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能力圈:邊界、堅守和突破

任何情況都不會驅使我做出在能力圈範圍以外的投資決策。

——沃倫·巴菲特

“能力圈原則”是價值投資者堅守的重要原則之一,也就是他們會圍繞著自己最熟悉的領域來研究和投資。

為什麽行為經濟學會涉及“能力圈”呢?回顧“有限注意力”這一章節,我們知道每個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像一台機器一樣,不停地往裏麵塞東西。所以大家會把注意力放在更重要、成功率也更高的事情上。今天我們要探討的能力圈原則,可以理解為更深層次的解決方案。

一、能力圈的概念

價值投資的四大基石是,股權投資、安全邊際、“市場先生”和能力圈。其中前三者是格雷厄姆提出的,而能力圈則是他的學生巴菲特提出的。該詞多次出現在巴菲特1996年致股東的信中:投資人需要的是對你能力圈內的企業進行正確評估的能力。

關於能力圈的界定,巴菲特也給出了具體的辦法。“寫出自己真正了解的企業的名字,在它周圍畫一個圈,然後衡量這些企業的價值高低、管理優劣、出現經營困難的風險大小等方麵,再排除掉那些不合格的企業。”各位讀者也可以根據這個標準試著操作下,打開股票軟件,看看持有的股票中,多少是你真正了解的,把它的名字寫下來。並且把它們的經營狀況做個考核和排序,排除掉那些出現困難的企業。再看看這個圓圈範圍內的企業還剩下多少。我相信絕大多數人不會超過10個。如果你能把這10個最了解的股票摸透,你的投資收益也不會太難看。

所以說,投資和考試還是有本質的區別。考試需要把所有題目都答對,才能取得高分。而投資則是把你所了解的題目答對,就能有不錯的成績。你如果觸碰了自己不熟悉的領域,不但賺不到錢,甚至可能賠上其他地方賺來的錢。

二、能力圈的邊界、堅守和加固

說到這裏,我們要圍繞能力圈的三大要素來展開討論。

第一是能力圈的邊界。能力圈原則的意義,其實並不在於這個圈的大小,而是在於我們要清楚知道這個圈的邊界。

什麽是邊界?

一個人在食堂吃飯的時候,他會根據自己的食量控製飲食,保證自己不會餓也不會撐。一個跳水運動員需要依據自己的能力來決定動作的難度係數,保證自己能出色完成並贏得比賽。這些都是能力的邊界。所以,界定自己投資能力的邊界,往往是賺錢的第一步。初始階段,我建議大家從自己身處的行業或熟悉的行業入手,這樣會對整個行業的走勢更為敏感。

很多人會說,“我對投資完全不懂,就是一‘小白’”,那我必須告訴你的是,投資的基本常識需要學習。還有人會認為“我在投資方麵沒有任何優勢”,那你得從自身熟悉的領域和優勢出發,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對於巴菲特這樣的投資大師來說,他也有自己的能力圈邊界。我們來看他早期的投資標的:可口可樂、華盛頓郵報、喜詩糖果……這些標的有什麽共同特征?它們都是巴菲特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用過、吃過、喝過的事物:喝過可口可樂,吃過喜詩糖果,送過華盛頓郵報的報紙。正因為他使用過,接觸過,所以對這家公司有更全麵的了解。我希望大家在生活中也做個有心人,看看我們身邊經常用到的事物,比如某牌子的醬油、某牌子的空調,以及打開手機我們經常用的App軟件。因為某種程度上來說,廣為人知的產品,它背後的公司整體都不會太差。反過來想一下,如果是無人問津的產品,它會有好的流量或是業績收入嗎?所以第一個結論是:在能力圈範圍內做投資,就有可能超過專業的投資者。

第二是能力圈的堅守。和界定能力圈相比,我們會發現人們堅守能力圈往往更為困難。因為你需要足夠強大的毅力,來抵擋能力圈範圍之外的各種**。如果某隻股票大漲,而恰恰那隻股票並不是你熟悉的,你會如何抉擇呢?不少投資者會後悔當初沒有入手,後麵追漲又被套牢。所以我們還是要從源頭上解決這個問題,人不是每一筆錢都要賺的。在能力圈範圍內,沒賺到的那叫損失;在能力圈範圍外,隻能說那本就是不屬於你的收益。

所以,對於你能力圈以外的公司,無論別人如何看好你也要選擇置身事外。因為拿自己不具備的能力和別人的長處相比,你肯定不占優勢。想要提高成功概率,就踏踏實實地在能力圈內發揮。

這裏教大家如何更深入地了解一家公司。

從自身角度出發,把自己想象成這家公司的一把手。你會思考什麽?

