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情況下的攻擊行為才是“有害的”?
大聲、衝動、暴躁並不意味著某人就是壞人。一個4歲的孩子想看看捏死一隻蟲子會發生什麽,那他是個壞孩子嗎?應該不是。他的舉動當然讓人有點兒倒胃口,對動物也不友好,但也隻是出於好奇,是童心的探究。可能他也會感到很滿足,因為可以如此殘暴地對待小蟲子,讓他這個“小小人”感覺很有力量。
但如果這孩子因為自己的行為受到了懲罰呢?那他就會學到,這樣做不對,以後不要做這樣的事。他可能也會學到,要表現好一點兒,控製住自己。但他還是會有攻擊性行為。瑞士巴默爾韋特醫院的心身醫學主任喬拉姆·羅內爾說:“如果孩子不能通過遊戲來處理彼此之間的攻擊,他們以後也無法處理好攻擊性行為。所以我更建議培養在愉快的氛圍中解決各方衝突的能力,而不是生硬地規定這個不準做那個不準做。”
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這一呼籲:越早學會合理控製自己的攻擊性行為,日後越不容易傷害到他人。羅內爾還說:“‘隻是’冷嘲熱諷、言語相譏卻不正麵攻擊的人,往往才是讓別人過得特別糟心的人,畢竟大部分人都不太會應對這種‘被動式’攻擊。”所以,友好和尊重當然需要,但如果發生正麵口角,那也不是世界末日。
在生命的發展中,人很早就會受到傷害。胎兒還在媽媽肚子裏時就能“切身”感受到母親的壓力和心理負擔。在生命的第一年,童年早期關係建立並穩定下來的時候,孩子對親密感缺失、關係紊亂尤其敏感。他們就算還不會講話,也能靈敏地感覺到周圍環境中的情緒。
青春期也有不少很棘手的時刻。心理學家裏夫說:“大家都見過:寫錯一個字,被老師訓了幾句,孩子就非常受不了,因為人在那個階段還沒有發展好,依然很敏感,所以也很脆弱。”慕尼黑工業大學附屬醫院心身科主任馬丁·紮克說:“人越年輕越容易受到心理傷害。”童年和青春期的飛躍式發展階段帶著懷疑和不安,正是在這時,貶低可留下長久的印記。“上了歲數以後同樣更容易受傷害。老人通常不再有那麽多可用來抵禦不愉快體驗的正麵經曆,所以負麵經曆會對他們有更大的力量。”
然而,漢堡大學附屬埃彭多夫醫院的心理醫生伊馮娜·內斯托裏烏克這樣說:“人會覆蓋不好的經曆,讓它們變得不完整,或永遠被抹除,被許多好的經曆替代。”對於輕微的惡行和嚴重的虐待都是如此。這種機製是人類大腦處理事情的策略。心靈懂得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自己,隻要沒有遭受太嚴重的虐待。
這位心理醫生微笑著回憶道:“玩躲避球的時候,我總是最後被選的人之一,但後來我就不在乎了。我在其他活動中找到了樂趣,比如田徑和舞蹈,我告訴自己,球類運動不一定適合我。”
其他研究者在與病人進行許多對話後也表示,如果多次的成功經曆能跟上,將負麵經曆覆蓋,就算是很嚴重的虐待,也會退居幕後。這不是要將曾經曆壞事之人的痛苦弱化或相對化,畢竟他們確實一再被其折磨,這隻是指出人可以有哪些資源,心靈可以有多強大、多堅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