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自我理想”對孩子的影響 我的孩子不見了!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理想化的自己,“自我理想”是超我的特性之一。盡管現實裏的自己其貌不揚,超我中的自己卻是一個出色的人。
自我理想是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是驅使自己成為理想形象的動力。但是,如果自我理想過高,超我就會蔑視、折磨現實中的自我。超我媽媽不僅壓迫自己,還會將自我理想投射到孩子身上,責罵孩子沒出息。
“希望他既能考100分,也能當班長。畢竟他是我的兒子。”一位中學生的媽媽向我谘詢時曾這麽說過。所有媽媽都有這樣的想法,因為在媽媽的潛意識裏,住著一個理想中的孩子(實際上就是“完美的孩子”),認為“我的孩子應該達到這種程度”。但是,孩子一天天長大,距離理想中的孩子卻越來越遠,於是媽媽越來越失望。
在媽媽的潛意識中,那個理想的孩子仍舊存在,現實中的孩子似乎在逐漸發生變化。媽媽看著現實中的孩子,會產生“我的孩子怎麽會這樣”“孩子很奇怪”的想法。這正是因為現實裏的孩子與媽媽潛意識裏的理想孩子形象不符。
媽媽的自我理想還會以所謂“期待值”的名字出現。如果孩子達不到期待值,媽媽就會很失望:“孩子怎麽和我想的不太一樣?”這時應該盡快清醒過來,告別理想中的孩子,客觀地看待現實裏的孩子。媽媽卻做不到。在媽媽的潛意識中,理想中的孩子才是自己的孩子,現實裏的孩子被當成奇怪的孩子。媽媽的潛意識會暗示自己:“我的孩子不見了!”
媽媽的潛意識認為,理想中的孩子不見了,隻剩下奇怪的孩子,必須讓眼前沒出息的孩子變回原本的理想模樣。於是,媽媽變得十分嚴苛,甚至到了讓旁人訝異的地步。但是,在媽媽的潛意識中,眼前的孩子並不是自己的孩子,如何嚴苛地對待都不會覺得心疼。
超我也會遺傳
據報道,一名高二的男孩因為成績退步,做出了極端選擇。原本他是年級前十,但上了高二之後,成績降到了全校50多名。他無法承受這樣的落差,最終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聽到這個消息,倒數第一的學生大概會這樣想:“要是我考了全校第五十名,我媽媽可能會嚇暈……”
對於那個輕生的學生來說,理想中的自我是一個每次都能考全校前幾名的尖子生,全校50多名的那個人並不是他自己。正因為不是他自己,放棄生命也沒關係。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是理想中的超我放棄了“差勁”的自我。一名高二學生的超我究竟有多嚴苛,才會讓自己走上輕生的道路?
父母的超我會進入孩子的大腦。父母嚴格的超我會從心理上遺傳給孩子,讓孩子也擁有嚴格的超我。這種遺傳的機製是:父母將自己的高標準理想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為了達到標準而苦苦掙紮;如果孩子達不到父母的期望,父母就會責怪孩子;這種模式反複出現,父母的超我就會內化到孩子的大腦中,父母口中的苛責會留在孩子的心底;孩子將父母嚴苛的形象供奉在自己的腦海中,不斷用父母的苛責折磨自己。
過度的理想自我會因為難以達到而讓人陷入自卑的情緒,最終“殺”掉自己。
聽到“我放棄你了”,孩子會怎麽想?
不認同孩子是媽媽得的最可怕的一種“病”。有些媽媽因為孩子達不到自己的期望而貶低孩子。也有些媽媽以經曆多次的事情為依據進行判斷,但多數情況下隻是根據孩子的一兩次態度或結果就得出結論,而且並不會回顧自己的判斷,對這種刻板印象堅信不疑。即使孩子表現得很好,也隻會覺得是偶然事件。父母的這種態度,是慢慢腐蝕孩子的“毒藥”,會摧毀孩子的靈魂。令自己視為全部的父母感到失望甚至被放棄,孩子會有怎樣的想法?
有些父母對孩子失望、不認同孩子、看不慣孩子做的一切。還有一些父母發現孩子無法達到自己的期望,認為孩子隻能這樣湊合活著,就以半放棄的心態對待孩子。
“我真的對你很失望。”
“你辜負了父母的信任。”
“我不會再對你有任何期待。”
“我們已經放棄你了。”
他們通常會對孩子說出上述這些話。這樣的父母是“致命”的。即使他們的意識中不是這麽想的,前意識中也已經萌生了放棄孩子的念頭。他們隻讓理想中的孩子活在腦海中,卻無視現實中的孩子。被父母認定沒出息、被父母冷眼相待、感覺自己已經被放棄的孩子會怎麽樣?他們還能依靠什麽力量生存下去?
