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煤氣燈開始閃爍時

“煤氣燈操縱”出自1944年的美國電影《煤氣燈下》。一對夫妻在生活中總遇到怪事:寶拉(英格麗·褒曼飾,她還因為該片拿到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找不到丈夫格裏高利(查爾斯·博耶飾)之前送她的一枚胸針;牆上的畫不見了,丈夫說是寶拉拿走了,但寶拉不記得了;她聽到閣樓裏傳來腳步聲,但閣樓是鎖著的;吃飯時煤氣燈總是閃爍,丈夫卻說沒看見;貴重物品消失,東西移位;兩人對對話內容記得完全不一樣。

丈夫完全不理解寶拉的不安,說怪事都是她想象出來的。他越來越將寶拉與外界隔離開來,想讓她相信自己會慢慢發瘋,說她那因為難產而去世的母親也有精神病。終於有一天寶拉都信了,結果真相是格裏高利一直在欺騙她,想讓她精神失常,以便在屋子裏尋找寶拉被謀殺(其實就是被他殺害)的姨媽留下的珠寶。他把東西藏起來,挪動家具,還操控閣樓裏的煤氣,所以燈才會閃,閣樓裏才會傳來腳步聲。

“煤氣燈操縱”是惡劣的、極致的心理操縱,欺騙、動搖人心是其常見的手法。但像電影中那樣在此類特別卑鄙的情感暴力之下隱藏著真正犯罪的情況很少見。總之,它是威權和脅迫。注意到對方有多容易動搖,直到最終完全不相信他自己的感知,可增加操縱方的力量。如果受害者屈服,承認是自己錯了,那離操縱成功也就不遠了。

美國心理學家羅賓·斯特恩描述了許多“煤氣燈操縱”的例子,以及各種利用這種操縱手法的人——從充滿魅力的人物到無恥的騙子都有。5美國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似乎就是喜歡運用“煤氣燈操縱”的人之一,斯特恩在其書中講過。特朗普在推特上表示,左翼自由派喜劇人、特朗普反對者約翰·奧利佛邀請他參加其脫口秀:“約翰·奧利佛讓他的人給我打電話,讓我去參加他那無聊的、沒人看的脫口秀。我說,不了,謝謝。那完全是浪費時間和精力!”

但事情不是這樣的,奧利佛沒有邀請特朗普,他完全不想讓特朗普上他的脫口秀,但特朗普還是顛倒黑白,在廣播節目中說奧利佛邀請了他四五次。這種明目張膽的胡說八道對奧利佛產生了很大的刺激,以至他都開始懷疑自己的感覺,問自己是不是真的邀請過總統。奧利佛後來在一次脫口秀中說:“他那樣大言不慚,我都不確定了。我甚至認真檢查,確保沒有人不小心邀請了他,當然的確沒人請過他。”

這件事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奧利佛與特朗普沒有任何關聯,不管是在個人還是家庭方麵,職業上還是金錢上,他也不是容易被騙、被嚇到的人,但就算如此,像他這樣很自信的電視名人也會一時被明顯的胡說八道蒙蔽,開始懷疑自己的感覺。這絕不代表奧利佛容易動搖,而是說明情感操縱的力量強大到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