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廷飲食:豐盛與規矩
當然,《紅樓夢》終究是小說。曆史上明清貴人生活中吃什麽,另有一套規矩。
明朝皇帝吃什麽呢?相聲裏有所謂《珍珠翡翠白玉湯》,說朱元璋山珍海味吃膩了,想念年少饑餓時吃的那碗餿豆腐菜燴飯。清代小說《儒林外史》裏,安排大畫家王冕下廚,請還沒稱帝的朱元璋吃了韭菜、烙餅,很可愛,也有一定的可能性。
朱元璋稱帝後,到底是不一樣了。身份、禮法,都要求他吃得不同。
按《南京光祿寺誌》卷二記載,洪武十七年(1384年)六月的某一天,朱元璋吃的東西如下:早飯:羊肉炒、煎爛拖齏鵝、豬肉炒黃菜、素蒿插清汁、蒸豬蹄肚、筭子麵、香米飯、豆湯、泡茶等。
午飯:胡椒醋鮮蝦、燒鵝、火賁羊頭蹄、鵝肉巴子、鹹鼓芥末羊肚盤、蒜醋白血湯、五味蒸雞、元汁羊骨頭、胡辣醋腰子、蒸鮮魚、五味蒸麵筋、羊肉水晶餃、絲鵝粉湯、三鮮湯、綠豆棋子麵、椒末羊肉、香米飯、蒜酪、豆湯、泡茶等。
花樣很多,做法很精彩,卻也不算珍奇、刁鑽,大體還是從雞鴨羊肉上麵找。大概因朱元璋出身於貧民階層,又逢開國之初,才不至於太靡費?
清代阮葵生著《茶餘客話》,說朱元璋愛吃一道“一了百當”,是豬、羊、牛肉連蝦米剁成餡,馬芹、茴香、川椒等搗成末加入,再加生薑、蔥白、臘糟、麥醬炒熟。這玩意兒有點兒像周代八珍中的搗珍,但再細想,也就是個多味肉醬,不算過分。
明朝後期的飲食,從技法到規矩,就是另一番模樣了。這方麵,劉若愚的《酌中誌》記錄得很到位。劉若愚是明後期人,一度跟從魏忠賢,在獄中為了給自己申冤寫了《酌中誌》。諒來生死之際不會造假,這份記錄應當比其他文件真實吧?按《酌中誌》記載,明廷有酒醋麵局(4),掌管宮廷食用酒、麵諸物,包括浙江等處歲供的糯米、小麥、黃豆及穀草、稻皮、白麵。當時明朝的都城在北京,浙江等地進貢的糯米、小麥等確實挺重要——得保證皇帝在北方也吃得到南方風味。
又有甜食房,經手造辦絲窩虎眼糖,以及各色糕餅、甜食。而且,其造法、器具皆由內臣自行經手,絕不令人見之。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大內秘製、宮廷秘方了,與外頭的做法拉開了差距。
這個絲窩虎眼糖大概是其形如絲的酥糖。我很懷疑它類似龍須酥。
一整年,內廷吃食都很講時令、規矩:
前一年臘月廿四日祭灶之後,宮眷內臣皆蒸點心、儲肉,預備之後十幾天吃。
年初一,飲椒柏酒,吃水點心,即“扁食”也——扁食就是餛飩。扁食餡兒裏或暗包銀錢,誰吃到就象征一年大吉。
這麵食裏包錢的規矩,後來清代也有,是在餃子裏包小元寶。據說晚清太監、妃子每年都要想法子,殫精竭慮、不露痕跡地讓慈禧吃到這個元寶,然後大家一起誇她洪福齊天——不敢奪了她的祥瑞啊。
說回明廷。明廷過年要吃果子:柿餅、荔枝、圓眼、栗子、熟棗。還要吃驢頭肉,叫作“嚼鬼”:明朝有風俗,稱驢子是鬼。大概指望吃了驢肉,就能一年不被鬼找上門了。