我的客戶是誰?我的供應商是誰?

當我走出去麵對客戶時,我該如何介紹公司的優勢?

我的競爭對手是誰?與同行相比,我的優劣勢分別是什麽?

未來半年,我最該解決公司的哪些問題?

如果你帶著這些思考去做研究的功課,那你會比管理層更了解這家公司。

從外部渠道來看,首先肯定是多看財經新聞,訂閱多家財經媒體的推送,長年累月你肯定會有所收獲。其次,券商的研究報告其實很有價值,這是一群市場上最專業的人才對一個行業的研判,是有價值的,投資者多閱讀、多學習肯定有幫助。最後就是這家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了。固定的年報、半年報、季度財報,非固定的重大事件、戰略合作等,投資者都應當隨時關注,這些都會在資本市場有所顯現。

第三是能力圈的加固和擴大。總有人問我,能力圈是一成不變的嗎?我的回答是:當年堅持不投科技股的巴菲特,都重倉蘋果了。你說能力圈會一直不變嗎?人的投資生涯會長達數十年,數十年中中國的經濟發展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你的心智隨著年齡增長也在不斷成熟,喜歡的事物其實也在發生變化……那麽投資的標的理所應當也會改變。

能力圈不是無法改變的,而改變能力圈大小和邊界的,正是你的知識儲備。以下幾個方麵,我建議各位投資者平時多下功夫,來拓展你的能力圈:

仔細摸排在你投資組合中最熟悉的股票,並且嚐試更深入地研究它。比如研究這家公司的年報、季報等財務報表;查看券商的研報、行業分析報告,評級是看多還是看空等。記錄好每次閱讀年報的時間、觀察的角度、注意的細節以及質疑的問題等。重要的是提出你不知道答案的問題,甚至問一些你無法回答或者不知道要如何得到答案的問題。

在研究透一個標的後,尋找3~5個相同類型的股票,從橫向、縱向兩個方向進行對比分析。在同一個行業中,競爭的環境是一致的。如果第一步研究透徹了茅台,那緊接著去研究橫向的汾酒、五糧液,可能就會很好理解了。在同一個行業中,對比一些關鍵要素,如商業模式、成長展望、客戶數量、資金分配、管理階層與股票價格等。

縱向看同一個產業鏈。在汽車產業鏈中,如果我們把動力電池研究透了,就知道它的上遊是鈷鎳原材料,下遊是汽車企業。這時候思考電池股價能否上漲,汽車現在是什麽狀況,二者有沒有可能貫穿?如果我們把一個產業鏈中最核心的領域研究透了,再以此為中心,畫一個坐標軸來拓展自己能力圈,會相對簡單一點。比較後你會有更直觀的感受,哪個標的價格是被高估了?哪個標的的基本麵更優質?如果你必須買進其中一隻股票,你會怎麽選擇?

將你的一些想法和總結記錄在本子上。記錄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人們很多想法都是支離破碎的,沒有完整邏輯。習慣性的記錄有利於我們歸納總結自己的想法,對照前後看是否會有衝突,是否會有不理智、尚不成熟的想法。如果有,那麽怎樣去彌補?一直以來,記錄是一個讓我們審視自己的好方式。二是人類是很健忘的動物,時常會忘記自己失敗的行為,隻記住成功的經驗。而記錄,則是為了讓我們客觀看待自己過去的行為,去蕪存菁,才能在未來取得進步。

和誌趣相投的投資者討論交流。我一直認為,開放的心態是突破自己最好的方法。故步自封的人,永遠隻會在原地停留。和身邊的投資者多交流、多溝通,其實就是我們快速成長的學習工具。在交流過程中盡情說出自己的想法,比如你對銀行業標的侃侃而談,而其他人也可以與你分享大金融領域中的其他賽道,比如保險、券商,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或是今年政府提出了穩增長的調控策略,那是不是房地產、汽車板塊就會有所反彈?如果短期沒有,那問題出在哪裏?我們又該如何去調整投資策略呢?一旦可以保持這樣討論的熱情,你將發現許多可以追尋的線索,過去未曾發現的事物會被激發出來。你隻需保持專注、積極行動,這比隨機、漫無目的地跟隨潮流,要好上許多。

√ 小結

● 能力圈原則是以巴菲特為代表的價值投資者堅守的重要原則之一,是他們圍繞自己最熟悉的領域進行投資的一種方法。

● 不熟悉的領域別插手,專注能力圈更易成功。

● 能力圈的邊界:必須從自身熟悉或擅長的領域出發。

● 能力圈的堅守:需要足夠的毅力,抵擋能力圈範圍之外的各種**。

● 能力圈的拓展:不斷去學習突破,更深層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