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怎樣的媽媽 我的心裏“住”著三個人

現在,可以開始學習弗洛伊德更深層次的理論。弗洛伊德將人類的心理劃分為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三個部分。但在治療患者的過程中,出現了不能僅憑這個理論進行解釋的現象。弗洛伊德經過進一步研究,提出了新的“人格結構理論”。這是理解人類心理的核心理論。可以說,不了解人格結構理論的人對心理學一竅不通。

根據人格結構理論,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由三個部分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這三個部分在人的心中動態地相互作用,任何一方過強或過弱都可能會引發心理問題。

以我本人為例,根據弗洛伊德的主張,尹宇相不是一個“人”,而是三個“人”,也就是說,在尹宇相的精神世界裏,住著超我尹宇相、自我尹宇相和本我尹宇相。

超我是一種追求善良與正確的精神技能。“控製你的欲望!”“不要給鄰居添麻煩!”“要做個好人!”……這些都是超我的常見口號。超我要求抑製本能與欲望,追求善良,可謂“心中的警察”。正如沒有警察,世界就會變得混亂無序一樣,如果沒有超我,人類內心的動物本能將肆意妄為。超我是成熟的社會意識的基礎,也是促進文明發展、維持社會穩定的必要精神技能。

超我有兩種屬性,一是道德和倫理,二是自我理想。這裏所說的道德和倫理指的是腦海裏有關道德和倫理的概念,是一種遠離惡、追求善的技能。自我理想則是督促自己追求理想化自我的技能。超我還負責實施懲罰。如果自身違背了道德和倫理,或者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狀態,超我就會懲罰自我。

本我指人類的動物本能和吃飯、睡覺、喝水、性等原始欲望。人類心中都潛藏著動物性欲望,以及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

將“自我”當成“我”來理解即可。現在正在看這本書的“我”就是自我,可以當作“有意識的我”。自我就是那個決定做什麽或不做什麽的決策者及執行者。但決策者可不怎麽好當,因為做決定本身就是一件很難的事。

自我常常因靠向本我還是超我的抉擇,陷入精神衝突。所謂的精神衝突,大多是夾在本我與超我間不知所措的自我衝突。總的來說,“我”不是單純的我,而是超我、自我和本我三者不斷爭辯、不斷妥協的複合狀態。健康的自我能夠施展優秀的交際手段,恰到好處地控製本我與超我。

三個“我”之間的衝突,令媽媽痛苦不堪

“最近吃吃睡睡又沒怎麽運動,肚子上長肉了。這可不是鬧著玩的,馬上開始減肥!”於是你將明星的腹肌照貼在鏡子旁,用來督促自己。這就是超我的屬性之一——自我理想。超我塑造出一個理想中的自我形象後,就會下定決心,叮囑自己一定要成為那樣,如晚飯後絕不吃東西等。

堅持三天後,到了第四天,電視上的美食節目正在探訪一家蛋糕店,屏幕中的蛋糕仿佛正在你的嘴裏溶化。看完節目後,你剛好在冰箱裏發現一塊吃剩的蛋糕。本我誘騙著說:“吃吧!吃吧!”剛要送入口中,超我突然出現:“不行!不能吃!”自我夾在中間左右為難,不知到底吃不吃。雖然自我是決策者,但總是毫無主見。在本我和超我的拉扯中,自我最終選擇了本我,你吃下了蛋糕。在吃蛋糕的瞬間,本我的欲望得到了滿足。得到滿足的本我立即煙消雲散,隨之出現的是放大了數倍的超我:“真不像話,連這樣的約定都無法遵守,你就繼續胖著吧!”接著便進行懲罰:你將冰箱裏剩下的麵包拿出來吃掉,又吃了拉麵,還加了飯一起吃。你並不是因為好吃才會吃,而是抱著“算了,隨便吃吧,就讓我胖著吧”的心態吃下的。超我給予自我胡吃海塞的懲罰,是一種自虐的表現。自責和自虐都是超我懲罰自我的方式。