當孩子在外因失敗而絕望、因受傷而痛苦時,懂得溫柔擁抱孩子的父母,才是真正的父母。
“找回孩子”的革命
試著重新認識自己的孩子吧!要重新認識孩子的真實模樣,不管孩子是否有缺點,那都是孩子當前階段的最佳麵貌。將孩子的真實模樣視為一個完整的個體,並且全盤接納。
如果媽媽始終戴著有色眼鏡,這種不純粹的媽媽氣味就會滲透孩子的身心,讓孩子無法動彈。隻有媽媽的心態發生變化,媽媽的氣味才會隨之改變,從而讓孩子生活得幸福。然而,媽媽往往會選擇最困難的方法——改變孩子,最終費盡心思卻徒勞無功,隻留下傷痛與怨恨。
從現在開始,停止改變孩子的做法,媽媽隻需要改變自己。這樣對孩子、對自己都好。媽媽用充滿愛意的眼神看著孩子,孩子也會以真實的樣貌被媽媽愛著。說來簡單,但媽媽可能根本無法接受孩子的真實樣貌,看不慣孩子做的每件事。媽媽可能會想:“我的想法有錯嗎?孩子都那個樣子了,怎麽可能坐視不管?”也可能會想:“怎麽可能以平常心對待有問題的孩子?太荒謬了!”
即便如此,媽媽還是要改變自己的心態。隻要媽媽不摘掉有色眼鏡,孩子就無法擺脫“問題兒童”的標簽。
媽媽的心態需要通過一場“革命”進行轉變。“媽媽革命”的宗旨是“相信不可能的事”。將過去認為是“問題兒童”的孩子當成正常孩子去對待,相信孩子的真實樣貌就是現階段最好的樣子。不能隻是嘴上說說,必須真心實意地認同。將曾經認為沒出息的孩子看成優秀的孩子,將不相信的心態轉換成相信,這就是“媽媽革命”!
媽媽必須改變自己的心態,原因非常明確:第一,改變媽媽的心態比改變孩子更容易;第二,若要改變孩子,媽媽和孩子都會很辛苦,但改變媽媽的心態隻需要媽媽自己付出努力;第三,這是一個讓媽媽和孩子雙贏的方式,媽媽因愛著孩子最真實的模樣而欣喜,孩子也因被媽媽完全接納而感到幸福。隻要媽媽改變自己的心態,一切問題都可以解決。
這樣的改變並不容易,要用到“1度法則”。不要總是散發“我的孩子是問題兒童”的氣味,試著每天改變1度,讓自己散發嶄新的氣味——充滿愛和喜悅的氣味。為了孩子,一定要試著推翻慣性思維方式,改變自己的負麵心態。
世上沒有不如媽媽的孩子。認為孩子不如自己,會扼殺孩子,將孩子推向無盡的深淵。不要對孩子感到失望,因為世界上本沒有差勁的孩子,隻有一味否定孩子的差勁的媽媽。如果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如自己年輕的時候,也隻是在這一方麵不如自己,並不是孩子本身不如自己。爸爸眼中謹小慎微的兒子也不應該被認定為不如爸爸的差勁兒子,隻是在性格上比爸爸更謹慎。學習不好的孩子也可以很受歡迎,膽小的孩子心中也可以充滿愛,他們都可以聽見大自然的聲音,感受藍天的純淨。
父母不了解孩子的靈魂深處是怎樣的景象,無法看到孩子眼中廣闊的宇宙,理解不了孩子經曆過的種種幸福,也不知道孩子擁有發現世界的超凡能力。如此單純的孩子真的沒出息嗎?身為父母的自己又是什麽樣呢?還不是會為了金錢發愁,在所謂的“舒適區”焦慮不安,過著令人窒息的生活?這樣的父母為何要苛待、壓迫孩子呢?真的是孩子沒出息嗎?還是父母不夠自信?
從現在開始,重新認識自己的孩子。將孩子叫到身邊,溫柔地撫摸孩子的臉龐,直視孩子的雙眼,端詳孩子原本的模樣。這是一個偉大的瞬間,是媽媽和孩子純粹地感受彼此的瞬間。媽媽眼前的孩子就是完美的孩子,請告訴自己:“我找回了我的孩子!”
