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
京城的王公大臣聽說袁世凱到京,一個個欣喜若狂,紛紛跑到車站迎接。在慶親王奕劻和內閣協理大臣徐世昌的陪同下,袁世凱乘專車抵達攝政王私邸。攝政王載灃也隻好放下之前的私仇宿怨,殷勤款待。袁世凱沒有表現出任何怨色,隻是一味地謙遜,說了許多才薄難勝的話,急得攝政王冷汗直流,幾次都想跪下求他接任。慶親王和徐世昌又在一旁說了許多好話,袁世凱這才答應就任內閣總理一職。當天,袁世凱便進謁隆裕太後,誠誠懇懇地接受了麵諭。
袁世凱正式接受內閣總理一職的當天,便動手組織內閣,分任閣員。可是,在清廷四麵楚歌的年代,誰願意擔此重任,冒險打頭陣呢?除了在京的幾個官員無法推諉外,簡直是有官無人。當時,海軍艦隊和長江水師陸續歸附革命軍,四川也宣布獨立,大河南北隻有直隸、河南兩省還算沒有變動。江蘇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湯壽潛組織革命聯軍,進攻南京。南京總督張人駿、將軍鐵良、提督張勳,仍然服從清命,孤守危城。上海都督陳其美號召兵民,一麵支援江、浙聯軍,一麵組織男女軍事團,倡義援鄂。
各地的警報不斷地送到袁總理手中,老袁心想:“這革命軍也太囂張了,如果不稍加懲治,那革命軍還瞧得起我嗎?我既然要做一番大事業,就必須北製滿人,南製革命軍,隻有雙管齊下,才能讓我大展拳腳。”袁世凱計劃好後便與慶親王商議,命他向隆裕太後索取慈禧太後遺下的私蓄,隆裕太後沒有辦法,隻好將金庫的鑰匙交出來。袁總理立即命人將銀子運往湖北,作為對馮國璋軍的獎勵,並命馮國璋力攻漢陽。
漢陽革命軍總司令黃興是湖南長沙人,向來主張革命,是一個百折不撓的人物。與清軍酣戰多日,革命軍免不了臨陣傷亡,為了補充隊伍缺額,於是招募來一批新兵。在初次交鋒中,這批新兵由於未受過軍事教育,也毫無經驗,一味亂擊,幸虧馮國璋守著老袁訓誡,沒敢妄動,所以才相持不決。袁總理一紙命令,馮國璋立即率軍猛進,圍攻龜山。黃興親自督師抵敵,連戰兩晝夜,仍未分勝負。不料,馮軍改裝夜渡漢江,架起機關大炮突攻漢陽城外革命軍,打得革命軍猝不及防,紛紛敗退。黃興接到漢陽急報,趕忙回援。但漢陽城外的戰略要地已被清軍占領,見此情形,黃興料到漢陽已難守,竟一溜煙地逃入武昌。龜山所有炮隊失去了總司令,頓時亂了陣腳。不久,馮軍奪去了漢陽。革命軍隻能眼睜睜看著城池又歸清廷。黎都督懊悔萬分,但事已至此,隻得收集漢陽潰軍,加派武昌生力軍,沿江分駐固守武昌。黃興見了黎都督後,痛哭流涕,打算隻身東行去借兵援鄂,黎都督隨口答應了他。
馮國璋告捷清廷,清廷封他為二等男,令他頗感欣慰。於是,他決定趁熱打鐵,再攻武昌,好博得一個封侯拜相的機會。當下,馮國璋便派重兵駐守龜山,架起機關大炮,轟擊武昌。武昌與漢陽隻隔一江,武昌兵民日夜嚴防,偶爾有流彈拋入也隻不過稍受損傷,無關緊要。並且沿江上下七十餘裏又有革命軍守著,馮軍不能飛渡。隻是可憐了那些漢陽渡江南奔的難民,往往船至中流,就被炮彈擊沉,斷股絕臂飄**江流;還有一幫婦女兒童披發溺水,一個一個地沉落波心,葬身魚鱉腹中。各國駐漢領事見了這樣的慘狀也頗感不平,便推薦英領事為代表,勸令雙方停戰。馮國璋怎肯輕易罷休,嘴上說必須請命清廷才能定奪,實際上仍命令士兵開炮,整整轟了三天三夜,甚至還有發兵渡江的打算。恰逢這時袁總理停戰的命令到了,馮國璋立即照會英領事,開列停戰條件:“民軍為匪黨。匪黨必須退出武昌城十五裏,還要將軍艦的炮閂一概卸下,交與介紹人英領事收存”。英領事轉達黎元洪,黎元洪讓各省代表會公決。
此時,獨立各省的代表已齊集湖北,打算組織臨時政府。開會地點本來擇地武昌,因武昌戰亂無法安居,才暫借漢口租界順昌洋行為各省代表會所。各省代表見了馮國璋的停戰條款,一個個憤懣交加,不願答複。後來,擔心英領事麵子上過不去,才想出一個用矛製盾的法子作為答複:“馮軍必須退出漢口十五裏以外,馮軍所據的火車應由介紹人英領事簽字封閉。”雙方提出的條款,根本沒有磋商一致的可能。不過,此時馮國璋也不好再戰,就暫時停止了炮轟。忽然江南急電傳來,江督張人駿、將軍鐵良以及提督張勳棄城出逃,南京已被革命軍占領,接著又接到袁總理命令停戰十五日的電報。於是,雙方都按兵不動,彼此夾江自守。
