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和女人,似乎是一對親密的陌生人
文/曾子航
攝/季葉鳴 賀層染
很多女性讀者都喜歡《飄》,喜歡根據這部小說改編的好萊塢經典影片《亂世佳人》,很多男人也喜歡斯嘉麗,那個長著一雙貓一樣的綠眼睛的女子。不過,斯嘉麗的愛情之路卻頗為坎坷,她錯過了阿希禮,也最終失去了瑞德,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男人都與她擦肩而過。
為此,小說作者米切爾給出的答案是:因為斯嘉麗不了解。
那麽,她究竟不了解什麽呢?
少女時代對愛情滿懷憧憬的她,在心中編織了一頂花冠,恰在這時,英俊的阿希禮騎著一匹馬兒出現在她麵前,於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她就把這頂花冠給他戴上了。她從來不了解他是一個什麽樣的男人,她愛的隻是自己心中的夢想——那頂花冠。因為這個幻影,她忽略了跟她一樣桀驁不馴的瑞德,忽略了好多好多年。直到失去他的時候,她才發現,原來他早已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那個人。
小說的結尾有這樣一段話:總之,她對於他們兩個始終都不曾了解,因而她把他們兩個統統失掉了。現在她才仿佛有點兒明白,假如她曾經了解阿希禮,她就始終不會愛他;假如她曾經了解瑞德,她也就始終不會失掉他。於是她不免疑惑起來,究竟自己對於世界上的男人有沒有一個是真正了解的呢?
而那少女時代的夢想,那頂花冠,已變成荊棘,刺痛她的心。
其實,不僅是斯嘉麗,這個世界上關於愛情的悲劇大都是因為不了解。愛情使一對陌生人變成了情侶,然而,在他們分開的時候,卻常常驚訝地發現,原來彼此還是陌生人,不了解身邊的另一半,甚至有時候也並不完全了解自己。
在接受各種情感谘詢的時候,我經常會聽到來自女性朋友們這樣或那樣的疑問:為什麽我總是遇不到像愛情小說中所描繪的那樣完美的愛情?為什麽我總是找不到理想中的白馬王子?為什麽我身邊的另一半總是讓我揪心、失望?為什麽他婚前和婚後變化如此之大?為什麽我們總是在很多問題上看法不一樣,步調不一致?為什麽我總是覺得不了解他,無法走進他的內心世界?
那是因為——現實生活中的男人跟愛情小說家、偶像劇編劇筆下的白馬王子其實是兩碼事,後者隻是為了催眠讀者而編出來的一個理想的光環,猶如某些高大全作品中被神化的英雄。這種王子也好,英雄也罷,讓女人在想象的愛河中迷醉,不知不覺中,就像斯嘉麗一樣編織著那頂也許注定會變成荊棘的花冠,給不合適的人戴上,最終,也刺痛自己,反倒無法看清地球上這另一半人群的真實麵目。
從小,我們每個人都接受了男女有別的概念。從搖籃一直到墳墓,人類文化對性別的強調也伴隨著人的一生。我們在出生的時候就被賦予了某個性別,產科醫生或助產士一旦看到我們的**,就會宣布我們是男還是女。稍大點,從外部形態、第二性征乃至著裝打扮、行為模式無不在強化男女有別這種觀念。然而,一旦涉及**、談婚論嫁這些問題,我們又往往強調彼此之間的共同點,而忽略了彼此的差異性。因此兩性之間的戰爭總是層出不窮,如今,婚外戀、離婚率更是居高不下,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在世界上古老民族的神話傳說中,都有創世紀的傳說。有一種說法,當初上帝造人之後,一看造出的東西是兩張臉、四個耳朵、四隻眼睛,兩個身體都往前,又弄不開。於是上帝下意識地拿起刀從中間劈下去,從此,一邊是男人,一邊是女人。很快,上帝就發現,分開之後的這對男女又好像舍不得彼此一樣,相擁相抱起來,但沒多久又互相打了起來。上帝樂了,說:“你們看,這就是人類,這就是男人和女人,他們既統一又對立,既矛盾又和諧,既有彼此融合的一麵,又有各自獨立的一麵。”
這個世界,是由男女兩種性別組成的。男人離不開女人,女人也離不開男人;男人需要保護女人、嗬護女人,女人同樣需要了解男人、理解男人。男女還會戀愛,還要結婚成為夫妻,但有時候你會發現,兩個相親相愛的人生活在一個屋簷下,同睡在一張**,大半輩子過去了,多數情況下卻是你不了解我,我不理解你,有時溝通困難,有時又誤會頻生。男人和女人之間,似乎是一對親密的陌生人。
為什麽會這樣呢?
