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
長相思
[清]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a,夜深千帳燈b。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c,故園無此聲。
(收入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五年級上冊)
注釋
a榆關:山海關。那畔:另一邊,指山海關外。b帳:行軍的帳篷。c聒:聲音嘈雜,這裏指風雪聲。
解析
翻過一重重山,越過一道道關,跋山涉水,不停地向山海關進發。夜深了,一頂頂營帳中仍燃著燈火。一陣陣風刮著,一層層雪下著,風雪聲驚擾著睡夢中的將士,讓他們都不能夢回故鄉。
這是一首羈旅詞,是詞人隨從康熙皇帝拜謁皇陵,在山海關外寫下的。上闋中,“一程”又“一程”的重複寫出旅程的曲折漫長,也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詞人離家越來越遠。“夜深千帳燈”表明將士們白天行軍,晚上卻都難以入睡。“千帳”的場麵壯觀,可見離鄉的人數之眾、鄉愁之多。下闋呼應上闋,“一更”又“一更”的重複寫出風雪的嚴重、夜晚的漫長。風雪的噪聲擾得人無法入睡,夢回家園自然也不能實現,詞人不由得抱怨道:故鄉沒有這樣聒噪的風雪聲。
整首詞采用白描的手法,語言樸素自然,情感真誠懇切,在大的自然景觀中寄托了細膩的思鄉情懷,是引人共鳴的佳作。
作者小傳
納蘭性德(1655年—1685年),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被稱為“滿清第一詞人”。原名成德,為避太子“保成”的名諱,改名性德。他是名臣納蘭明珠的兒子,出身富貴,詞風真摯自然而多淒惻哀豔,具有獨特鮮明的風格。
和張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三
[唐]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a。欲將輕騎逐b,大雪滿弓刀。
(收入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四年級下冊)
注釋
a單(chán)於:古代北方匈奴人的首領,這裏泛指侵擾唐朝的遊牧民族首領。遁:逃跑。b將:率領。輕騎:裝備輕便、動作迅捷的騎兵。逐:追趕。
解析
沒有月亮的夜晚,大雁高飛,單於趁夜奔逃。將士們正打算率領輕騎部隊追趕敵人,卻發現弓刀上瞬間落滿了大雪。
這是盧綸組詩《和張仆射塞下曲六首》中的第三首,詩人用寥寥數字描繪出將士們準備追逐逃竄敵人的片段,體現出邊疆戰士英勇殺敵、奮不顧身的英雄氣概。
前兩句寫景和交代事件,此時戰爭已經進入了尾聲,敵人戰敗,想要趁夜逃跑。首句的“月黑”和“雁飛高”既交代了時間,又渲染了靜謐和緊張的氣氛。後兩句寫將士們準備出發追擊敵人的場景。一個“滿”字寫出了大雪的紛紛揚揚、又大又疾,反映出邊疆生活環境的艱苦和將士們英勇報國的精神。這首詩沒有正麵描寫戰鬥的激烈,而是選取戰後的一個片段,以雪落結尾,留給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意味深遠,扣人心弦。
語文小課堂
單於是匈奴部落聯盟對頭領的專稱,意思是廣大的樣子。最開始使用這個稱號的是冒頓單於的父親頭曼單於。在三國時期,也有烏丸、鮮卑的部落使用過這個稱號。到了兩晉十六國時期,單於演變成大單於,不過地位已經一落千丈。
北風行
[唐]李白
燭龍棲寒門a,光曜猶旦開。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風號怒天上來。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b。幽州思婦十二月,停歌罷笑雙蛾摧c。倚門望行人,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d。別時提劍救邊去,遺此虎紋金鞞靫e。中有一雙白羽箭,蜘蛛結網生塵埃。
箭空在,人今戰死不複回。不忍見此物,焚之已成灰。
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f。
注釋
a燭龍:古代神話中的神,據說它睜開眼睛就能照耀天下。b軒轅台:用來紀念黃帝的建築物,故址在今河北境內。c雙蛾摧:緊皺雙眉,形容傷心、憂愁的樣子。d良:實在。e鞞(bǐnɡ)靫(chá):應該是“韝(bèi)靫”,指箭袋。f裁:消除。
解析
《北風行》原本是樂府“時景曲”調名,大多描寫北風雨雪天氣,行人外出不歸時思婦心中的憂傷和愁怨之情。這首詩沿用樂府舊題,也是寫思婦的愁怨。詩中大量運用誇張的修辭手法,來表達思婦心中的哀怨和對戰爭的憎惡,感情激烈,動人心弦。
詩歌一開始是景物描寫:燭龍棲息在寒冷的幽州,散發出的微弱光芒暗示著白天來臨。接下來兩句發出疑問:日月的光芒為什麽照不到這裏,隻有呼號的北風從天上往下狂吹?燕山上亂飛的雪花就像席子那麽大,一片片被吹落在軒轅台上。直到這裏,都是對環境的關注,營造出一股淒涼、悲慘的氣氛。接下來人物才出現:幽州城中一位思念征夫的女子在苦寒的十二月裏停止了歌舞和歡笑,隻緊皺著雙眉,靠著門看著過往的行人,滿心哀怨。她的丈夫參軍去了邊關,隻留下繪有虎紋的箭袋。箭袋裏有一雙白羽箭,早就布滿了蜘蛛網和灰塵。箭還在,人卻已經戰死沙場,再也回不來了。思婦不忍心再睹物思人,就把箭袋燒成了灰。最後兩句點題:黃河可以用捧土的方法去填滿,心中的怨恨卻難以用北風雨雪來消除。
書 憤
[宋]陸遊
早歲那知世事艱a,中原北望氣如山b。樓船夜雪瓜洲渡c,鐵馬秋風大散關d。塞上長城空自許e,鏡中衰鬢已先斑f。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g!