做個不完美的媽媽
介紹一類值得推崇的媽媽——不完美的媽媽。
超我媽媽一般都是追求完美的媽媽,要求嚴格、日程安排得很滿、擅長合理規劃時間、做事追求完美。但是,再好的東西,過度也會成為負擔。這種一絲不苟的媽媽看似完美無瑕,內心卻疲憊不堪,一有空隙就要填滿,忙得不可開交。她們的生活中很少有閑暇和樂趣,事情做好才能安心,做不好就會焦慮。她們的孩子也被束縛在滿滿當當的時間規劃和嚴格的規則中。
這種媽媽也會抑製孩子的自發性,迫使孩子不擇手段地擠出屬於自己的時間。例如逃課、在補習班裏做別的事情、鎖上房門打著學習的幌子玩手機、坐在書桌前心卻飛到九霄雲外。即使身體被束縛住,思想也要自由飛翔,才能讓他們稍微喘口氣。即使媽媽讓孩子集中注意力,不要想別的事情也沒用,因為孩子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其他想法,這是自發性,自發性是有生命的。不完美的媽媽是大智若愚的媽媽。如果生活被塞得滿滿的,美好的事物也無法進入。有空閑的生活才會有樂趣。
如果生活的框架過於嚴密,就不會有任何空隙。媽媽要適當地留出空隙,也要坦然地接受孩子留有空隙。要接受孩子的缺點、對孩子造成的雜亂“視而不見”、允許失誤並享受錯誤。孩子的生活本就充滿空隙,人生經驗仍不足的孩子怎麽會有嚴密的生活框架?明智的媽媽懂得享受孩子的空隙。
不完美的媽媽常常因為其他媽媽做事幹脆利落而感到煩惱,覺得自己好像一無所知,也沒什麽本事,甚至會感到自責。好在不完美的媽媽由於天性使然,可以對這種焦慮一笑而過。其實,不完美的媽媽是很好的媽媽。心愛的孩子可以進入媽媽的空隙並填補它。在不完美的媽媽身邊長大的孩子能夠保留自發性,並且用這種自發性來填補自己的空隙,積極、健康地生活下去。
追求完美的媽媽應該刻意留出空隙。盡管長年累月的生活模式和天生的氣質使她們不容易成為不完美的媽媽,但還是要嚐試從小處著手,慢慢改變。媽媽隻要留出1度的空隙,孩子的自由與自發性就能被拯救10度,甚至比10度更多。如何才能做出1度的改變?下麵介紹一種簡單的方法。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當孩子某種並不過分的行為讓你心情不好時,試著閉上一隻眼睛。不是說說而已,要真的閉上一隻眼睛,當作沒看見。先閉上眼睛,讓憤怒的情緒慢慢平息,再凝視自己的內心,想想此刻自己正處在怎樣的情緒狀態中、為什麽會有這樣的情緒。靜下心來思考一番,你就會發現自己的情緒其實是一種慣性情緒,緣於過去每次見到孩子做出相似行為你都會生氣的習慣。
這種練習可以讓孩子在過去被認為不好的行為變得順眼許多,可以訓練自己不用負麵的心態看待孩子,也可以讓媽媽的內心留出空隙。隻要學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媽媽就會變得不一樣。
如果尚有餘力,可以在閉上一隻眼睛時簡單地做個記錄。慢慢地,你會明白自己到底對孩子的哪些地方不滿意。
本我媽媽的特征
接下來談談本我媽媽。
本我在人類精神世界中負責追求本能和欲望。如果本我比較強勢,超我會相對較弱。本我比較強勢的媽媽是什麽樣的?這類媽媽一般比較自私,比起孩子,會優先考慮自己,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做事有些隨心所欲。她們對孩子的責任感不是很強,覺得隻要撫養孩子即可。有時也會為了自己的樂趣忽略孩子,但她們對那樣的自己不以為意。她們性格比較情緒化,生氣時會打罵孩子。由於超我較弱,這類媽媽很少會自我反省,認為孩子會自己長大,就算有問題,也是孩子自己的問題,與她們無關。
曾經有一位年輕的媽媽被丈夫帶來醫院向我谘詢。這位30歲的媽媽和自己的丈夫是“周末夫妻”,因為工作分居兩地,隻有周末等節假日才能相聚。兩人育有一個讀小學二年級的兒子。丈夫抱怨妻子一個月會有兩三個晚上將孩子托付給娘家人,自己出去玩。
這位媽媽21歲時就懵懵懂懂地有了孩子,20多歲的花樣年華都在育兒中度過。孩子上小學二年級後,她需要操心的事少了許多。身邊未婚的朋友們還玩得很開心,她卻被孩子束縛著,感覺很煩躁。偶然和朋友出去玩了一次後,喚醒了她昔日和朋友們玩樂的愉快記憶。她說,隻要接到朋友的邀約,就克製不住自己,很想出去玩。雖然偶爾也會對孩子心生愧疚,但這種愧疚的程度並不深。她認為自己每天做飯給孩子吃、晚上陪孩子玩,之後再將孩子交給娘家人照看並沒有什麽不妥之處。而且她覺得自己並沒有做什麽壞事,反而對丈夫的不理解感到不滿。丈夫氣得說不出話,想知道妻子究竟是不明事理還是精神出了問題。
