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知道你愛他,就會出現行為偏差
孩子們需要愛,盡管每個人都需要愛,但孩子更需要。
這就像一棵新生的樹苗比一棵長大了的樹更需要陽光和水分一樣。孩子得到愛,才能去愛別人;得到愛,才能去愛生活。正如蒙台梭利所說:“沒有愛,一切教育都是扯淡。”
我們可以為孩子做的最容易,但是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讓孩子知道你有多麽愛他。然而,這麽容易的事情恰恰有許多父母做不到,許多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爸爸媽媽很愛他。
子涵性格孤僻,神色憂鬱,在別人麵前總是很少說話。子涵媽媽領著女兒去看心理醫生。醫生告訴她,也許是她的表達方式影響了孩子,試著對孩子說“我愛你”,孩子可能會有所改變。
子涵媽媽半信半疑,又覺得“我愛你”三個字實在矯情得很,難以說出口,於是找了個機會,在孩子麵前說了句:“孩子,你別看媽媽沒說過什麽,其實,媽媽是很愛你的。”
想不到,孩子聽完後愣住了,然後瞬間淚目,半晌才說出一句:“我從來不知道你愛我,我還以為你根本不愛我呢!”
咱們中國人講究含蓄,講究“此處無聲勝有聲,一切盡在不言中”,但問題是我們現在麵對的是孩子!孩子的認知能力、解讀能力有限,真的是你不明說,他就不懂。
再者說,在自己的孩子麵前,我們有什麽扭捏的呢?愛孩子,就應該告訴他,不能隻藏在心裏。倘若孩子無法感受到我們的愛,他會覺得自己是個孤獨的個體,會自然而然和我們拉開距離,親子關係因此出現隔膜。於是孩子有問題不和我們交流,我們也無法發現孩子的問題,又何談給予孩子正確的教育呢?
如果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那真是父母最大的失敗。
和子涵媽媽不同,雲海出生不久,媽媽就經常抱著他對他說:“寶貝,我愛你。”
到雲海一歲多時,媽媽常和他做一種“親子遊戲”,媽媽問雲海:“爸爸媽媽最愛誰?”
雲海會習慣性地回答:“寶寶。”
媽媽再問:“寶寶最愛誰?”
雲海則快樂地回答:“爸爸媽媽。”
因為從小就受到愛的熏陶,雲海出外就知道愛護比他更小的幼兒。雲海兩歲多時,說過一句話:“大家都喜歡我。”這讓媽媽覺得很欣慰,因為這正是媽媽努力希望孩子明白的事情。
雲海上小學,有個別家長經常找老師“套近乎”,給老師送禮物,請老師多關照孩子,雖然每一次都被老師嚴詞拒絕,但他們依舊樂此不疲。雲海媽媽從不這樣做,因為她相信對自己有信心,同時對別人充滿愛心的雲海,完全可以憑著自己的表現贏得老師的喜愛。
元旦的時候,雲海想給老師送張賀卡,卻不知該寫些什麽。媽媽先問清楚他想對老師說的話,然後幫他寫上:“老師,我愛你。”老師收到賀卡後,對孩子說她很高興、很感動。學期結束時,在雲海的成長紀念冊上,老師對他的評價是:“你通情達理,聰明好學,積極進取,表現欲強。特別是你有著美好的情感世界,對每個小朋友都很友善。你是我們班小朋友的驕傲。”
孩子如果對自己得到的愛感到滿足,他的心中就會充滿種種美好的感情,不必任何說教,他就能自然融入周圍的世界,獲得別人的喜愛。
愛孩子,就應該告訴他,讓他知道,無論他做錯了什麽事,無論他的成績好壞,無論別人是否看得起他,爸爸媽媽永遠都愛他,他永遠是爸爸媽媽最珍愛的寶貝。那麽,孩子永遠不會孤獨,他就有了麵對失敗和磨難的勇氣和自信。因為他知道,哪怕全世界的人都不喜歡他,都不接受他,至少,還有父母愛他,還有一個溫暖的家永遠在等待著他的歸來。相反,孩子如果認為父母不喜歡自己,就很容易得出“我不討人喜歡”“沒有人愛我”的片麵結論,從而影響其性格的健康發育,甚至會影響其一生的幸福。
我們的溫暖、值得依賴的反應,會給孩子安全感,使他更敢於探索,更敢於走出家庭,走向社會,他會更自立,建立更好的生活圈。現代教育研究表明,感受到被愛的孩子,有更好的社交能力,工作學習起來也更有熱情。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有意識地表達我們對孩子的愛,讓孩子沐浴在愛的陽光中。
愛孩子,有時就是這麽輕而易舉,隻要有心,其實每位家長都能夠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