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離人

小橋依舊燕飛忙

春雨催生萬物,往往也會催生一種情緒。

獨上高樓,聽著窗外淅淅瀝瀝的雨聲,遠眺窗外一片霧蒙中的青山,感覺時間正悄悄地流逝。雨打青石板,風吹寂寞林,這雨霧籠罩的世界顯得更加靜謐,就仿佛天上地下、六合八荒唯吾獨在。突然,一股寂寞與惆悵沒來由地躍上眉頭、湧上心頭,這天地間就我一個人了嗎?思緒淩亂萬千。

“不是因為寂寞而想你,而是因為想你而寂寞。”如果有人非要較真想弄清楚“寂寞”和“想你”究竟孰先孰後的話,結果隻怕是和究竟“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爭論一樣,不了了之了。姑且不論它們的先後,當你想到遠方的親人、情人和朋友時,那時的你是寂寞的;當你寂寞時,你又會在不經意間想到遠方的親人、情人和朋友。不能確定究竟誰先誰後,但可以確定的是:無論誰先誰後,寂寞都是和思念血脈相連的。

人言“文以載道,歌以詠誌,詩以傳情”,詩詞文章之中無不情意綿綿,思念與寂寞並存——因思念而寂寞,因寂寞而思念。在唐詩中,描寫思念與寂寞的詩句信手拈來,“庶情沿物應,哀弱羽之飄零;道寄人知,憫餘聲之寂寞”,“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比比皆是。

杜甫一生顛沛流離,生於盛世死於衰微,隻有在避居成都時才算過了一段安穩日子。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很快被攻破,杜甫把自己的家小安置在了鄜州,獨自從河南出發去關中投奔肅宗,但事與願違,杜甫卻被叛軍所俘,送往長安。在羈縻長安的日子裏,杜甫望月思鄉不禁寫下了《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隻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杜甫《月夜》

寂寞思親之情躍然紙上。

明明是自己對遠在鄜州親人的思念,卻不直接道出,而是從妻子的角度,設想妻子和兒女在鄜州也同樣對月思念著自己。妻子正在鄜州對月思夫,而孩子們卻不能理解母親對月懷人的心事。在月下長時間地佇立思人,露水沾濕了妻子的頭發,月亮的清輝映得妻子玉臂生寒。因思念而動情的妻子淚眼迷蒙,她在想:我們何時才能團聚呢?杜甫也不禁流下了思念的淚水。可以想象,在亂離的歲月裏,妻子在河南鄜州,丈夫在關中長安,天涯共一輪明月,因寂寞而思念,因思念而寂寞,最終淚滿衣襟。這是怎樣的深情厚誼,又是怎樣的真摯動人……

杜甫是幸運的,不久他就乘隙逃離了長安,回到了鄜州,與家人團聚了。為了逃避追捕,杜甫舉家離開了當時作為“敵占區”的鄜州,遷移到了當時還是後方的秦州,在那裏度過了一段短暫而安寧的時光。也許詩人是不喜歡安定的,在他們看來安定就意味著寂寞。

在秦州的那段日子裏,他把自己的友人都懷念了一遍,李白、高適﹑岑參﹑賈至、嚴武﹑鄭虔﹑畢曜﹑薛據及張彪……尤其是他對被貶夜郎的李白的懷念。他情不自禁地問道:“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在問候的同時他又不禁想起“魑魅喜人過”,而擔心李白的安危。其實當時的李白已經遇赦,正“投詩贈汨羅”般地遨遊於洞庭的湖光山色之間。

安定隻是片刻的,當叛軍處理了內亂,再一次進攻時,秦州不再是後方,而變成了前線,杜甫的安定生活結束了。他再一次拖家帶口,開始漂泊。他經木皮嶺﹑白沙渡﹑飛仙閣、石櫃閣﹑桔柏渡﹑劍門﹑鹿頭山逃向蜀中,終於在這一年的十二月到達了成都。在成都,他度過了十年的安定時光。在這十年中,他定居於浣花溪畔,建草堂以居之,過著陶淵明式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可以說這是他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寂寞使人愁,思念催人老,寂寞是無邊的,思念是無窮的。生活在悠閑之中,寂寞思人的杜甫,偶然聽到了李白病重的消息,一切的矛盾與寂寞都被他棄之不顧,隻剩下對友人的思念之情。杜甫奮筆疾書,給李白寫了一封信,向遠在安徽的李白表達關心和慰問,這就是流傳千古的《寄李白二十韻》。