我們生活在超我、自我、本我的矛盾衝突中。在這種矛盾中反複遭殃的就是自我。

在媽媽的人生中,也有超我和本我之間的爭鬥。雖然下定決心不對孩子動手,但隻要孩子不聽話,本我媽媽就會出現,生氣地打向孩子的後背:“為什麽不聽媽媽的話?!”冷靜下來後,超我媽媽便會出來責備自己:“你是不是瘋了?你有資格當媽媽嗎?”隨後便陷入無盡的自責。

自責,顧名思義就是自己責怪自己,但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其實是超我在責怪自我。明明超我的目標是成為一個慈愛、高尚的理想中的媽媽,現實中卻是一個總是大喊大叫、愛動手的本我媽媽。超我媽媽可看不慣這一切,通過“你有資格當媽媽嗎?”“孩子會被你毀掉!”等話語來製造焦慮與自責,懲罰自我。媽媽在超我、本我和自我的三角關係中,痛苦不堪。

超我媽媽的特征

簡單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後,接著介紹一下這個理論與教養孩子有什麽關係以及媽媽的超我、本我如何影響孩子。

一方麵,超我可以看作一個善良的人,懂得克製欲望,遵守法律和倫理,努力成為更好的人。相反,本我是自私、欲望的化身。乍一看,會認為超我是好的,本我是壞的,但這兩個概念不該被這麽簡單地劃分。本我並非惡,而是求生的原始力量,也是活得開心的動力。擁有這股力量,才能在欲望、享受和爭鬥中生存。隻有無法掌控這股力量,讓自身陷入危險中或傷害他人時,才會出現問題。另一方麵,也不能單純地將超我看作善。健康的超我可以克製欲望、讓自己成長、與別人和諧共處。但如果超我過於強大,也會成為一些問題的導火索。例如,媽媽的超我過於強大,孩子就會活得很累。

為了方便閱讀,下麵將超我比較強勢的媽媽稱為“超我媽媽”。這類媽媽的特征大致是這樣——有道德感;小心翼翼,怕被人討厭;追求完美,重視原則和規則;價值標準高,重視發展和成長;比起趣味更注重意義,克製欲望,快樂時反而不自在;經常自我反省。超我媽媽的這些傾向,看似都是很好的品性,但並不是隻有好的方麵。

如果超我過於強勢,人生就會變得很沉重。一直壓抑著內心的欲望,會讓人莫名緊張、沉悶。快樂時不自在,就不懂得享受樂趣。追求完美,因此無法容忍失誤,也會時常感到自卑。經常自我貶低,也很在意他人的眼光,容易自責。超我太過強勢的媽媽總是在潛意識裏監視自己做得好不好。

這樣的媽媽對孩子的要求同樣十分嚴格。在她們眼裏,隻有明確的對與錯,她們是隨時都想教導孩子的正解型媽媽、矯正型媽媽。即使讓孩子看漫畫書,也會選曆史漫畫書這類書。每當看到孩子無所事事、得過且過的樣子,都會覺得不像話。不能容忍孩子做事馬虎、粗心大意。

一般情況下,超我媽媽會以什麽模樣出現呢?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追求完美的媽媽:“你為什麽會是這個樣子?”

在擁有強勢超我的媽媽中有一種追求完美的媽媽。這類媽媽的標準很高,注重原則與規則,無法容忍過錯。她們事事盯緊孩子,視線緊跟著孩子不放,用“做沒做”“做得好不好”來評價孩子。

追求完美的媽媽會跟孩子強調該做的和不該做的,將孩子的絕大部分生活劃分到這兩個範圍內。媽媽也會以此為標準來評判孩子,該做的事沒做好就是“沒出息的孩子”,做了不該做的事就是“壞孩子”。在這樣的高標準下,媽媽總是用審視的眼光打量孩子,也總是對自己的孩子不滿意。媽媽這樣對待孩子,很容易讓孩子有“我做錯了什麽嗎?”或是“我應該做得更好”的想法,過度自省導致嚴格的超我形成。達不到媽媽的標準,會責備自己“沒能力”,陷入“我很差勁”的自卑感之中。孩子會將訓斥自己的媽媽形象刻在腦海中,就像在現實生活中被媽媽責備一樣,自我會在腦海中被超我批評。就這樣,“媽媽的超我”變成了“孩子的超我”。

