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 舜
【原文】 黃帝八代孫也。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窮蟬,窮蟬生康敬,康敬生句芒,句芒生牛,牛生瞽叟,瞽叟生舜,姓姚氏。舜母死,繼母生象。父母及象,皆下愚不移。瞽叟惑於後妻並少子,嚐欲殺舜。舜盡孝悌之道,事父母,待其弟,每尤加恭順。耕於曆山,曆山之人皆讓畔;漁於雷澤,雷澤之人皆讓居;陶於河濱,河濱之器不苦窳。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二十以孝聞,三十,堯之子丹朱不肖,求可以代己位者,四嶽群臣皆舉舜。堯乃召舜,舜至,堯將遜以位,先察試其才能,乃使之慎徽五典,五典克從;納於百揆,百揆時序;賓於四門,四門穆穆,納於大麓,烈風雷雨弗迷。
張居正講評:帝舜,是黃帝八世孫,姓姚氏。黃帝生昌意,昌意生帝顓頊,帝顓頊生窮蟬,窮蟬生康敬,康敬生句芒,句芒生牛,牛生瞽叟,瞽叟便是舜的父親。舜的生母早逝,瞽叟又娶了一個妻子並生了一個兒子名叫象。舜的父親、後母及弟弟象,都是極其愚笨的人,朽木不可教化也。瞽叟因偏聽了後妻與幼子象的話,三人總是圖謀要殺死舜,要不是舜每次都能提前獲知他們的陰謀,設法躲避,舜是很難幸免的。盡管他們屢次謀害舜,但舜心裏一點也不怨恨他們,侍奉父母、友愛兄弟愈加恭敬和順。這是因為舜隻知道盡自己為人子、為人兄長的義務,對於父母的不慈,兄弟的不善,根本不在乎。舜雖然貴為黃帝的後裔,但到他的祖父、父親時家庭已經衰落了,身無爵祿,以農耕為活,生活清貧。盡管這樣,他仍不改其德行,周圍的人們沒有不受其感化的。舜曾經在曆山耕田,於是人們都受其感化紛紛遜讓自己所耕的田的田界;舜曾在雷澤捕魚,於是雷澤的人們受其感化紛紛遜讓自己所居的屋地;舜曾在河濱燒製瓦器,於是河濱的人們都受其感化個個誠實守諾,做出來的器皿,個個完美實用,沒有粗製濫造的。隻要舜到一個地方去居住,人們便紛紛去歸依他,聚在他的周圍,兩年那個地方就成為一個城市,三年就成為一個都會了,人們對舜的信任、歸附一至如斯。舜才二十歲時就以孝道聞名於世。三十歲時,帝堯因為自己的兒子丹朱才德不足以繼承帝位,於是下詔命群臣舉薦才德兼備的人作為自己的繼承人,四嶽與群臣眾口一詞,都舉薦舜。堯便將舜召到朝廷,打算將帝位傳給他,然而堯不敢如此草率地就將帝位傳於他人,便打算先考察一下舜的才能。便任命舜為負責管理土地、教育等事務的司徒,讓他將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之間的倫常關係發揚光大。舜則恭敬審慎地教化人們,使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堯又任命舜為百官之首統領政事,舜則及時處理各種政務,使朝廷運轉有序,吏治清明。堯又讓他兼管四方的諸侯,舜則待諸侯以禮,恭敬、平和、肅穆。又因洪水為患,命舜到山林中去考察形勢。在考察時,恰逢狂風暴雨電閃雷鳴,同行的人都驚慌失措,獨有舜神氣自如,毫不為其所動。通過各種考驗之後,堯認為舜的才德足以繼承帝位,於是便將政事委托給他,正式立他為自己的繼承人。
【原文】 是時高陽氏有才子八人,天下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天下謂之“八元”。世濟其美,堯未及舉,舜於是舉“八愷”,使主後土,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堯於是使舜攝位。又帝鴻氏有不才子,號曰渾沌;少皞氏有不才子,號曰窮奇;顓頊氏[1]有不才子,號曰檮杌;縉雲氏[2]有不才子,號曰饕餮;謂之四凶。堯未能去,舜皆投之四裔[3],即共工、兜、三苗、鯀也。舜以鯀治水無成功,於是殛之於羽山,舉其子禹,使之治水。舜攝位之後,二十八年,堯崩,舜避位於河南,天下朝覲謳歌訟獄者,不歸堯之子而歸舜,舜遂即天子之位。
