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容易受傷的階段

馬爾堡大學的心理學家溫弗裏德·裏夫說:“我們都會在某個時刻經曆惡意事件,但它們很少被量化分級。傷害是否嚴重到構成情感暴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多少和時間點。”創傷的時間點和持續時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比如,在羅馬尼亞(1),如果孤兒被忽視的時間少於6個月就很快進入悉心照料他們的家庭,忽視隻會稍微影響大腦發育;但如果超過6個月,就會出現明顯的大腦發育遲緩現象。

總體而言,情感上的排斥發生得越早,越可能造成傷害;短暫創傷造成長期傷害的風險要比心靈經受長期暴力的小。所以,情感暴力是否會讓人生病,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是一次性的還是長期發生的。

是誰施加了傷害也很關鍵,如果是重要的依附人物,比如父母、伴侶或其他親近的人,那後果通常比一般認識的人嚴重得多。同樣的惡語,如果從所愛之人口中說出,那真的可以讓人深受打擊;如果是關係普通的人說的,那就可以當耳旁風,沒什麽影響。

傷害背後的動機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圖賓根大學附屬醫院心身科主任斯特凡·齊普費爾說:“永遠要弄清楚,惡語傷人是不是故意的、有針對性的。”氣頭上說的話、盛怒之下的攻擊可以很嚇人,就好像突然的電閃雷鳴一樣,但這樣的爆發也會很快過去,且它們通常不是故意的傷害,也就會很快被忘記,不會有什麽毀滅性的力量,過去就過去了。

但如果加害者刻意侮辱對方、打擊對方、貶低對方,那情況就不一樣了。這時,對受害者來說,不管加害者是要展示力量,表現自己不依賴對方還是有什麽別的目的要利用對方,其影響都是一樣的。虐待癖、心理投射、想讓人服從都可能是情感暴力的原因。

因此,如果因某句難聽的話感到受傷,想想這話到底是一時的氣話還是真的有惡意可能會有幫助。俗話說的“刀子嘴豆腐心”不是沒有道理,至少讓人明白,家庭、伴侶等關係中一時衝動說出的話有時不用太當真。一方在平心靜氣以後誠懇道歉,另一方也不要記仇,學會忘記對方的無心快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