注釋
a早歲:早年,年輕的時候。那:通“哪”。b氣:氣概。c樓船:采石之戰中宋朝軍隊使用的戰船,因為它高大有樓,所以叫樓船。瓜洲渡:長江渡口,在今江蘇揚州,與鎮江隔江相對。d鐵馬:裝備著鐵甲的戰馬。大散關:在今陝西寶雞西南大散嶺上,是當時宋金的西部邊界。e塞上長城:指能守住邊疆的將領。f衰鬢:因為上年紀而鬢角頭發花白。斑:頭發黑白相間。g堪:能夠。伯仲:本是兄弟之間的排序,這裏指不相上下,分不出高低。
解析
這首詩題名為“書憤”,書就是書寫,憤就是悲憤,全詩都圍繞著“憤”這個字展開。詩人陸遊在年輕時就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宏願,立誌北伐來恢複中原,卻屢次遭遇挫折和打擊。眼看著之前的努力化為泡影,再沒有北伐的希望,陸遊心中的失望和苦悶頓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詩人的愛國熱情依然未減,雖然自己的年齡越來越大,但他還是渴望能效仿諸葛亮,建立一番功業。
首聯追憶自己年少時立下的雄心壯誌,感歎世事艱難,抗金事業舉步維艱。“中原北望”是“北望中原”的倒裝,“氣如山”指氣概豪邁,愛國熱情高漲。頷聯也是追敘,寫自己以前在鎮江前線為北伐事業所做的努力。這裏采用列景手法,分別用三個名詞傳神地寫出了征戰的情形和詩人抗金殺敵的豪情。頸聯感慨時不我待,自己老了,壯誌卻沒有實現,同時也諷刺了那些自詡“塞上長城”卻退縮苟安的將領。一個“空”字,飽含嘲諷的意味。尾聯化用諸葛亮寫《出師表》的典故,追慕前賢,以古諷今,暗諷當權者不作為,並表示自己想要效仿諸葛亮,施展抱負,名滿天下。
全詩緊緊圍繞一個“憤”字,句句是憤,字字是憤。詩人除了巧用典故,還善用對比,用自己年輕時和年老時對比,用理想和現實對比,用堅持北伐的諸葛亮和當權者的妥協對比,三處對比之下,顯得感情更加沉鬱,氣勢更強。
江 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a,獨釣寒江雪。
(收入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二年級上冊)
注釋
a蓑笠翁:披著蓑衣、戴著鬥笠的漁翁。蓑(suō),用草或棕毛編織的雨具。笠(lì),用竹篾或棕皮編織成的帽子。
解析
崇山峻嶺之中,飛鳥絕跡,每一條小路上都看不見人影。隻有一葉孤舟上,坐著一個身披蓑衣、頭戴鬥笠的老漁翁,獨自在大雪中的江麵上垂釣。
全詩隻有二十個字,卻勾勒出一幅漁翁寒江獨釣圖,而且單純用了白描的手法,顯得意境深遠,構思巧妙。
前兩句是環境描寫,“千山”對“萬徑”,對仗工整,用巨大的數目來渲染蒼茫遠大的背景,而且這個背景仿佛可以無限延伸,能迅速引起讀者的注意力。鳥飛絕”和“人蹤滅”是用飛鳥和人蹤的磨滅來襯托環境的沉寂和蒼茫,迅速產生一股凜冽肅殺的寒氣。如果說前兩句的畫麵是死寂的,那麽後兩句就為整幅圖畫增添了一絲生氣:垂釣的老漁翁安然地坐在這冰天雪地之間。在這樣嚴酷的環境中,老漁翁的存在更顯得孤傲不屈,耐人尋味。可以說,這個孤獨的漁翁是詩人自身的寫照,他借漁翁的寒江獨釣,來抒發自己孤高堅貞的情懷。
語文小課堂
柳宗元除了詩歌和“古文運動”的成就以外,還留下了很多遊記、寓言等體裁的優秀作品。比如他的“永州八記”就是古代山水遊記的名作,被人們千古傳誦。除了寓言詩外,他的寓言故事也是古代寓言名篇,比如《黔之驢》《永某氏之鼠》等。
清平樂
[五代]李煜
別來春半,觸目愁腸斷。
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解析
這首詞被認為是李煜因思念弟弟李從善而寫,其主題是抒發離愁別緒。
上闋直接抒發自己對弟弟的思念之情,開篇一個“別”字直接點明主旨。自從離別以來,春天已經過去了一半,看到的風景令詞人愁情無限。是什麽風景勾起了他的愁緒呢?後麵兩句給出了說明:台階下落下的梅花像雪一樣紛亂繁多,花瓣落了一身,剛拂去,一會兒又落滿了。這裏的落梅就是詞人愁情的象征,“如雪”可見愁情之多,拂落了還有。
下闋想象弟弟思念自己。前兩句寫鴻雁已經飛回而家鄉的音信還沒有傳來,路途遙遠,弟弟連回家的夢都很難做成,可見思鄉之苦。既然想回卻不能回,那麽隻能滿懷離恨了。最後兩句巧用比喻,極言離恨之多:離別的怨恨就像春草一樣,離得越遠就生得越多、越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