因為“男人是野生動物,女人是築巢動物”。
把男人和女人稱之為動物,絕對沒有任何貶低或不敬的含義。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人本來就是動物。達爾文的進化論更是明確告訴我們,人類起源於動物。人類經過漫長的演變,雖然已經很先進、很文明了,但骨子裏還是屬於動物族群中的一員,隻不過是高級一點的動物而已。西方很多生物學家和生理學家都承認:人類本來就和動物無甚區別,在戀愛、擇偶、**等關鍵時刻,往往還是人的動物屬性在起作用。
把男人稱為野生動物的三大理由
首先,作為一個男人,要具備較強的野外生存本領,仿佛一隻在自然界中獨自覓食、單打獨鬥的野生動物。
從自然環境惡劣、生存條件簡陋的原始社會開始,男人就在外捕魚狩獵,獲取起碼的生存權;到了硝煙四起的戰爭年代,男人又要靠建功立業來贏得功名利祿;如今,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商品社會,男人更得在外打拚,此時,追求地位和攫取財富還是男人首要的生存法則,這跟自然界中的野生動物總要占山為王是一個道理。
其次,男人都向往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這點男人很像狼這種野生動物:既有狼子野心,又很孤高傲世;既喜歡追逐獵物,又樂於漂泊遊**。
男人在年輕時候就跟野狼一樣,不喜歡被固定拴在一個地方,喜歡不停地追求新的東西,喜歡冒險而刺激的人生。所謂“好男兒誌在四方”,除非遇到一個他心儀已久的女人,他才會走進“動物園”(就是男人眼中的家),心甘情願地被她“圈養”起來。男人骨子裏都是獨行俠,總想在被鋼筋水泥包圍的都市叢林中,一騎快馬絕塵而去。
最後,男人在性方麵極易衝動,在戀愛的初級階段習慣於主動出擊,有好奇心、征服欲,似乎不達目的絕不罷休!這也跟自然界裏的野生動物求偶時的瘋狂舉動如出一轍。
男人就是經常在“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間來回遊走,有時表現得很有責任感,有時又顯得隨心所欲不負責任,而其中關鍵在於他遇到的是一個什麽樣的女人。
女人天生具有築巢感
首先,像小鳥一樣構築一個屬於自己的巢穴,是女性的本能。
都說女人天生都有築巢感,給自己、家人搭建一個舒適的窩是絕大多數女性首要的生存法則。家,對於女人來說,是她整個世界的中心,女人尋找愛情,無非也是給自己的後半生找一個家,好比是“在世界的中心呼喚愛”;雖說男女同工同酬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幹得好的職業女性比比皆是,但在大多數女性看來,嫁得好顯然更為重要。
其次,相比男人在社會上的單打獨鬥,女人更看重彼此之間的親密關係。
從原始社會開始,“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分工漸漸形成:男人在外麵的世界打拚,養家糊口;女人則是內當家,操持家務兼生兒育女。
女人一生唯情最重,也是因為女人不僅十月懷胎,一朝分娩,還要撫育後代,投入的生理成本、心理成本乃至經濟成本都是男性無法想象的。她必須專心致誌心無旁騖,才能培養出身體最健康、心理最健全的下一代。結婚對他們意味著構築愛巢,意味著和最愛的那個男人白頭到老。相比男人,女人對家庭和親子關係更難以割舍。這也是為什麽女人在感情上總是要顯得比男人更專一、更重情的原因所在。
節選自《男人是野生動物,女人是築巢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