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多元興趣管理體係 區分興趣:你的興趣是偽興趣還是真興趣?
每個人基本上都會有屬於自己的興趣愛好,如果靜下心來細數一下自己的興趣愛好,結果可能會讓你感到很驚訝。很多人常常在微博上私信我說:“覺得自己有非常多的愛好,但時間又非常有限,沒有辦法可以讓自己嚐試這麽多的興趣愛好,在兩者都不願意將就的時候,該怎麽辦呢?”
《再見!不聯絡》這部電影裏有一句很經典的話:“我們往往高估十年後能做的事,卻忽略了一年內能做的事情。”造成這種情況的本質原因是大家在做事時總是不太了解自己。
比如,小時候寫命題作文《我有一個夢想》,希望自己長大後能夠成為科學家、飛行員,等到18歲時認為28歲能夠實現夢想。一年又一年過去了,不知為什麽就過上了一地雞毛的生活,慢慢地就向自己的生活投降了。
或許很多人都希望能夠讓自己的世界多元一點、有趣一點,卻苦於沒有太多的方法。其實有一點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那就是認真享受自己的生活,且讓自己的興趣變得更加多元一些。當然,一定會有人在這一輩子中,隻專注於一個興趣研究下去。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選擇後就要專注地行動,並從中尋找快樂。如果現階段的你也擁有許多興趣愛好,卻不知道如何才能夠增加自己的人生機會,或許可以像我一樣,建立起一個多元興趣管理的手賬體係。
在建立體係之前,依舊要先明確自己的現狀,然後才能夠對症下藥地建立。可以在內心問自己三個問題,並在手賬本上記錄自己的答案。
① 你有什麽興趣愛好呢?請盡可能地羅列出來。
② 你希望將自己的興趣變成工作嗎?如果不希望的話,原因是什麽呢?
③ 你有能力把它變成你的工作嗎?如果還沒有能力,你缺乏的是什麽呢?
做任何事情之前先認清自己,做事才能夠事半功倍。
1.利用興趣金字塔幫助你區分真偽興趣
一提起興趣,很多人會說“我對跑步感興趣”“我對美食感興趣”“我對手賬感興趣”等類似的話,當然也會有人說“我對寫文章不感興趣”“我對旅遊不感興趣”等。有時候,擁有同樣的生活經曆或狀態的人,可能也會對不同的事情感興趣。興趣是人類主觀上的東西,它是推動自我去認識事物、探求事物的一個重要動機。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句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實踐證明,興趣也確實是一個人學習和生活中最為活躍的因素,它或許是促使我們在某個領域追求成功的驅動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其實對“興趣”這個概念的界定比較模糊,直到我看到了新精英生涯創始人古典老師的書《拆掉思維裏的牆》,書中很明確地將興趣分成三個層級:感官興趣、自覺興趣、誌趣。
① 感官興趣,是通過直觀的感官刺激產生的興趣。
比如,當你看到一幅你喜歡的畫的時候,你很自然地就會被吸引住。這些基於感官刺激的興趣就屬於感官興趣,有點類似我們刷社交媒體,刷的時候感覺特別爽,但之後並沒能在大腦裏留下什麽印象。
② 自覺興趣,是將情緒參與其中,將興趣從感官推向思維,由此產生更加持久的興趣。
比如說,你看到一幅畫超級好看,你對這幅畫是怎麽畫出來的也很感興趣,甚至去學習,最後培養出一項畫畫的技能。自覺興趣就是隨著思維的加入,可以讓自我的興趣更加持久並固定在一個領域,從而產生能力的一種興趣類型。
③ 誌趣,是把自覺興趣通過學習變成能力,通過能力再獲得價值。
誌趣其實已經不僅僅是興趣了,它已然成為我們個人的一種核心競爭力。比如,與壽司相關的事情,就能夠衍生出三種不同的誌趣層級。喜歡吃壽司隻是一個人的感官興趣,日料廚師喜歡做壽司是一種自覺興趣,但像壽司之神小野二郎,他的一生隻專注於做壽司,達到了匠人精神的級別。這種世界級的高手就是在自覺興趣之上,發展出一種強大而持續的興趣。