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聲名從此大,汩沒一朝伸。

文彩承殊渥,流傳必絕倫。

龍舟移棹晚,獸錦奪袍新。

白日來深殿,青雲滿後塵。

乞歸優詔許,遇我宿心親。

未負幽棲誌,兼全寵辱身。

劇談憐野逸,嗜酒見天真。

醉舞梁園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無鄰。

處士禰衡俊,諸生原憲貧。

稻粱求未足,薏苡謗何頻。

五嶺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幾年遭鵩鳥,獨泣向麒麟。

蘇武先還漢,黃公豈事秦。

楚筵辭醴日,梁獄上書辰。

已用當時法,誰將此義陳。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濱。

莫怪恩波隔,乘槎與問津。

——杜甫《寄李白二十韻》

這封信是否寄出去,李白是否接到並看過這封信,不得而知,也許信還沒有送到,李白就過世了,但是杜甫一定沒有收到回信。於是他又因“近無李白消息”,而作《不見》。即使在李白死後,他還作了《昔遊》、《遣懷》緬懷李白。這是何等的深情厚誼,也許隻有像杜甫這樣和李白具有同等才情的人,才能相知如此之深,才能稱之為李白的知己,也才能寫下這樣的思念。這首《寄李白二十韻》將一位才華橫溢、**不羈的李白活靈活現地展現給了人們,幾乎可以說是李白一生的寫照。

思念友人、親人是寂寞的,“微斯人吾誰與歸”也是寂寞的。“學成文武藝,售予帝王家”是文人墨客們的夢想,“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更是讀書人的做人準則,世世代代的讀書人以此為發奮讀書的動力。“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的幸運兒在讀書人中隻是一小部分,他們“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得意之情溢於言表。但是大多數的讀書人,隻能獨善其身,落得個“才高心不展,道屈善無鄰”的鬱鬱而終的下場。

在唐朝僅以官職而論,能夠兼濟天下的唯有白居易而已,但他仕途艱辛,被貶江州時自稱“天涯淪落人”。不得誌的白居易隻能“不複愕愕直言”,“世事從今口不言”,最終“且貴身安妥”和“蓄妓、耽酒、信佛”為樂了。

李白的一生正如《贈李白二十韻》所寫的那樣悲喜交加。滿腔報國熱情無處發泄的李白是寂寞的,但他有杜甫這樣一個同病相憐的知己,他又是不寂寞的。

在到長安之前,李白在文學界也算小有名氣了。為了能夠兼濟天下,把所學“售予帝王家”,他於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西遊長安,趁玄宗狩獵時獻上《大獵賦》,希望以此博得玄宗的賞識。他的《大獵賦》希望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聖朝園池遐荒,殫窮六合”,誇耀本朝遠勝漢朝。在序言中,李白以“《羽獵》於靈台之囿,圍經百裏而開殿門。當時以為窮壯極麗,迨今觀之,何齷齪之甚也!”來鄙薄武帝之行獵,卻又以“但王者以四海為家,萬姓為子,則天下之山林禽獸,豈與眾庶異之?”來為玄宗辯護,在結尾處更是大力宣講道教的玄機,以契合玄宗當時崇尚道教的心情。

處處的迎合、奉承並沒有使李白得到他所希望的一鳴驚人,他隻能繼續在長安邊遊覽邊尋求機會。

李白蝸居於終南山腳下,常登臨終南山遠眺。當他登上終南山的北峰時,眼前呈現出繁華的長安、千裏的沃野,舉目都是泱泱大國的風貌。他深深地為自己生於這樣的盛世而感自豪和不凡。可一想到這樣一個興旺發達的帝國,自己卻不能為其所用,他的軒昂情緒又受到打擊。

