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 堯

帝堯是帝嚳之次子,摯之弟也。摯以長子繼嚳而立,封堯為唐侯,其後摯以荒**見廢,而崩。於是諸侯尊堯,立為天子。

【原文】 元年,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1]純[2]衣,彤[3]車白馬,茅茨[4]不剪。

張居正講評:帝堯繼承了哥哥帝摯的帝位以後,始稱元年。堯的仁德廣布天下,就像天覆蓋大地一樣無所不在。他的智慧通明達微,就如神靈一般無所不知,離得近的人,如萬物崇拜太陽一樣來歸附他,離得遠的人則莫不瞻仰他,就像盼望祥雲降臨一樣。帝堯雖然富有四海,但他仍然能節儉而不驕縱放肆;雖然貴為天子,但仍然能恭敬、謹慎而不敢有絲毫的怠緩。帝堯作為君主,他頭戴象征君主帝位的黃色的帽子,身上穿的是黑色的衣服,出行所乘坐的車是紅色的,駕車的馬是白色的,居住的宮室上麵是用茅草覆蓋的,沒有任何的剪裁與修飾。

【原文】 存心於天下,加誌於窮民。一民饑,曰我饑之也;一民寒,曰我寒之也;一民有罪,曰我陷之也。百姓戴之如日月,親之如父母,仁昭而義立,德博而化廣。故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治。

張居正講評:帝堯時常掛念著天下百姓,對於流離失所的貧窮百姓尤為注意。一旦有百姓吃不飽飯餓肚子,就認為是自己無能不能使他們吃飽肚子;一旦有百姓因為衣不蔽體而受寒受凍,就認為是自己無能不能使他們穿得暖,免受寒凍;一旦有百姓觸犯法律而被判有罪,就認為是自己對他們的教化沒做好,使他們陷於觸犯法律而獲罪的地步。把這些百姓的饑、寒、飽、暖、犯罪都歸結為自己的責任,因而百姓就像崇拜日月一般、親愛父母一般擁戴他。仁德廣布於天下,則天下百姓都受到實惠,百姓對君上信任、有仁有義則法律得到廣泛遵守。德行遍及生活的方方麵麵,教化遍及宇內,則百姓不待賞罰自然誠心向善,社會自然自治。《尚書》中所謂天下百姓自然友好和睦起來就是這個樣子的。

【原文】 是時洪水為災,堯問群臣,舉能治水者。四嶽舉鯀,使之治水。鯀為人方命圮族,堯試用之,果然功績弗成。

張居正講評:堯在位時,洪災頻發,百姓受苦頗深。於是,堯命群臣舉薦善於治理洪水的人,分管四方的諸侯四嶽舉薦了崇這個地方的諸侯鯀。鯀為人剛愎自用,屢次違背君上的命令,殘害同族的人。堯雖然明知道鯀這個人不可用,但急於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四嶽又全力舉薦,他便把治理洪水的任務交給了鯀。鯀不知道順著水的性質而為我所用的道理,乃帶領百姓廣築堤壩,力圖擋住洪水,然而曆時九年,洪水仍然肆虐,堯便罷免了他。

【原文】 堯之子名丹朱,不肖。在位七十年,堯求賢德可以遜位,群臣鹹舉舜。舜為人賢明,堯亦聞之,於是以二女妻舜。舜以德化率二女,皆執婦道,堯以舜為賢,遂使之攝位。

張居正講評:堯的兒子丹朱,為人愚妄奸詐,又好與人爭論,其德行不及堯的萬一,難以君臨天下。在堯在位滿七十年時,覺得自己逐漸衰老,有必要選擇有德行的人為自己的繼承人了。於是便命群臣舉薦賢人,群臣們一致舉薦了虞舜。舜為人聰明而賢惠,孝順而仁義。堯也素聞他的賢明,於是便打算立他為自己的繼承人。在冊立之前,堯要考驗一下他。首先考驗他處理家庭事務的能力如何,於是堯便將自己的女兒娥皇、女英許配給舜為妻。舜以德行教化二女,使她們恪守婦道,不敢以自己為天子的女兒,出身高貴而怠慢公婆、丈夫、兒子。而後舜又以各種艱難的事考驗他,他都將問題一一解決。經過這些考驗,堯深信舜是一個賢能的人,足以托付天下,於是便使舜代行天子的職權。

【原文】 又二十八年,堯崩,在位九十八年,壽一百九十八歲。舜避堯之子丹朱於河南,天下朝覲獄訟者,不歸丹朱而歸舜,舜於是即天子之位。

張居正講評:舜代行天子的職權二十八年後,堯駕崩了。堯共計在位九十八年,享年一百九十八歲。當時舜堅持讓堯的兒子丹朱繼承舜的帝位,於是舜便離開都城避居到河南地方。然而舜已經代行天子的職權二十八年了,天下已經承蒙舜的恩德很久了,都一心擁戴他,因而諸侯都到河南地方去朝拜舜,有打官司的也去求舜裁決,都不理丹朱。舜見天下的人心都歸附自己,於是便不再推辭,繼任為天子。

注釋:

[1] 收,是冕名,因其顏色為黃色,所以叫作“黃收”。

[2] 純,當作“緇”,是黑色的意思。

[3] 彤,是赤色的意思。

[4] 茅茨,是茅草的意思,古時一般用來做屋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