立春之時,大家都啃蘿卜,叫作“咬春”;互相宴請,吃春餅合菜。
元宵節,吃元宵:外裹糯米細麵,內用核桃仁、白糖為果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在明代,這種食物在北方叫元宵,江南叫湯圓。
上元時,要吃珍味:冬筍、銀魚、鴿蛋、麻辣活兔,以及塞外之黃鼠、半翅鶡雞。
塞外黃鼠有些意思。《飲膳正要》上說此物味甘,而且似乎不隻漢人愛吃,之前遼國人也很喜歡吃這個。當時叫作貔狸,用羊奶飼養大。據說遼國人燉肉時,一個鼎裏放一堆肉,再加入黃鼠肉,這樣全鼎的肉都能燉得酥爛——聽起來很神奇。
又要吃江南之密羅柑、鳳尾橘、漳州橘、橄欖、小金橘、風菱、脆藕,西山之蘋果、軟籽石榴之屬,水下活蝦之類,不可勝計。
本地菜則吃燒鵝、雞、鴨、豬肉、泠片羊尾、爆炒羊肚、豬灌腸、大小套腸、帶油腰子、羊雙腸、豬膂肉、黃顙管兒、脆團子、燒筍鵝雞、炸魚、鹵煮鵪鶉、雞醢湯、米爛湯、八寶攢湯、羊肉豬肉包、棗泥卷、糊油蒸餅、乳餅、奶皮——這些吃法,後來老北京也有。隻看所列的江南與北方吃法不同,明末南北風味已經很鮮明了。素蔬則吃滇南之雞(左土右從),五台之天花羊肚菜、雞腿銀盤等麻菇,東海之石花海白菜、龍須、海帶、鹿角、紫菜,江南蒿筍、糟筍、香蕈,遼東之鬆子,蘇北之黃花、金針,都中之土藥、土豆,南都之苔菜,武當之鷹嘴筍、黃精、黑精,北山之榛、栗、梨、棗、核桃、黃連茶、木蘭芽、蕨菜、蔓菁。
茶則喝六安鬆蘿、天池茶、紹興岕茶、徑山茶、虎丘茶。
遇到雪天,就在暖室裏賞梅,吃炙羊肉、羊肉包、渾酒、牛乳。
這裏劉若愚說,天啟皇帝喜歡吃一種水產雜燴鍋:炙蛤蜊、炒鮮蝦、田雞腿及筍雞脯,又海參、鰒魚、鯊魚筋、肥雞、豬蹄筋共燴一處——看了都覺得雖然混雜,但估計挺好吃。
二月初二,吃黍麵棗糕,油煎後食用(那就是黃米棗糕了);又有麵和稀攤為煎餅,叫作“薰蟲”。
清明前吃河豚——大概因為此時正值早春,如蘇軾所謂“正是河豚欲上時”;喝蘆芽湯,煮過夏酒,吃鮓——此時叫“桃花鮓”。
三月二十八,去東嶽廟進香,吃燒筍鵝,吃涼餅(糯米麵蒸熟加糖、碎芝麻),也就是糍粑。還要吃雄鴨腰子,據說大的鴨腰可值五六分銀子,可以補虛。後來相聲《報菜名》裏有燴鴨腰,我懷疑鴨腰流行就是從這裏開始的。
四月初八,吃“不落夾”:用葦葉方包糯米,長可三四寸,闊一寸——應該就是改良版粽子。
這個月要嚐櫻桃,算是品嚐各種新鮮水果的開始。還要吃筍雞,吃白煮豬肉,因為“冬不白煮,夏不熝”。還以各樣精肥肉和薑、蒜(銼如豆大)拌飯,以萵苣大葉裹食之,名曰“包兒飯”——其實就是菜葉包飯,這個直到清朝都很流行。此外,這個月還要造甜醬豆豉。
四月二十八,去藥王廟進香,吃白酒、冰水酪——兩者都算飲料。冰水酪當時在北京流行,是因為元朝王公多出自遊牧民族,習慣吃酪了。
還要取新麥穗煮熟,剁去芒殼,磨成細條食之,名曰“稔轉”,算是品嚐這年五穀新味的開端。這應該就是民間小吃“碾轉兒”。
