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廟裏出來的窮和尚

明代開國,與元代有很大不同,但後來由興而衰,由盛而亡,卻重蹈元朝五大覆轍。哪五大覆轍呢?第一是骨肉相殘,第二是宦官爭權,第三是奸臣橫行,第四是內戚恃寵,第五是流寇殃民。這五大弊端循環不息,足以損傷國家元氣、傾覆國家命運,再加上內有黨爭、外有強敵,整個國家愈發混亂不堪,勉強支撐了兩百多年,最終一敗塗地,把一片錦繡江山拱手讓給了滿族。

明太祖崛起的時候,正是元朝末年。當時盜賊四起,叛亂不斷,黃岩人方國珍起兵台溫,潁州人劉福通和欒城人韓山童起兵汝、潁,羅田人徐壽輝起兵蘄黃,定遠人郭子興起兵濠梁,泰州人張士誠起兵高郵,還有李二、彭大、趙均用等一幫草寇攻占了徐州。元朝官府調兵遣將,連年征戰,隻抓住了韓山童,趕跑了李二。其他的叛賊不但毫發無損,而且越來越猖獗。

那時元順帝昏庸得很,整日耽於**樂,把軍國大事都撇在腦後。賢相脫脫出征有功,反而被革職充軍,死得不明不白;佞臣哈麻兄弟和禿魯鐵木兒犯上作亂,元順帝反而言聽計從,恩寵有加。也許是冥冥中激怒了上蒼,山崩、地震、幹旱、水災接連不斷,甚至血雨、隕石、隕火等怪象也時有發生。可元順帝卻不害怕,仍然荒**昏庸。於是群雄逐鹿,人人都想當皇帝。劉福通捧出韓山童的兒子來做皇帝,國號宋;徐壽輝自稱皇帝,國號天完;張士誠也自號誠王,國號周。就在這個時候,濠州出了一位奇人,姿貌奇傑,氣度恢弘,頗有帝王氣象,此人就是後來的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字國瑞,父親叫朱世珍,從泗州遷居到濠州的鍾離縣,相傳漢鍾離就是在這裏得道成仙的。朱世珍生有四個兒子,最小的就是元璋。元璋的母親陳氏在剛懷孕的時候,夢見神仙給了她一顆藥丸,放在手心光芒四射,她按照神仙的吩咐吞入口中,甘香異常。醒來之後,嘴裏仍有餘香。到了將要分娩的時候,天上忽然紅光閃閃,鄰居們以為是著火了,都呼喊著跑去救火。到了他家門外,卻看不到什麽火光,再到遠處回望,仍舊是熊熊大火,一直不滅。大家莫名其妙,驚訝不已。後來聽說朱世珍家生了一個小孩,越發傳為奇談,都說這個嬰兒不是尋常人物,將來一定能成大器。這年是元文宗戊辰年,這嬰兒誕生的時日是九月丁醜日未時。後人推測命理,說他是辰戌醜未,四庫俱全,所以貴為天子。

朱世珍給兒子取名元璋。這孩子相貌魁梧,奇骨貫頂,很受父母寵愛。偏偏他不分白天黑夜總是哇哇大哭,聲音異常洪亮,不單讓做爹娘的日夜驚心,就連鄰居也被他吵得無法入睡。朱世珍無計可施,隻好到附近的皇覺寺向神明祈禱。說也奇怪,從此以後,小孩子便安安穩穩,不像從前那樣怪哭了。朱世珍覺得神佛有靈,很是感激,等到元璋周歲的時候,便和陳氏抱著孩子到寺裏去還願,並且給元璋取了一個禪名叫做元龍。所以俗稱明太祖為朱元龍。

光陰易過,歲月如流。朱元璋漸漸長大,身體一天比一天魁梧。朱世珍家裏人口越來越多,費用也越來越大,又碰上荒年,入不敷出,單靠朱世珍一人,哪裏養活得了呢?今天吃兩頓,明天吃一頓,全家人忍饑挨餓,勉強度日。無奈之下,朱世珍讓三個比較大的兒子出去做傭工,隻留元璋在家。元璋無所事事,經常到皇覺寺玩耍。寺內的長老喜歡他聰明伶俐,就隨意教給他一些文字,他竟然過目不忘,入耳即熟,到了十歲左右,居然將古今文字通曉了一大半。

朱世珍覺得元璋已經長大,就要他自謀生計。起初元璋不太願意,經朱世珍再三訓導,才到本村劉大秀家放牛。那些牛經過元璋的喂養,越來越肥壯,很得主人歡心。但是元璋天性好動,每與村童遊戲,一定要自己當首領,孩子裏有不服氣的,往往被他拳打腳踢,劉大秀怕他惹禍,就讓他回家了。

