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肅:內悉人情,外具大略
有這樣一些人,他在時你無感,等到失去他時,你才會知道,沒有他的世界大不相同——看看魯肅死後東吳的各種瞎操作,孫權一定會認同這句話。
由於“演義”的影響,魯肅一直被後世人忽視,乃至誤解。事實上,他是東漢末期最具戰略眼光的狠人之一,甚至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三國的曆史走向。
魯肅出身臨淮士族世家,不但喜讀書,而且精於騎射。漢末朝政混亂,軍閥割據,魯肅意識到苟全亂世不易,因而經常與遊俠來往。一時間追隨他的青年有數百人,他就將這些人組織起來,在山中操練軍陣,模擬戰場廝殺。當時的人都將他視作狂生,族人更是哀歎,恐怕他會導致魯氏衰敗。
袁術聽聞魯肅的名聲後,便派人來征召他。但魯肅認為袁術氣量狹小,難以成就大事,不值得自己輔佐。當時,周瑜也在袁術帳下。正值軍中缺糧,他聽說魯肅家中糧秣充足,便率領幾百戰士去借糧。既然是借糧,備好禮物登門拜訪就行了,幹嗎要帶兵去呢?因為周瑜對魯肅的大名早有聽聞,知道他門下多健兒,如果自己一人登門借糧,隻怕對方不會就範。未曾料到,魯肅不但沒有拒絕,反而指著兩個高大的糧囤告訴周瑜,每囤貯糧三千斛,兵丁們可自取一囤。這令周瑜大為驚異,將其視為奇人。
其實,魯肅不但深通韜略,而且更懂人情。當年大旱,江淮顆粒無收,街頭常有餓殍,軍中糧食同樣難以為繼。周瑜此次擺出這麽大的陣仗來借糧,必定是誌在必得,魯肅不借也得借。他是個狠人,但不是個蠢人,與其和一支披堅執銳的勁旅對抗,不如順水推舟做個人情。孰能想到,他就此與周瑜這個英傑成了密友。
魯肅認為,淮泗一帶是兵家必爭之地,在群雄並爭的時代難以安居,而江東沃野千裏,民富兵強,是一片樂土,既能避開危險,又能待時而動。他將這一想法告訴了那些追隨自己的健兒,他們一致響應,都願意舉家與他同行。
魯肅對這支三百多人的隊伍做了行軍部署,細弱的在前,老人和孩子在中間,他親率強壯者為一隊殿後。袁術聽說魯肅率領一支人馬離開,立刻派騎兵追擊。魯肅發現追兵後,便讓前麵的隊伍繼續前行,他則率領殿後的隊伍停下列陣,命令戰士勒住馬、拉滿弓,對追上來的領兵頭目說:“如今天下大亂,有功得不到獎勵,不追趕我們,你們也不會被追究責任,為何苦苦相逼呢?”他親自扛起一個大盾牌,將其放到幾百步遠的地方,引弓連發數箭,每一箭都將盾牌射穿。
追兵頭目覺得魯肅的話有理,且僅憑自己的人手也製不住他,便放他們走了。從這件事上,我們頗可看出魯肅的老道。大部分人做事,都會考慮利害關係。他先陳明利害,再亮明實力,對領兵頭目來說:既然無利可言,就犯不著拚命,何不放人走呢?所以,一切都是按照魯肅的計劃發展的。
就這樣,魯肅到了江東,再次見到老朋友周瑜。孫策遇害後,孫權接管了江東基業,成了新的掌門人。周瑜立刻將魯肅引薦給孫權。當時,賓客非常多,魯肅在席上並沒有發言,在孫權接待結束後,他也一同告辭了。不過,孫權很快就單獨召見了他。孫權對魯肅說:“現在天下大勢,猶如大廈將傾,四方擾亂,我繼承了父親和兄長創立的基業,企望像齊桓公、晉文公輔佐周天子那樣,建立不世之功。先生,您有什麽好的建議嗎?”聽了這話,魯肅就笑了。他反問孫權:“過去漢高祖劉邦也想輔佐義帝王,為何沒有成功呢?”
孫權說:“是因為項羽害死了義帝。”
魯肅說:“如今的曹操,掌控朝廷時遠勝於項羽掌控義帝,將軍您怎麽可能實現齊桓公、晉文公的理想呢?”