五月初五午時,飲朱砂、雄黃、菖蒲酒,吃粽子——這些我們都很熟悉了,過端午的習俗嘛,明朝就很規範了。這日還要吃加蒜過水麵,這比較有趣了。過水麵就是冷淘麵,這就又讓人想到杜甫那個“槐葉冷淘”了。的確,要入夏了,天熱容易沒胃口,就蒜吃冷麵,的確挺好。
夏至伏日,要吃“長命菜”,也就是馬齒莧。
六月初六,又要吃過水麵了,還得嚼“銀苗菜”,也就是藕的新嫩秧。
初伏日要造麹(5):白麵加綠豆黃和成,擱著曬。
立秋時節,吃蓮蓬與藕。天啟皇帝愛喝鮮蓮子湯,又喜歡將鮮西瓜種微加鹽焙用之——就是西瓜子,也不知道皇帝是親自嗑瓜子,還是有人幫著剝皮,讓他吃現成的。
七月十五中元節,甜食房進了供佛的波羅蜜,大家在這個月得吃鰣魚,賞桂花。鰣魚很值得一提,但容後細說,這裏隻需注意:這時宮裏吃的該是新鮮鰣魚。
——八月初一起,開始拾掇月餅,加上西瓜與藕,互相贈送——與今時今日的情形差別不大。
八月十五中秋,家家供月餅、瓜果,等月上焚香後,眾人大吃大喝,往往通宵。月餅若還有剩的,則收納在幹燥、陰涼的地方——因為古代沒電冰箱——到那年年底,大家分著吃。這時就不叫月餅了,叫團圓餅。
從這個月起,宮中人開始釀新酒。此時蟹也肥了。宮眷、內臣吃蟹時,自然須吃活蟹,洗淨,蒸熟,眾人五六成群,坐著一起吃,嘻嘻哈哈的。揭了蟹臍蓋,挑剔出肉來,蘸醋和蒜下酒。能將蟹胸骨剔成蝴蝶狀者,大家都誇讚其手巧。吃完螃蟹,喝蘇葉湯,並用蘇葉水洗手——這跟今時今日吃蟹的情形沒什麽區別。
九月初一起,吃花糕,吃迎霜麻辣兔,飲**酒,同時開始糟製瓜、茄等——這是在預備過冬的醬菜了。
十月,開始吃羊肉、羊肚、麻辣兔等,以及上文提到的絲窩虎眼糖等各樣細糖;同時還吃牛乳、乳餅、奶皮、奶窩、酥糕、鮑螺,直至春二月方止。大概因為宮廷在北京,十月天氣已冷,是得吃羊肉和乳製品來抗冷了。
比較好笑的是,內廷許多人愛吃牛和驢的奇怪部位,比如牛鞭、驢鞭,比如羊、馬的睾丸。我很懷疑宦官們是想缺啥補啥,總希望無中生有,能了卻些自己的缺憾。
十一月,糟醃豬蹄尾、鵝脆掌,預備過冬的葷菜;吃羊肉包、扁食,預備迎接歲末。這個季節如果市麵有了冬筍,則不惜重金也要買——畢竟入冬後,鮮筍難得嘛。此外,因為天冷了,每天清晨要食辣湯、羊肚和渾酒以禦寒。我很懷疑民間早飯吃胡辣湯是這個習俗的延伸。
十二月初一起,家家買豬醃肉。這個月宮中人吃的,就是老北京的吃食了:灌腸、油渣、鹵煮豬頭、燴羊頭、爆羊肚、炸鐵腳(6)小雀加雞子、酒糟蚶、糟蟹、炸銀魚、醋溜鮮鯽魚和鯉魚。
到臘八,自然要欽賞臘八雜果、粥米,用來煮臘八粥。之前幾天就得將紅棗槌破泡湯,到初八早上,加粳米、白米、核桃仁、菱米煮粥,供於佛聖前,舉家都喝臘八粥,還要互相送。
十二月二十四祭灶,三十歲暮“守歲”。
按劉若愚說,凡煮飯之米,必須揀簸整潔,而香油、甜醬、豆豉、醬油、醋等一應雜料,都得買妥當。凡宮眷內臣所食都味道濃厚,且烹調不惜工本。宮眷很在意善於烹調的高手,各衙門內臣則喜愛手藝高的廚役。
