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突然重現

總有些少年喜歡欺負周圍比他們小的孩子,冬天搶帽子、手套,夏天拿走他們的足球,時不時還動手打他們幾下。被欺負的10歲小孩因為害怕被報複,很久都沒有把這些事情告訴父母。領頭的幾個喜歡穿皮夾克,所以有個孩子遠遠看到穿類似夾克的人就害怕。有一次,他遠遠看到一個欺負過他的人,就躲進了加油站,求已經生氣的工作人員讓他留下。他非常驚慌,什麽都做不了,隻能等到那個人離開。

幾天後,那個男孩和朋友走在路上,結果又遇到了那三個領頭的,但這次他很平靜,鎮定地說:“你們可以搶走我的書包,作業本沒了確實挺煩的,不過我可以得到一個新的書包,也還不錯。”

麵對這種麻煩的情況,為什麽人有時候會恐慌,有時候會產生創傷後應激障礙,有時候卻又什麽事都沒有?目前尚無詳細的解釋。為什麽有些人有相似的經曆,或相近的基因,卻更容易患上心理疾病?為什麽現在有些人稍微忙一點兒就受不了,不一會兒就表現出壓力過大的症狀,或動不動就恐慌發作、抑鬱發作,而另一些人就算工作繁忙,要照顧孩子,還有許多別的事情要做,也經曆了不愉快的事情,卻依然鎮定?可能隻是走運,可能是由於大腦的神經構造就不容易導致發作。環境、基因、創傷、神經的特殊,所有這些還有其他許多因素都決定了我們如何麵對壓力。

比如,一個熟練的滑雪者,小時候有一次從山上滑下來時遭遇濃霧,轉了很久才找到路,他嚇壞了,但此後也多次去滑雪,也遇到過惡劣的天氣。然而,他在三十多歲的時候,和朋友一起去瑞士恩加丁滑雪,雪道上可見度漸漸變差,他忽然不安起來,甚至到了恐慌的地步。朋友花了好一會兒才讓他平靜下來,但為什麽他會現在恐慌發作,而不是在之前的那十多次滑雪中?

心理疾病比許多人想象的更常見。三分之一以上的歐盟公民每年都有一次短暫的或持續更長時間的心理疾病發作。德累斯頓工業大學的漢斯-烏爾裏希·維特迅說:“我們可能都會在某個時刻受到影響。”確診的年輕人比老年人更多一些,病症在較低社會階層中也更常見。三分之二的心理疾病在早年就會發作。他又說:“這對青少年的發展有嚴重的影響。據統計,患心理疾病的人通常受教育程度更低,更難適應社會,也就更容易得焦慮症。”

對於個人和社會來說,心理疾病都意味著巨大的健康及金錢負擔,然而治療卻滯後到荒謬:在美國,病人平均要等9年才能得到適當的治療,在德國要等6年。在此之前,他們到處求醫,看了一家又一家,做了各種檢查,就是找不到真正的病因。就算在發達國家,人們對於心理健康問題還是不甚了了。維特迅不滿地表示:“學校裏幾乎不教相關知識。在公共領域,除了‘職業倦怠’,大家也很少談到心理疾病。就算在醫學院,心理疾病也依然是非常小眾、非常精專的領域。”

就算討論一時很熱烈,就像2009年11月足球守門員羅伯特·恩克自殺後那樣,也會很快歸於平靜,而情況發生改變的幾乎沒有。足球運動員佩爾·默特薩克在2018年春提到職業體育的心理壓力在他在役期間給他造成了多麽大的負擔,他不滿地說,足球產業金額以數十億美元計,卻至今沒有花錢花力來更好地照顧球員的心理健康。說要讓足球多點兒人性也不過是美好的話語,至於具體的行動和改善,完全沒有。

不過研究者還是找到了一些可能讓人更易患心理疾病的情況。媽媽保護過度、什麽都要控製和情感冷漠一樣可能導致孩子日後患上焦慮症或抑鬱症;抑鬱症患者的孩子也更容易患抑鬱症。但準確預言是做不到的,為什麽有的人會生病而有的人又好好的,具體原因尚不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