張居正講評:當舜任帝堯的宰相時,高陽氏有才子八人:蒼舒、敱、檮戭、大臨、龍降、庭堅、仲容、叔達,這八個人都有平和純樸的德行,天下之人稱他們為“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這八個人都品行善良,天下之人稱他們為“八元”。“八愷”“八元”,十六個氏族,其美德世世相傳,帝堯沒有起用他們,舜於是向帝堯舉薦“八愷”,任命他們為司空的官職,掌管土地事務。又舉薦“八元”為司徒的官職,掌管教化四方。那時帝鴻氏有不成器的兒子,叫作渾沌;少皞氏有不成器的兒子,叫作窮奇;顓頊氏有不成器的兒子,叫作檮杌;縉雲氏有不成器的兒子,叫作饕餮。這四族,凶悍的風氣世代相傳,世稱“四凶”。堯在位時沒來得及除去他們,舜即位後將他們打敗,放逐到四方偏遠的地方。這四人也就是《尚書》上記載的共工、兜、三苗、鯀。因為治水失敗,舜即在羽山處死了鯀。後來,舜知道鯀的兒子禹很有賢才,於是就起用他繼承父親鯀沒有完成的事業治水,成果卓著,終於治水成功。舜不因為禹的父親鯀的惡行而厭惡有賢才的大禹。舜為天下舉薦賢才,鏟除凶暴,人民廣受他的恩德,所以在他執掌政事二十八年後,帝堯去世時,他雖然避居河南,以便讓堯的兒子丹朱繼承帝位,然而天下早已歸心於他,朝覲的、謳歌聖德的、求決獄訟的,都隻到他那兒去,沒有人去丹朱那兒。於是,在人們的一致擁戴下,舜不再推辭,繼承了帝堯的帝位。
【原文】 元年,舜既即位,號有虞氏。使禹為司空,棄為後稷,契為司徒,皋陶為士,垂為共工,益為朕虞,伯夷為秩宗,後夔為典樂,龍[4]作納言[5],是所謂九官也。舜作樂,名曰《九韶》之樂。舜之子商均,亦不肖,舜於是薦禹於天,使之代己位。舜在位五十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在位五十年,壽一百一十歲。禹避商均之位於陽城,天下不歸商均而歸禹,禹遂即天子位。
張居正講評:舜即位為天子後,改國號為有虞氏。舜以為治理天下最重要的在於用人,用人當量才擢用。於是任命禹為司空,管水利、營建;棄為後稷,管農業;契為司徒,掌教化;皋陶為士師,掌刑法;垂為共工,掌百工;益為虞官,掌山澤草木鳥獸;伯夷為秩宗,掌祭祀的禮儀;夔負責樂章的製作,以使神人相和;龍為納言,以宣達君王的詔令,使君王詔令達於民間,為人們所知。古稱舜時有個九官員,都是賢明的人,就是以上這九個人了。九官任命以後,他們各行其是,各稱其職,朝廷政事井井有條,而舜則謙恭嚴於律己不需要做什麽,天下自然就大治了。天下大治,海內升平,為了歌頌舜的功德,樂官製作了名為《九韶》的音樂,在祭祀、宴會時演奏。《九韶》中的韶字是繼字的意思,這是因為他的成功是建立在堯的基礎上的,故稱為韶。樂有九章,故叫作《九韶》。舜的兒子名叫商均,也像丹朱一樣才德有虧,不足以繼承帝位,於是他便在群臣中選擇了賢德的大禹為自己的繼承人。舜在位五十年,在南方巡狩的過程中駕崩於蒼梧,享壽一百一十歲。當時,禹不敢接受舜禪讓繼承帝位,打算讓舜的兒子商均繼承,於是便避居陽城。於是乎天下有要朝覲君王的、打官司的,都到陽城去找大禹,而不理商均。禹知道自己即位是天命所歸,不能再推辭了,於是便繼承了舜的帝位,成為天下的君主。夏商周三代以前,帝位的傳承沒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唯天命人心所歸,有仁德的人繼位為君王。自禹以後,帝位父子相傳,成為定製,但統治時間的長短,就在於君王的德行了。則創業的君主與繼任的、守成的君主如果想統治長久,那就不可不以修仁德為首要的事了。
注釋:
[1] 高陽氏、高辛氏、帝鴻氏、少皞氏、顓頊氏,都是上古帝王的後代。
[2] 縉雲氏,是黃帝時夏官的後代,黃帝時以雲為官職的名稱,其中掌管夏令事宜的夏官為縉雲氏。
[3] 四裔,是四方邊遠的地方。
[4] 禹、棄、契、皋陶、垂、益、伯夷、夔、龍,都是人名。
[5] 司空、後稷、司徒、士、共工、虞、秩宗、典樂、納言,都是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