這大致就是明末內宮一年的吃食習俗了。一路看下來,許多習俗與今時今日的接近,所以現代人來看,大概會覺得有些規矩還挺熟悉。而且,其規矩還挺嚴謹:按時令來吃,不時不食。想來許多應時當令的吃法,既是因為其合乎自然之道,也是因為當時沒有製冷手段,運輸又不夠發達。所以,糟菜醃菜、冷麵熱湯,都很湊著季節。至於入冬後見了冬筍就大喜,則還是物以稀為貴。
當然,規矩多了,也不全是好事。
一方麵,後來清朝有食家就認為明末幾任皇帝吃得無趣,過年也常吃什麽五味地黃煨豬腰來補腎,吃老山人參燉雛鴿來益虛,吃陳皮仔薑煲羊肉來補氣,還吃諸如枸杞杜仲氽鯉魚之類的。清朝食家認為,它們更像補品而非食物。
清朝大食家、江南人袁枚曾用一句話總結:“明朝宮中飲食,由療饑變成卻病,所謂有菜皆治病,無藥不成?肴。”
話雖有點兒刻薄,卻不無道理。想來宮廷貴人視健康至上,吃壞了,誰都負不起責任。拚命往健康上攛弄,就難免變成這樣子。
另一方麵,規格高了,不能輕易低下來,難免就有了瑣碎枝節。
據《明宮詞》說,崇禎皇帝與皇後每月持十齋。
按說上頭吃齋,下麵準備素菜便是。然而,禦膳房不敢怠慢,將鵝褪毛收拾幹淨,將蔬菜擱在鵝肚中,煮一沸取出,用酒洗淨,再用麻油烹煮罷來吃。本來貴人吃齋是為了不殺生,但這種吃法顯然還是得殺鵝的。這做法固然精細、巧妙,令人佩服,但也顯出宮廷菜裏透著一點兒造作:說是持齋不殺生,怎麽還如此折騰?
清朝貴胄的飲食,最有名的莫過於滿漢全席。“滿漢全席”這詞說起來威名赫赫,但按《光祿寺則例》看來,滿漢全席著重於“全”,“精”倒不一定了。
比如滿席,按傳統就是滿人的餑餑桌子,主體是各種糕點、饈餌與果品。漢席有鮑魚、海參、鹿筋之類。
唐魯孫說賽尚阿所著《雲笈七錄》裏這樣形容清朝國宴的華麗:“飾則鋪錦列繡,劍戟粲目;食則膳饈酒醴,甜醹紛投,清罄搖穹,鈞天樂奏。揚我天威,懷柔遠人。”裝飾好看,吃得熱鬧,歌舞動人,好。
擺宴席的目的是什麽呢?
答:“揚我天威,懷柔遠人。”您看,一旦沾染了這樣的目的,吃東西總覺得不是那個味道了。
《欽定大清會典則例》裏還一本正經地做了細節規定:滿席、漢席也分三六九等,而且各有用處。比如一等席用麵一百二十斤,各種菜四十七盤碗,每桌八兩,用於帝後去世後的隨筵;六等席就用麵二十斤,各種菜三十七盤碗,每席二兩二錢六分,用來招待各國貢使之類——這還有整有零的。
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次數多了,愛吃江南菜肴,也很愛吃些“燕窩紅白鴨子南鮮熱鍋”“山藥蔥椒雞羹”等,算是豐富了宮廷膳食。據說清宮所謂“蘇造肉”,也是他從江南帶回來的。乾隆自己過起年來,冷熱膳、酒茶膳、小菜、點心、湯粥、蜜餞共計一百零八品,但重點倒是拿些蜜餞蘋果、鬆仁瓤荔枝、青梅瓤海棠之類的果盤擺著,主要是好看。也許用來消夜守歲時,還能念叨幾句“盒子擺得甚好,以後某某宮也照著擺就是”。
到清末,因為規矩多,宮廷飲食在求全之餘其實趨向保守。本來就是嘛,規矩太多,東西能美味到什麽地方去呢?