在提高興趣的過程中,我們首先要明確地知道自己有什麽,願望是否強烈,以及自我的能力是否足以讓自己發展成為一個“一專多能”的跨界人才。有一類人總是能夠憑借自己的興趣和學習力,去學習一些非專業的東西,接觸許多不同的知識並運用到生活中,還能夠以此獲得一些額外的經濟回報。
借助興趣金字塔,便可以區分出自己的偽興趣和真興趣。比如,吃喝玩樂這種符合人類天性的行為,屬於消費型愛好,嚴格來說,消費型愛好屬於感官興趣,它不能算是真正的興趣。想要篩選自己的偽興趣,首先就要學會付出時間去學習知識,以及研究其中的門道,這樣才能夠慢慢演變成自覺興趣。將感官興趣變成自覺興趣後,是代表你願意為這件事情付出時間、精力與金錢,並且願意將消費型愛好變成一種生產型愛好。在興趣金字塔頂端的是“誌趣”,它是一種自發性的學習,希望能夠將自己的愛好發展成事業。
我自己有親身的經曆,從一開始喜歡寫手賬這個感官興趣到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如何寫才能夠更加高效和快樂,感官興趣慢慢地就演變成自覺興趣。最後希望能夠將其發展成為自己的事業,慢慢地變成自己的誌趣。
那麽如何才能知道,一個興趣是否是自己真正的興趣呢?隻有你付出時間、精力後,並且感受自己的心情,才會真正地明白這件事情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而且真正的興趣時常容易讓人進入心流時間,它也會比一般的愛好更容易讓人做出相對好的成績,讓我們所做的一切變得更有價值。這也是“偽興趣”和“真興趣”的區別。
2.如何才能找到培養興趣的路徑?
“興趣金字塔”讓我們了解到興趣的發展路徑:感官興趣——自覺興趣——誌趣。
時常會有人為“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麽”而感到苦惱。於是,我總結了自己的興趣培養路徑,其實隻有簡單的三步:
① 多方位試錯,發現興趣。
在我們年輕的時候,總是感覺前路一片迷茫,就像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不知道要往哪兒走。但在原地苦苦糾結對我們要去那個地方這件事一點兒幫助也沒有,倒不如踏出腳下的第一步,去看看第一條路適不適合自己。不適合就再嚐試另外一條路,永遠不要害怕走錯路。因為走錯路,是為了找到對的方向。多方位嚐試,讓自己沉浸在足夠的感官體驗中,慢慢去發現自己喜歡的事情。所以,嚐試去做,是獲得感官興趣的最直接方式。
② 搜索學習資源,掌握更多的知識。
在試錯後找到自己的感官興趣,然後盡早搜索關於這個興趣的學習資源,盡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識,為自己的自覺興趣進化打好堅實的基礎,讓自己的感官興趣進化到自覺興趣。
③ 嚐試找到興趣對於你的生活和工作的意義。
人生最快樂的事情,莫過於將自己的興趣愛好變成自己的事業,樂此不疲地做這件事情,不僅能夠給自己帶來成就感,也能夠帶來一些幸福感。
3.巧用清單的三個維度,助你找到興趣事業
如果希望將自己的興趣變成事業,還需要讓自己的興趣本身得到價值提升。如果興趣隻是消費型的愛好,那是完全沒有辦法帶來一定的價值提升的。所以,當你的願望足夠強烈時,就需要帶著較強的目的去判斷,目前的興趣是否足以讓你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步提升,可以用以下三個評判標準來思考:
① 能夠成為事業的興趣,必須是內心喜歡做且願意花時間去做的;
② 這個興趣能夠得到正麵的回饋,這樣才能夠有動力激勵自己往前走;
③ 對未來的事業有一定的積累效應。
比如我自己的興趣愛好——手賬。首先,它一定是我內心喜歡的,並且非常願意花時間去做的;其次,我每次發到網絡上,或者是展示給大家看,都會得到一些比較正麵的回饋,讓我更加喜歡做這件事;最後,經過持續的作品輸出和個人的努力,對我以後的工作轉型和自由職業的發展都有比較好的積累效應。所以,在你還猶豫要不要將自己的興趣發展成愛好時,可以對自己目前的興趣進行自我檢測。