轉眼間已經是元順帝至正四年,濠泗地區先是大鬧饑荒,接著又發生了瘟疫。朱世珍夫婦相繼逝世,後來元璋的長兄朱鎮也得瘟疫死了,家裏一貧如洗,沒錢買棺材,隻好用草席卷著,由元璋與二哥朱鏜抬到野外安葬。剛走到半路上,突然烏雲密布,狂風大作,電光閃閃,雷聲隆隆,接著就下起了傾盆大雨,仿佛銀河倒瀉,澎湃直下。兄弟二人全身都被淋濕了,沒辦法隻好把屍體放在野地上,到村裏去避雨。沒想到雨卻下個沒完,過了好長時間才漸漸停止。雨停後,元璋和二哥急忙去察看,隻見屍體已經沒入土中,兩邊的浮土被雨水衝積成厚厚的土包。二人覺得非常奇怪,向村裏人一打聽,才知那埋屍的地方是同村劉繼祖的祖產。當下就和劉繼祖商議,劉繼祖也覺得很驚訝,心想老天爺這樣作怪,是不是有些什麽來曆?不如順天行事,做個大大的人情,於是就將這塊葬地慷慨地贈送了朱元璋兄弟。兄弟二人當然十分感謝。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不久二哥和三哥又相繼染上瘟疫一同去世,隻剩了嫂子和孩子幾個人,孤苦伶仃,終日以淚洗麵。這時朱元璋已經十七歲了,看到這種狀況很沮喪,覺得還不如到皇覺寺去當和尚,免得吃苦受累。想好以後,他就悄悄來到皇覺寺,拜長老為師,當起了和尚。不久長老去世了,寺裏的和尚瞧不起他,經常欺負他,有時飯吃完了才敲飯鍾,甚至有時夜裏不給元璋留門。可憐少年朱元璋晝不得食,夜不得眠,險些做了孤魂野鬼。

朱元璋實在熬不住,心想:“再待下去,多半得死在這裏。”便忍著氣,帶上被子和缽盂,雲遊四方,到處化緣,吃了不少苦。到了合肥地界的時候,他覺得身上忽冷忽熱,四肢疼痛,動彈不得,隻好找了一座涼亭,將就休息一下。迷糊之中,覺得有兩個紫衣人陪在他的左右照顧他,口渴時身旁有新鮮的梨,肚子餓時枕邊有蒸餅。那個時候他也沒心思去查問怎麽回事,抓起就吃,吃完就睡,迷迷糊糊地過了好幾天,病竟然好了。他抬起頭來,四處尋找紫衣人,卻連個影子也沒有。他也不再多想,站起身,收拾行李,繼續雲遊化齋。

朱元璋一路經過光、固、汝、潁各州府,雖然遇到不少施主,畢竟是靠討飯過日子,吃了上頓沒下頓。勉強熬了三年多,朱元璋仍舊是一個窮和尚。於是從小路返回皇覺寺,沒想到這裏已經麵目全非,到處都是蜘蛛網,佛殿也殘破不堪了。他找了一塊兒空地把行李放下,出門去拜訪鄰居。“這些年兵荒馬亂,民不聊生,沒有餘力供養寺廟裏的和尚,和尚們就都散了。”鄰居們說的這幾句話,讓朱元璋心裏十分感慨。後來鄰居們商議,這寺廟反正沒有人了,就留他暫時當住持。朱元璋也得過且過,又寄居了三四年。

至正十二年春,定遠人郭子興和黨羽孫德崖等人起兵濠州,元朝大將撤裏不花奉命討伐,卻不敢攻打叛軍,反而每日裏四處捉拿百姓,報功邀賞。於是人們四散逃亡,一座座村落變為廢墟。皇覺寺雖然僻靜,但也免不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朱元璋見鄰近村民多半逃亡,自己也覺得慌張,捏了一把冷汗。想要留下來,怕世道太亂,找不到吃的,即使不被殺死,也要餓死;想要離開,又無處可去,況且自己是一個和尚,更沒有棲身之所。左思右想,進退兩難,於是走進伽藍殿中,焚香卜卦。先問遠行,不吉;再問留住,又不吉。朱元璋不由得大驚道:“離開不行,留下來也不行,到底怎麽辦?”忽然想起當年在路上生病時,好像身邊有紫衣人護衛,朱元璋不免心中一動,於是又虔誠地問卦道:“去和留都不吉,莫非是讓我造反不成?”隨手卜卦,竟然得了一個大吉。當時他就跳起來:“神明已經指示我的去路,我還守這僧缽做什麽!”於是將缽盂丟到一旁,帶著一條破舊不堪的薄被,大踏步走出寺門,直奔濠州方向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