追求完美的媽媽並不溫暖。即使她們內心有溫度,孩子也體會不到,短暫感受到一些溫暖後,又會瞬間被“你為什麽會是這個樣子”之類的話語潑一身冷水。這是一種不知何時就會突然冷卻的溫暖,令孩子充滿不安。

嚴厲的媽媽:“做錯事就要被懲罰。”

追求完美的媽媽“升級”後,會變成嚴厲的媽媽。病態的超我媽媽會以嚴厲的形象出現,特點是無法容忍任何錯誤、標準極高。

嚴厲的媽媽和一般媽媽不太一樣,看上去端莊、有教養,內心卻冷酷無情。她們不斷控製孩子、壓迫孩子,教訓孩子也從不心軟。有時,為了糾正孩子的錯誤,她們甚至會使用暴力。這一切,都會讓恐懼的種子在孩子的心中生根發芽。

雖然一些嚴厲的媽媽主張“絕不使用暴力”,然而語言暴力和眼神暴力遠比肢體暴力可怕。那種表達“你算什麽東西”的語氣和眼神讓人不寒而栗,雖然沒有真的動手打孩子,卻用殘忍的話語和冷漠的眼神讓孩子“遍體鱗傷”。嚴厲的媽媽認為自己是追求正義的人,深信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往往不知道自己有問題。

當然,現實生活中嚴厲的爸爸更多。在這裏簡單聊一下有關爸爸的事。男人通常將力量視為最高價值,他們重視根據力量排位的等級秩序,強調命令與規則。因此,爸爸對孩子,尤其是兒子的最重要的評判標準就是能力。超我較強勢的爸爸多半戴著“能力”和“規則”的有色眼鏡。每當孩子看起來能力不足或不聽話時,爸爸就會變得冷酷無情。

有一次,一位大學生前來向我谘詢。他就讀於一所名牌大學修經營學專業,正在準備會計師考試,因出現了嚴重的焦慮和抑鬱症狀而前來谘詢。他非常聰明,似乎早就分析過自己的心理問題,認為自己的心理問題緣於父親。或許是對父親心懷憤恨,整個谘詢過程中,他都將自己的父親稱為“那個人”。

“我覺得那個人是萬惡之源。我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有一次拿買練習本的錢去買餅幹吃,謊稱弄丟了錢,結果被他識破了。他罵我是渾蛋,為了讓我不再犯錯,毒打了我一頓,對我的祈求置之不理……當時我覺得那個人根本不是我的父親。他還會將我綁在椅子上,逼我學習,經常說我沒出息。他不僅針對我,還經常辱罵我母親懶惰。但是,在外人眼裏,他經常去教會,大家都覺得他是一個好人,簡直就是有雙重人格。我甚至想過總有一天要報複他。”

這位父親就屬於嚴厲的超我爸爸。無情地打罵說謊的孩子,將孩子綁在椅子上逼迫學習,指責妻子懶惰……隻要觸犯了他心中正直、誠實的原則,他必定嚴懲不貸。

病態超我的一個特性是對極小的錯誤也會施以嚴厲的懲罰。有一位爸爸因為五歲的孩子說謊,就扒光孩子的衣服進行毆打。這根本不是教訓,而是暴力。

病態超我還具有雙麵性,雖然精神上追求正確、正義,行為卻很無情,在教會裏戴著一副慈悲的“麵具”,在家裏卻是“暴君”,雖然主張追求善良與正義,行為卻充斥著暴力與專斷。上述事例中的爸爸對孩子使用暴力,算是嚴重的病態型超我父親。但他本人可能對此毫不知情,反而認為自己是正義的人。

這類父母並不少見,不過在程度上有所區別。即使不使用暴力,他們也通常用自己的高標準苛待孩子,完全感知不到自己有多冷酷無情。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一般都沒什麽朝氣,愛看別人的臉色,做事畏首畏尾,即使表麵上沒有顯露出來,內心也滿是恐懼與不安。