這位媽媽是本我媽媽嗎?為了出去玩,半夜將孩子托付給娘家人照看,確實有些像危險型媽媽。
本我媽媽也被分為不同的等級,最低等級的是動物水平的本我媽媽。沉迷遊戲導致孩子活活餓死、將孩子打傷的媽媽就屬於這一類。這種放任孩子不管或者虐待孩子的人枉為人母,此處不再討論。
下一個等級是強勢的本我媽媽。這類媽媽會履行母親的基本職責,隻是比起孩子,認為自己更重要,是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的類型。她們有些不負責任,一般不會自我反省。雖然承擔著基本的養育責任,但更看重自己的人生享樂,對孩子的品格、成長漠不關心,也沒有明確的育兒目標,隻要孩子健康成長,不惹是生非就好。當孩子的幸福和媽媽的幸福發生衝突時,她們並不會苦惱,而是直接選擇媽媽自己的幸福。因為比起孩子,這類媽媽更重視自己,所以不能被稱為好媽媽,但隻要不傷害孩子,也不能被認定為壞媽媽。
在強勢的本我媽媽身邊長大的孩子會是什麽樣?會因為媽媽疏於照顧而出問題嗎?其實並不會這樣。這類媽媽的孩子往往更能自力更生,即使在外挨罵受欺負,也會產生自我防禦能力,讓自己具備更強的生存能力。因為這類媽媽不怎麽照顧孩子,孩子反而會擁有獨立生活的力量。
在強勢的本我媽媽之下,還有本我較輕的媽媽。這類媽媽對孩子盡職盡責,重視孩子的人格和成長,有好好培養孩子的想法,但不會犧牲自己的人生樂趣。她們雖然會自我反省,但並不會深刻地思考。既能照顧好孩子又能好好享受自己的人生是她們的人生理念。當孩子的幸福和媽媽的幸福發生衝突時,她們會相當苦惱,有時會放棄自己的幸福,成全孩子,有時則會尊重自己的內心,選擇自己的幸福。
本書中提到的本我媽媽,主要是指強勢的本我媽媽。本我較輕的媽媽其實很常見,因此不必被貼上“本我媽媽”的標簽。擁有輕微的本我並不是什麽壞事,反而對媽媽的心理健康有益。每個人都擁有超我和本我的傾向,兩者相互協調才能形成健康的自我。媽媽的自私心理很正常,也很健康。有時比起孩子,媽媽確實更應該照顧好自己。媽媽的內心需要輕微的本我,才不會失衡。
媽媽擁有輕微的本我,對孩子、對媽媽自己都有益。媽媽在不傷害孩子的前提下過好自己的人生,不是很好嗎?不要讓孩子產生“媽媽是為我而活”的錯覺,應該讓孩子知道“媽媽也有屬於自己的人生”。對孩子感到愧疚時,稍微感受一下這種心態,讓它盡快消失就好。
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或許有人會擔心自己是否屬於本我媽媽。不用擔心,真正的本我媽媽不會閱讀這類書籍,她們認為沒有閱讀的必要,甚至根本不知道有這類書籍。即使讀者中真的存在本我媽媽,也是心理健康的本我較輕的媽媽,而且屬於超我媽媽的可能性更大,不如先懷疑自己是否屬於強勢的超我媽媽。
重要的是,成為超我媽媽或本我媽媽並不是自己的選擇,而是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自然形成的,是一種命運,是一種天生的氣質,也是一種遺傳的特性。通常,媽媽會徘徊於本我與超我之間。想悠閑自在地享受自己的生活時,超我就會跳出來訓斥道:“作為媽媽,這樣做行嗎?”為了成為好媽媽而忍耐時,本我就會冒出來批評道:“你究竟為誰而活?你的人生也很重要!”大部分媽媽都生活在這樣的矛盾中。
想保留一些本我的媽媽,應該練習滿足自己的欲望,不要因此陷於無謂的愧疚感。長期被禁錮在“媽媽”這一角色裏,很容易“生病”。
一些職場媽媽也會苦惱自己是否屬於本我媽媽,是否為了滿足自己的人生而沒有顧及孩子。其實,這種職場媽媽更接近超我媽媽。選擇工作,代表重視自己的社會生活,存在想發揮社會作用的自我理想。這種自我理想正是超我的屬性之一。另外,職場媽媽多半會有愧疚感,愧疚感也是超我的屬性之一。因此,職場媽媽大多屬於超我媽媽。
至於前麵提到的那位愛出去玩的媽媽,她向丈夫承諾,以後一個月隻出去玩一次。後來,我再也沒見過那對夫妻,希望那位媽媽能夠成為健康的、本我較輕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