李白此次的長安之行並非一無所得,在長安他遇上了他的伯樂賀知章,這對李白一生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賀知章的提攜使他名滿天下,他的“謫仙”之名也出自這次“金龜換酒”的碰麵。

從此李白名聲大噪,號為“詩仙”。

在長安時,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經常在長安市上行走。他發現國家在繁榮的景象中,正隱藏著深重的危機。這危機的來源便是最能夠接近皇帝的專橫宦官和驕縱外戚。他們如烏雲一般籠罩著長安,籠罩著大唐,給李白以強烈的壓抑感。宦官和外戚的受寵,使李白“大濟蒼生”的熱情驟然冷了下來。李白漸漸明白過來,在皇帝的眼裏自己隻是個花瓶,裝飾太平的花瓶,花瓶雖然光鮮亮麗,引人羨慕,但自己隻怕永遠也不會有機會施展自己才能,抒發報國之誌了。

朝政的腐敗,同僚的詆毀,使李白不勝感慨,他寫了《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表示有意歸山。

晨趨紫禁中,夕待金門詔。

觀書散遺帙,探古窮至妙。

片言苟會心,掩卷忽而笑。

青蠅易相點,《白雪》難同調。

本是疏散人,屢貽褊促誚。

雲天屬清朗,林壑憶遊眺。

或時清風來,閑倚欄下嘯。

嚴光桐廬溪,謝客臨海嶠。

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

——李白《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

誰料就在此時,倒被賜金放還,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這次的歸山,實在是體麵一點的放逐。

兩次的長安生活可以說是李白離夢想最近的時候。以後,雖有些機會,他也曾“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但離自己的夢是越來越遠了。為了追尋夢想,兼濟天下,他甚至參加了永王與肅宗的爭位鬥爭,隨著永王的失敗,李白被貶夜郎,失去了最後一個機會。窮困潦倒,客死當途。這正合了杜甫的:“才高心不展,道屈善無鄰……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濱。”

杜甫的境遇也不是很好,李白任過翰林,離帝國的權力中心如此之近,而杜甫一生都隻是鬥食小官。但杜甫“位卑未敢忘憂國”,即使在逃難之中,也不忘報國,盡管這隻是空想,不可能實現。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在成都悠閑生活的杜甫對諸葛亮這位蜀中名臣產生了由衷的欽佩。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助其匡扶漢室,諸葛亮為他的誠心打動,始終不渝地為匡扶漢室而奮鬥。他為劉備製定了統一天下的方針、策略,輔佐劉備振興漢室,建立了蜀漢政權,形成了與曹魏、孫吳三足鼎立的局麵。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又輔佐他的兒子劉禪,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第六次北伐時因身心交瘁,積勞成疾,最後死於軍中,實現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鏗鏘誓言。杜甫曾多次去武侯祠緬懷這位智者,恨不得自己像諸葛武侯一樣驅逐叛軍,恢複社會的安寧。

但現實的“春天萬裏客,亂定幾年歸”卻又無能為力,令杜甫苦惱不已。一日“劍外忽傳收薊北”,杜甫禁不住“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熬過了亂世還是亂世,在亂世中,杜甫鬱鬱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杜甫壯誌未酬是寂寞的,那些戍守邊關的勇士們,默默地把自己的壯誌變成現實,他們也是寂寞的。在那“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塞外,在那“胡天八月即飛雪”的天山,他們默默地為國守邊,沒有一絲怨言。他們雖然會“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也會“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他們還知道“古來征戰幾人回”,但他們“寧為百夫長”,立下了“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誓言。以自己的寂寞換來別人的安寧,這樣的寂寞是偉大的。

如果說寂寞是有味道的,思人的寂寞,寂寞的思人是甜蜜的;“微斯人吾誰與歸”的寂寞是高尚的,但又是苦澀的;為了別人不寂寞的寂寞是偉大的。

其實,你的寂寞是什麽味道,也隻有自己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