孫權請魯肅明言。
魯肅說:“以我的私人見解,大漢王朝的權威已不可能恢複,短期內也不可能除掉曹操。隻有占據江東,才能更好地觀察天下形勢。如今北方已陷入混亂之中,您可借這個機會,**平黃祖的勢力,同時奪取劉表的荊州,控製長江以南的土地,然後打出帝王的旗號,奪取天下,建立與漢高祖一樣的事業。”
孫權搖了搖頭說:“我隻想盡一方力量,輔佐漢室,你所說的,恐怕非我能及。”
魯肅在諸侯並爭、勢力各據一方、江東何去何從尚不明朗的情況下,就為孫權指明了今後的發展方向,不得不說其才大如海。隻是這時候的孫權雖然是江東之主,但內心是猶疑不定的。他的哥哥孫策活著的時候,用武力壓製住了吳郡、會稽郡、丹陽郡、豫章郡、廬陵郡、廬江郡等江東六郡的士族集團。這些士族在當地擁有強大的影響力,並未徹底向孫氏的軍事集團俯首,而是一直處於觀望狀態。以華歆為例,他雖然投降了孫策,但卻未出任孫策團隊的官職,而是輾轉逃到江北,最後進了曹操的陣營。孫權能夠統禦父兄留下的文武官員,讓江東士族與自己合作實屬困難。魯肅的一席話,表明他早就看清了江東的發展方向。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七月,曹操大軍南下,直撲荊州。當年八月,劉表病死,其子劉琮投降,屯兵樊城的劉備得知消息後棄城而去,在當陽被擊潰。曹操拿下荊州,下一步就是占據江東了。孫權隻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是戰,二是降。朝堂之上,持投降態度的人並不少,尤其重臣張昭,更是認為隻有投降一條路。眾人你一言我一語,唯有魯肅沉默不語,他趁孫權上廁所時跟了上去。孫權見魯肅逡巡,就問道:“子敬,你有什麽話要對我說嗎?”
魯肅說:“我和朝堂上的那些人都可以投降曹操,隻有將軍不能。”
孫權問:“為何?”
魯肅說:“我們投降了曹操,縱然是做個小官兒,慢慢升遷,再不濟也能做到州郡的長官。將軍您投降了,該給什麽官職呢?”
由此可見,進言的時機、地點、方式非常重要。對此,魯肅可以說做得恰到好處。張昭等一眾文武官員言降時,如果魯肅直言抗敵,必定會遭到大佬張昭的斥責,甚至會遭到眾人的圍攻,陷入孤立之境。這種劣勢的“主戰派”,難以讓孫權動心,甚至會產生戒心。廁所是個私密的地方,會讓人暫時放鬆下來,而且有一定的保密性,如果孫權內心有抗敵但又不想讓群臣知道的想法,在這裏表達出來最為妥帖。在投降這個問題上,魯肅首先說的仍然是利害。曹操收複江南,必定會重用江南士族,那些投降者照樣會做官,隻是換了個主子而已。孫權本就是主子,他該去哪兒呢?
這是打動孫權並最終堅定其意誌的關鍵。
另外,魯肅已經想好了聯合劉備抗擊曹操的戰略。為什麽一定要是劉備呢?除了軍事上相互依賴外,劉備的皇叔身份在這裏起了很大的作用。因為曹操征討孫權打的是朝廷的旗號,孫權名義上還是漢朝的討虜將軍、會稽太守,若反抗就是地方不服從朝廷,屬於叛逆。有了劉備的皇叔身份,無疑會提高孫權的政治影響力,使他能以討伐漢賊的名義與曹操對抗。
待孫權堅定了自己的想法後,魯肅立刻渡江尋求與劉備的聯合。在長阪坡,魯肅找到了劉備。此時的劉備損兵折將,對前途也缺乏清晰的認識。在他的奮鬥之路上,每一次失敗都是尋求依附新的勢力。當魯肅問他何去何從時,劉備的回答是:“投奔老朋友,蒼梧太守吳巨。”魯肅直言吳巨是個庸人,不值得投奔,並拿出了孫劉聯合的方案。接下來那場影響曆史走向的大戰已不必細說,魯肅和周瑜、諸葛亮一起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
在孫劉聯盟中,魯肅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深諳人情,在孫劉之間充當著潤滑劑。正是在魯肅為都督主政大局的時期,孫權和劉備都獲得了發展的機會,避免了被各個擊破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