如果媽媽以做沒做、做得好不好為標準來評估孩子,孩子會變得很敏感,經常看媽媽的臉色,容易自責。雖然想成為好孩子,卻無能為力,潛意識中暗藏著怕被媽媽拋棄的恐懼心理。這些媽媽往往不知道孩子有多希望能得到她們的肯定,也不知道被媽媽否定的孩子內心有多悲涼。

每次被問起是否愛自己的孩子,這些媽媽都會給出肯定的回答。既然愛孩子,為什麽要用輕蔑的眼神和刻薄的語言傷害孩子?又為什麽輕視孩子、嘲諷孩子?嘴上說愛孩子,實際上卻不斷地打擊、輕視、責罵孩子。

媽媽的蔑視會摧毀孩子的靈魂

嚴厲的媽媽往往會蔑視孩子。偶爾覺得孩子很煩或對孩子發脾氣其實很正常,但嚴厲的媽媽蔑視的程度完全不同,是沒拿孩子當人看,否定孩子的存在。蔑視是人際關係中最惡劣的行為,更何況是蔑視自己的家人。被最親近的家人蔑視,會讓孩子如同身在煉獄般痛苦。

蔑視孩子的媽媽,往往不知從何時開始,莫名看孩子不順眼:起初隻是疑惑“孩子怎麽會這樣”;戴上“不滿意”的有色眼鏡後,會認為孩子“真是太不像話”;如果嚐試糾正孩子的行為卻毫無成效,就會死心,認為孩子“不可救藥”;再發展下去就會出現“不拿孩子當人”的蔑視。處於死心階段的媽媽都還可以接受,因為即使媽媽死了心,孩子也能靠自己生存下去。但蔑視會踐踏孩子獨立生存的能力,摧毀孩子的靈魂。

為什麽媽媽會蔑視心愛的孩子?孩子究竟做錯了什麽,竟然連存在都要被否定?孩子的錯誤嚴重到不配被當作人看待嗎?充其量隻是成績不好、不聽話、該做的事沒做好。

世界上沒有一個孩子應該被蔑視。蔑視完全是一種投射行為。這是因為媽媽用高標準要求孩子,問題不在於孩子,而在於媽媽。媽媽越蔑視孩子,孩子就越想畏縮或反抗,這種讓媽媽看不順眼的形象越會激起媽媽的蔑視,形成惡性循環。媽媽堅信,隻要孩子改變了,就不再有蔑視的理由。然而,媽媽的有色眼鏡一天不摘,孩子的任何努力都是白費力氣。

追求完美的媽媽、嚴厲的媽媽不知道自己是怎樣的媽媽,也不知道自己哪裏有問題。她們不清楚自己的標準、價值觀、信念會以多麽殘酷的超我模樣展現在孩子麵前,許多人甚至認為自己是好媽媽。超我媽媽想培養出優秀的孩子,最後卻讓孩子“生病”了,還會疑惑明明給孩子灌輸了好的想法、積極的觀念,教給了孩子正確的行為,為什麽孩子卻“病”了。這種媽媽太“危險”了。

超我又被分為進攻型和被動型,追求完美的媽媽和嚴厲的媽媽就屬於進攻型。那麽被動的超我媽媽又是什麽樣的?那就是愛麵子的媽媽。

愛麵子的媽媽:“別人會怎麽看?”

愛麵子的媽媽一般都是焦慮型的超我媽媽,十分在意他人的眼光。她們覺得孩子也是媽媽的麵子之一,孩子有問題代表媽媽也有問題,因此對教育問題十分重視,生怕別人認為自己沒教好孩子。

有一次,我在咖啡廳裏和一位媽媽聊天。她讓孩子向我問好,孩子卻躲在媽媽身後默不作聲。媽媽將孩子推到我麵前,說:“要向老師問好。媽媽說過,就算是初次見麵,也要有禮貌。”孩子依舊撇著嘴不吭聲。這位媽媽居然輕輕按著孩子的頭,讓他向我鞠躬。孩子因為我而受到責備,讓我有些不知所措。

