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前漢的衰亡

霍光的事情,真相如此。因為漢時史料缺乏,後人遂認為他的廢立是出於公心的,把他和向來崇拜的偶像伊尹聯係在一起,稱為伊、霍,史家的易欺,真堪驚歎了。當時朝廷之上,雖有這種爭鬥,影響卻未及於民間。武帝在時,內行奢侈,外事四夷,實已民不堪命。霍光秉政,頗能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宣帝起自民間,又能留意於吏治和刑獄。所以昭、宣二帝之世,即自前八六至前四九年凡三十八年之間,政治反較武帝時為清明,其時漢朝對於西域的聲威,益形振起。前六〇年,設立西域都護,兼管南北兩道。匈奴內亂,五單於並立,後並於呼韓邪。又有一個郅支單於,把呼韓邪打敗。前五一年,呼韓邪入朝於漢。郅支因漢擁護呼韓邪,遁走西域。前四九年,宣帝崩,子元帝立。前三六年,西域副都護陳湯矯詔發諸國兵襲殺郅支。漢朝國威之盛,至此亦達於極點。然有一事,係漢朝政治敗壞的根源,其端實開自霍光秉政之時的,那便是宰相之權,移於尚書。漢朝的宰相,是頗有實權的。全國的政治,都以相府為總匯,皇帝的秘書禦史,不過是他的助手,尚書乃皇帝手下的管卷,更其說不著了。自霍光秉政,自領尚書,宰相都用年老無氣和自己的私人,政事悉由宮中而出,遂不能有正色立朝之臣。宣帝雖誅滅霍氏,於此卻未能矯正。宦者弘恭、石顯,當宣、元之世,相繼在內用事。元帝時,士大夫如蕭望之、劉向等,竭力和他們爭鬥,終不能勝。朝無重臣,遂至嬖倖得幹相位,外戚得移朝祚,西漢的滅亡,相權的喪失,實在是一個重要的原因。而且其事不但關涉漢朝,曆代的政治,實都受其影響。

元帝以前三三年死,子成帝立。成帝是個荒**無度的人,喜歡了一個歌者趙飛燕,立為皇後,又立其女弟合德為婕妤。性又優柔寡斷,事權遂入於外家王氏之手。前七年,成帝崩,哀帝立,頗想效法武、宣,振起威權。然寵愛嬖人董賢,用為宰相,朝政愈亂。此時王氏雖一時退避,然其勢力仍在。哀帝任用其外家丁氏,祖母族傅氏,其中卻並無人才,實力遠非王氏之敵。前一年,哀帝崩,無子,王莽乘機複出,迎立平帝。誅滅丁、傅、董賢,旋弑平帝而立孺子嬰。哀、平二帝皆元帝孫,孺子為宣帝曾孫。王莽從居攝改稱假皇帝,又從假皇帝變做真皇帝,改國號為新,而前漢遂亡。此事在西元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