南京踞長江下遊,依山傍水,乃龍盤虎踞之地,革命軍想席卷長江就必須攻克南京。到時候漢陽為清軍所得,南京為革命軍所占,雙方勝負相同,也算資格對等,議和總算有了基礎。
袁世凱與攝政王載灃麵和心不和,為了逼載灃退歸藩邸,袁世凱把重大問題的決定權都推到載灃身上,自己不肯做主。載灃最終招架不住,情願辭職歸藩。慶親王奕劻在隆裕太後麵前,力保袁總理能當重任,並再三告誡別讓他人掣肘。隆裕太後明知袁總理不可靠,但也無可奈何,隻好把攝政王辭去,將清廷全權托付給袁總理。袁世凱立即命尚書唐紹儀[4]為議和代表,並與唐密商了一夜,才令他起程南下。各省代表聽說北代表南來,公推伍廷芳為革命軍代表,酌定在上海與北代表會商。
黃興到上海後,得知鄂軍與清軍已經停戰,便將召江、浙軍援鄂的提議暫時擱置起來。各省代表從漢口移至上海,準備選舉正副元帥,為日後正副總統做鋪墊。在公開選舉會上,黃興得票最多,當選為大元帥,黎元洪次之,當選為副元帥。誰知江、浙聯軍不服,說黃興乃漢陽敗將,怎能勝任大元帥一職?更何況黎都督是革命功首,現在反令他屈居副座,如何服人?於是,紛紛致電上海,不承認黃興為大元帥。各省代表束手無策,隻好再行酌議,準備掉換黎、黃二人的位置。黃興聽說聯軍不服,當天便離開上海,並致書各省代表,力辭大元帥一職,並推舉黎元洪為大元帥。各代表樂得順水推舟,於是黎元洪成為大元帥,黃興做了副元帥。由於黎大元帥暫駐武昌,會議決定先由副元帥代行大元帥職權,組織臨時政府。各代表派專人前往南京,歡迎副元帥到南京來任職,並與當地行政機關接洽,準備在南京設元帥府,專等黃副元帥到來。不料黃副元帥極為固辭,敦促再三仍然不願前往。有幾個革命黨人與黃興是莫逆之交,竟跑入代表會所大吵大鬧,替他鳴不平。各代表隻能忍聲吞氣,麵麵相覷。就在此時,傳來革命黨大首領孫中山從海外回國的消息,大家這才轉憂為喜,把大、副元帥的問題擱在一邊,全力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字逸仙,號中山,廣東香山縣人。在少年時期便入教會學校讀書,深受歐洲文化熏陶,目擊清政府的腐敗,首倡革命。他往返於東西洋之間,聯合中國留學生,組織同盟會,一心想要推翻清朝的統治,還曾多次組織革命,但都以失敗告終。直到這次革命軍起義,占領了中國三分之二的省份,才算償了他的宿願。可以說,中國革命全由他發起,這次功成回來,怎麽可能不受人歡迎呢?
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六日,孫中山抵達上海。十日,各省代表開會,投票選舉臨時總統,總共十七票,孫中山得十六票,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總統。會議並決定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即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為臨時總統蒞任日。
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當選為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從上海乘坐專車赴南京就職。火車上懸掛著五色旗,隨風飄揚。這五色旗象征著五族共和,是在江、浙聯軍光複南京後,由都督程德全和湖南誌士宋教仁等設計的,後來被定為國徽。當天中午前後,孫中山的專車抵達南京,政、學、軍、商各界及駐南京的各國領事都前來迎接。各炮台、各軍艦,鳴炮二十一響,各省代表和海陸軍代表歡呼“共和萬歲”,聲音響徹雲霄。孫中山下車後,改乘馬車至臨時總統府,行就職禮,發表就職演說。
宣誓完畢,各省代表將大總統印交予孫中山,中華民國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