比如晚清,過年這種最隆重的場合吃個晚膳,或寧壽宮,或體和殿,布三張桌子,慈禧坐中間一桌,皇帝在東桌,皇後在西桌。皇帝執壺斟酒,皇後把盞,給太後祝福,慈禧一杯酒飲三口。真吃起來,大概無非是燕窩擺的“壽比南山”“吉祥如意”。好看是好看,實際上大多屬吉祥菜,都在雞鴨身上找,比如什麽燕窩“壽”字紅白鴨絲、燕窩“年”字三鮮肥雞、燕窩“如”字八仙鴨子、燕窩“意”字什錦雞絲。
例菜則大多中規中矩,不太敢整花哨的。其中的道理,老年間的說書先生固桐晟提過,清朝禦膳房太監想得很明白:做菜給上頭吃嘛,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不敢在食材上玩花樣。比如,若有什麽珍奇時令食物,天子吃壞了身子,罪過就大了;反過來,如果哪種珍奇食材,上頭吃順了嘴,天天要,禦膳房的日子還過不過了?
當然,逢年過節也有貢品菜,比如熊掌、鹿脯、龍蝦。可惜再好吃,慣例每盤嚐三筷子就撤了,也不會天天吃。
按溥儀在自傳裏所寫,他還在宮裏時吃的大概就是口蘑肥雞、三鮮鴨子、五綹雞絲、燉肉、燉肚肺、肉片燉白菜、黃燜羊肉、羊肉燉菠菜豆腐、櫻桃肉山藥、驢肉燉白菜、羊肉片氽小蘿卜、鴨條溜海參、鴨丁溜葛仙米、燒慈姑、肉片燜玉蘭片、羊肉絲燜疙瘩絲、炸春卷、韭黃炒肉絲、熏肘花、小肚、鹵煮炸豆腐、熏幹絲、烹掐菜、花椒油炒白菜絲、五香絲、祭神肉片湯、白煮賽勒、煮白肉……
菜式多樣,整齊卻不珍奇,菜名寫得清清楚楚,不像民間傳說所言,皇帝吃的菜,名字都神乎其神、雲山霧罩。
本來嘛,皇帝吃到嘴裏的東西,自然得是清清楚楚的。禦膳房如果給皇帝出難題:“陛下,您可猜不著這是什麽。”估計腦袋也保不住吧。
清朝宮廷不太敢推陳出新,就在豬肉上下功夫。據說慈禧晚年愛吃炸響鈴,就是炸豬皮。
鋼叉挑肉在炭火上烤,烤出來酥脆又有口感,又不膩,民間、宮廷都吃。老百姓買回家,蘸醬油下酒,用大蔥爆來下飯,都很尋常。
宮廷裏的炸響鈴是烤乳豬皮,片下來,回鍋再炸一遍,炸脆了,蘸著花椒鹽吃。想著是不錯,什麽豬肉皮、蹄筋、雞腳爪、豬腳,吃的都是那點兒膠質,還給你把這點兒膠質烤好再炸過,多脆口啊。
但宮廷裏的炸響鈴比較貴。據說道光皇帝有一次想吃炸響鈴,問花費,回說要一百二十兩銀子。道光嫌貴,把這個愛好給戒了。
清朝別有一種豬肉吃法。清朝有規矩,要吃祭肉,一大塊白煮肉端上來,各人自己用小刀片薄了,白嘴吃——估計能膩死人。
據說有些臣子能得個恩賞,發點兒鹽,就著肉吃;私下裏則有人端來一遝紙,說伺候老爺們吃肉。大臣們各買了紙,用白水將紙一衝,將水盛在碗裏,用肉蘸來吃——原來那紙吃透了醬油,用水一衝,水就成了醬油湯。白肉蘸湯,就稍微能下肚了。但這規矩聽著神神道道的。
所以,民間百姓想象的宮廷美食多是珍饈美味一大堆,實則越到後來越有局限性:菜式雖多,但不敢出奇;規矩繁雜,且陳陳相因,隻求不捅婁子。
不隻是宮廷,清朝末年,有身份的人宴請客人,已有官樣文章:四幹果、四鮮果、四冷葷,是所謂的壓桌菜;然後是四炒菜、四大海(海就是海碗)、兩點心、六飯菜、兩粥菜。當然還有全豬全羊、全鱔全素等一大堆花樣。至於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主位客位、勸酒放賞之流,更是囉囉唆唆一大堆。
大概,不管多好的東西,一旦規矩瑣碎了,就容易變得形式大於內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