有些媽媽對孩子向人問好這件事非常在意:出門前不忘囑咐“一定要好好跟人打招呼”,回家後也要問“有沒有打招呼”,帶孩子去參加聚會,會問孩子:“你怎麽不跟別人打招呼?”雖然禮節教育很重要,但這種程度的教育已經超越了單純的禮節教育。其中隱藏著媽媽的焦慮——擔心被人指責“孩子沒禮貌,媽媽沒教好”。

很多人將問好視為家庭教育的內容。在一些媽媽論壇中,經常能看到有關教育不愛問好的孩子的建議,例如,媽媽自己要先大聲地問好,孩子才會跟著問好。還有人建議可以輕按孩子的頭,讓孩子養成問好的習慣。真的有必要強按著孩子的頭讓他們問好嗎?

言歸正傳,想想為什麽要向人問好。因為開心?因為不打招呼會被指責?還是因為這是社會習俗?孩子還不懂什麽是社會習俗,也不知道不這麽做會被指責,隻是單純地因為見到陌生人、心情不好或者比較害羞而不想問好。有些孩子會落落大方地向初次見麵的人問好,有些孩子會恭敬地鞠躬,也有些孩子因為害羞而扭扭捏捏的,或者躲在媽媽背後不敢出來。這些都是孩子的自發性行為。

有愛打招呼的孩子,也有不愛打招呼的孩子。孩子們有自己的“標準答案”。有些媽媽擔心3歲的習慣會持續到80歲,但是,問好並不是一種習慣。小時候,問好是自發性行為,長大後則是一種社交技能。問好這種行為是人長大後不想做也要做的事,可不可以讓孩子在小時候隨心所欲呢?

孩子不愛問好該怎麽辦?如果孩子聽到“快向媽媽的朋友問好”後還是沒反應,說一句“那下次再問好吧”即可,不要再說孩子很害羞或者很膽小之類的話。為什麽要對孩子不想問好的行為進行辯解,而且是用貶低的方式?是想辯解這不是媽媽的問題,而是孩子自己的問題嗎?隻是因為孩子沒有問好,就成了媽媽口中害羞、不大方、怕生的孩子嗎?在那種情況下,媽媽即使心裏有些不舒服,也要忍住不說,將不安留給自己,別留給孩子。

媽媽不可能沒教過孩子問好,更不可能教孩子絕對不要問好,肯定會告訴孩子見到人要問好,媽媽將該做的事都做了,有關這方麵的家庭教育就完成了。因為孩子不願問好就訓斥、懲罰、恐嚇孩子,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孩子不願意低頭問好,媽媽就該按下他的頭嗎?這樣其實會扼殺孩子的自發性。孩子就是單純地不想低頭問好,媽媽隻要接受這個事實即可。可以這麽想:雖然不知道孩子為什麽現在不願意問好,但是長大後再不濟也能達到我現在這樣的禮貌程度。隻要這樣想就好。

不同情況下問好的原因各不相同,結果也不一樣。幸福的超我見到對方感覺快樂,也很享受問好這件事,是因為開心而問好;恐慌的超我害怕不打招呼會被人說沒禮貌,是因為不安而問好。同樣都是問好,前者會成為落落大方的孩子,後者則會成為焦慮不安的孩子。

過於注重麵子的人,往往都是愛看別人臉色的人。愛麵子的媽媽總是教育孩子見人要問好、說話要小心、要有禮貌、在長輩麵前要坐得端正。媽媽教育孩子有禮貌是理所當然的好事,但應該從潛意識的角度來分析,進行這種教育是為了教出能和他人和睦相處的孩子,還是單純地為了維護自己不想被別人指責家庭教育有問題的麵子?

同樣的教育內容也會因方式不同,導致結果出現很大的差異。是肯定的教育還是否定的教育?是促進成長的教育還是強化焦慮的教育?後者會讓孩子變得緊張、畏縮,因為過度在意他人的看法而無法與他人輕鬆地相處。孩子會不停地想著別人會怎麽看他、會不會失誤等,這種看別人臉色行事的想法會在內心根深蒂固。這樣的孩子雖然看起來彬彬有禮,但內心永遠處於緊張的狀態。正是媽媽焦慮的超我將這種焦慮的姿態傳遞給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