄桑的人類才再次踏上了星際征程,在各大星係開拓殖民地。五十年前,超空間躍遷技術問世了。讓我們隻需花相對很短的時間就可以到達上千光年之外。到達這裏,我們隻用了一年不到。

但這裏畢竟是距離地球六百五十光年之外,連光也要飛六七個世紀才能到達。而在一千五百年前的第一波星際探索浪潮中,絕大多數飛船的目標僅僅是幾光年、幾十光年外的較近星體。以往所知道的飛得最遠的飛船,也不過飛到了畢宿星團,距離地球隻有區區一百五十光年,飛船在七十年之內可以到達。即使如此,那些探險者一生也不可能再返回地球了。

人類當然有著探索更廣闊宇宙空間的雄心,但卻被若幹困難所阻礙:真空中並非一無所有,每立方米中都會有幾個遊離的氫離子以及其他微粒,處於近乎光速飛行狀態的飛船會和真空中遊離的原子發生碰撞,由於其超高速度,對飛船外殼的磨損相當嚴重。幾十年累積下來,很容易出這樣那樣的問題,如果碰到大一點的宇宙塵或微隕石,危險係數更高。

而更大的問題在於宇航者自己,人類是生於大地的物種,難以適應星際的廣袤和冷漠。許多探險者無法承受幾十年中都遠離地球、漂浮星海的孤獨煎熬,不是陷入抑鬱而自殺,就是精神錯亂,產生幻覺。試圖用這種原始的光速飛船去探索上百光年外的星體,正如在古代用一葉扁舟想要渡過太平洋一樣,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隻有在超空間技術發明之後,人類才具備了遠離母星係,進入銀河係深處的能力。

但千真萬確,這艘古代飛船跨越了六百五十光年的距離,抵達了獵戶座α附近,甚至降落在其唯一一顆行星的表麵。不可思議,不可理解,他們是怎麽做到的?數據顯示,這種飛船的最快速度是90%光速,這些古人們要花七百多年的時間才能到達這裏。即使將相對論效應計算在內,對於飛船上的乘客來說,也要飛行整整三百年。

三百年!至少十代人的時間。在那個時代沒有人能活那麽久,他們的平均壽命隻有一百年左右。而他們也沒有可用的冬眠技術。那麽,這是一艘世代飛船?但資料顯示,這類飛船最多隻能承載五六名宇航員,無論怎麽搭配組合,他們最多也隻能繁殖三四代,否則就必須近親**,生出孱弱或白癡的後代。

“風雪號”的數據庫中沒有這艘飛船的具體資料,畢竟,差不多一千七百年過去了,經曆了那麽多次興衰戰亂,古代的曆史資料能保留下來的少得可憐。但在那艘飛船本身中,必定有我們想要知道的信息。

我們的船員進入了飛船,它內部的氣體早已經泄漏光了,處於真空狀態。正因如此,大部分物品仍然保存完好。我們了解了它的具體構造,古代人某些方麵不輸給我們時代的工藝水平令我們讚歎不已。但主體結構的粗糙和各種技術的原始則讓我們更加驚歎:人類竟能憑借這樣簡陋的工具跨越六百五十光年的宇宙瀚海,抵達這遙遠的群星深處。

飛船的走廊、駕駛艙、實驗室等處明顯留有人類長期生活和工作的痕跡,但沒有發現人的遺體。最後,當船員們進入底部的生活艙時,他們發現了一具死去近千年的幹屍,一個中年白人男性。他一定是這艘飛船的最後一個主人。但我們不知道他的名字,或許他一個人過了一輩子,根本不需要名字。

不久,另幾名船員在飛船的尾艙發現了一些奇怪的儀器,在一些儀器上他們發現了一些古代的科學名詞,經過查詢數據庫,證實了我們的猜想,這些儀器是用於合成、保存和培養受精卵的。飛船上的最後幾代人已經無法通過正常方式繁殖,隻有靠之前保存下來的受精卵,才能延續在宇宙中遠航的事業。

靠著這種代代不息、薪火相傳的精神,人類才創造了奇跡,在宇航時代的早期,得以跨越六百五十光年的遙距,到達了這遙遠而陌生的詭異世界,他們第一次用自己的肉眼見到了獵戶座α的浩瀚火海,令人無法呼吸的宇宙奇觀。

但他們得到了什麽?什麽也沒有,飛船縱然沒有在行星上墜毀,而成功降落,可剩下的唯一一個宇航員終究無法在這個死寂的星球上活下去,也難以返回母星。可能過了很短的時間,他就死去了。七百年的長征,隻換來向獵戶座α的驚鴻一瞥,飛船上最後一個人類就永遠留在了這個遙遠的星係,即使遠望,在群星間,也看不見黯淡的母星太陽。

他或許也曾嚐試向地球發送信息,向母星報告他們的創舉,但又要經過七百年的歲月,那些信息才能抵達地球—如果能抵達的話。那時候的地球仍然在大衰落之後半蒙昧的時代,那些星空間的微弱電波,無疑從未被千年前的人類社會所接聽到。

但這是一支在星空間譜寫的壯麗樂曲!何等雄壯,又何等悲涼!“星雲號”的遭遇向整個宇宙證明了,人類這個渺小的種族,憑借有限的技術和資源能夠做到什麽。正如那首先環繞非洲航行的腓尼基船隊,或者第一個進入北極圈的希臘人,又或第一個到達美洲的維京海盜,他們的遠航本身什麽也沒有帶來,甚至一度被曆史所遺忘。但重要的是,他們的壯舉彰顯了人類征服宇宙的冒險精神,這已經值得後人為之永遠驕傲。

這是一支長達七百年的群星之歌,曾在星空間孤獨地吟唱著,消散在無邊的空間中,但而今,我們終於聆聽到了它的動人旋律。我們這些聽眾姍姍來遲,但終於來了,獻上遲到的喝彩聲和衷心的掌聲。

在那位無名英雄的遺體前,全體船員們深深地鞠躬,向著偉大的先驅,向著七百年的壯麗航行,向著三百年的孤獨和堅持,向著人類不屈的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