對於興趣比較多又都不算太精通,而且遠遠不足以成為事業的人,就需要不斷地記錄和行動。手賬是一個很好的幫手。如果平時會記錄每個不同興趣的投入,你就能夠非常清晰地知道,哪個會是更加有可能發展成為事業的興趣。
如果之前沒有記錄怎麽辦?沒關係,可以從今天開始記錄,找出自己的最優興趣,慢慢培養成未來事業的種子。
列出你的“興趣事業”清單。
這個清單一共分成六列,分別是興趣愛好、時間、金錢、喜悅感、總和及排序。
興趣愛好那一列,可以把自己目前比較感興趣的愛好都羅列出來,就像我自己寫下來的手賬、攝影、寫作。
關於時間、金錢和喜悅感,需要進行自我提問後,得到一個並不那麽精確卻有參考價值的數值。
① 時間:指的是你真實投入每個興趣的時間比例,可以借助Forest App來記錄。每次學習或者實踐這個興趣愛好時,就打開手機開始計算時間,之後填入表中。
② 金錢:你願意為這個興趣愛好投入多少金錢?比如要配置一些裝備,或者花錢上一些課程等等。
③ 喜悅感:你在做這件事的時候,內心的喜悅程度是如何的呢?
清單總分為10分,你給自己的每一項打多少分呢?比如我個人的興趣事業清單是這樣排序的:
根據總和及排序,就能夠輕易地知道現階段對我來說,興趣的排序依次是手賬、攝影、寫作。通過這個方法,我就很清晰地明白自己正在嚐試的一些興趣的重要程度,也知道自己應該將時間和精力持續投入排序第一的興趣上。
找到價值興趣之間的“套路”,融會貫通。
很多時候,我們喜歡的東西大都是類似的。比如我喜歡的手賬、攝影和寫作,它們其實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叫作“表達”。手賬和攝影都是我想要表達的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向往,寫作則是我感官所體會到的美,通過大腦的思考用文字表達出來。
如果我能夠將這些愛好做出一些成就,那麽在下一次嚐試其他興趣的時候,我也可以思考以下問題:
① 這個興趣與我之前的興趣是否有共同點?
② 同樣的做法我還可以用在什麽地方?
③ 我有哪些資源和能力可以遷移?
……
我們在一開始做一件事的時候,就要有意識地尋找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係,並且找出成就這件事的“套路”,因為高手總是有意識地將過去的經驗總結成後人可複製的“套路”。所以要不斷地對自己發問,找到事物之間的規律,就不會覺得那麽難了。
將你的精力投入到總和最高的興趣上。
我覺得自己做得比較好的一點是,全力以赴做眼前的事,但還留出一點精力去探索人生的邊界。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我們要學會全力聚焦和耕耘,才能夠顯著地提高做成一件事情的概率,尤其是在找到興趣的最初期,切記不能浮躁不能急。另外,也要不斷開始新的嚐試和探索,才能不斷地探索自己的人生邊界。
我喜歡給自己留下一點點向外探的觸角,保持對外界的好奇心,不能被現有的知識體係和現有的興趣給困住了。唯有這樣,才能夠訓練自己的敏銳度,同時也要勇敢地允許自己有試錯的機會,這樣你才會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麽。人生的邊界就是不斷地踏出一步又一步,而一旦你踏出了第一步,就會形成正向循環,自己的人生邊界也會不斷擴大。
以上是我個人在探索興趣時,讓自己的事業也同樣得到提升的小方法。
總的來說,需要區分出自己的“真興趣”和“偽興趣”。在這個過程中,要勇於試錯,找到興趣後發展為自己的事業,並努力積累經驗。最後在全力以赴的同時,給自己留出20%的精力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加豐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