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西方“圍獵”下的世界 跪下也得死——卡紮菲動了誰的奶酪

一、利比亞

利比亞位於非洲的北部,北邊毗鄰地中海,是地中海南部的戰略要衝,典型的歐洲大陸後花園。南部的國土主要都是望不到頭的沙漠,所以利比亞的大城市都集中在北部沿海地區。

利比亞東邊和南邊的國境線都是直線,這是當年殖民者在桌子上一邊劍拔弩張,一邊畫出來的。大部分國境線是直線的國家之前都有過被殖民的經曆。

利比亞這個國家前後追隨過地中海那一帶崛起的幾乎所有大帝國,比如迦太基、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1912年,利比亞又成了意大利的殖民地,“二戰”之後又被轉手給英國和法國,後來又被美國看上,修了軍事基地不走了。

1951年,冷戰剛剛開始。為了保證在北非的利益,在美國的支持下,利比亞宣告獨立,成為君主製國家。

美國這個國家以前非常“務實”,根本不管自己的盟友到底是什麽體製。

利比亞獨立是在聯合國安排下完成的,當時美國也是積極支持的。美國還給利比亞送美元,截止到1959年年底,美國累計向利比亞提供了超過1億美元的經濟援助,很多錢都是以類似支付軍事基地租金的形式給的。盡管1億多美元不能算多,也比不給強。

當然了,美國這麽舍得花錢肯定不是無緣無故的,而是因為利比亞左邊的阿爾及利亞和右邊的埃及都傾向於蘇聯陣營。美國就把利比亞弄成一個隔離帶和橋頭堡,使得蘇聯在北非的勢力範圍沒法連起來。而利比亞也深刻懂得吃誰喝誰向著誰的道理,全國人民安安穩穩地窮開心。

為什麽這裏要強調利比亞此時的清貧呢?因為大家都窮的時候,彼此都差不多,沒有利益糾紛也就沒有鬥爭的動力。利比亞當時非常貧困,內部充滿各種勢力,那時候人口也不多,卻分成了一兩百個部落,互相看彼此不爽。隻不過利比亞當時經濟差,也折騰不起什麽浪花。但是到了1959年,情況變了。利比亞人發現自己家裏地下埋著石油,而且還是含硫量很低的高質量原油;不但有油,還有天然氣,利比亞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位居非洲第一。利比亞人肯定沒有開采技術,趕緊讓美國人過來幫忙,這下可把美國人高興壞了。隨後的幾年裏,美國在利比亞的石油利益超過了其軍事利益,大批的美國石油公司躺在利比亞賺錢,也給了利比亞政府部分分紅。本來挺好的事,但問題就出在財富上了。利比亞以前沒錢的時候也沒什麽想望,有錢後矛盾越來越多,而且當權階級也越來越腐敗,搞得國內矛盾重重。這時候卡紮菲出場了。

二、卡紮菲

卡紮菲出身於非洲的一個遊牧部落家庭,從小跟駱駝相依為命。和非洲中東所有的底層青年一樣,唯一的出路就是參軍,所以卡紮菲很早就參軍了,一度還去美國留了學,成了利比亞內部比較新潮的年輕軍官。

卡紮菲在成長過程中受埃及的納賽爾影響很大。納賽爾這人大家可能聽說的不多,在地中海那一帶也是個了不起的人物,軍事政變上台,幫埃及從歐美那裏收回了蘇伊士運河,很有本事。卡紮菲無比崇拜這個埃及領導人。

卡紮菲回國後發現利比亞國內烏煙瘴氣,老國王麵對財富的心態不太好,不給大家分,隻管他們自己那夥人。

1969年夏天,國王又去國外消暑。這裏夏天確實很熱,“二戰”的時候,在北非的軍隊,中午都是在坦克上煎雞蛋。這年的8月31日夜裏,在軍隊擔任中尉的卡紮菲夥同幾個死黨,率領著“自由軍官組織”——納賽爾的組織也叫這個名——發起了政變。這場兵不血刃的政變如同兒戲一般,順利得不可思議,留在國內的王子喝得酩酊大醉,聽到槍聲後自己先跑了,整個革命過程隻死了一個人。

作為一個納賽爾的崇拜者,政變後的第二天,卡紮菲就直接跑到埃及駐班加西的領事麵前,讓他務必告訴自己的偶像納賽爾,他願意把利比亞並入埃及。可納賽爾拒絕了他。

美國人聽說卡紮菲上位之後,第一反應就是三連問:這是誰?哪來的?誰支持的?美國本來天天開會討論在利比亞換個人,誰也沒想到最後獲勝的是卡紮菲。

卡紮菲趁美國還在忙著調查自己背景的時候,宣布保護外國石油公司的利益,這下歐美表示這人還是很懂事的,本來準備幹涉下現在也放棄了。而利比亞的前朝王室和保王黨發現歐美並沒有支持自己的想法,果斷選擇了放棄鬥爭。

隨後卡紮菲與美國進入了一段蜜月期。美國除了加大投資之外,還幫助利比亞修橋、補路、架天線等,改善基建。並且應卡紮菲的強烈要求,賣給了利比亞F-5戰鬥機。但是隨著交往的加深,美國逐漸發現卡紮菲明顯地出現了民族主義傾向,除了一係列因為購買武器產生的分歧之外,對美國最直接的威脅就是利比亞可能要搞國有化。

卡紮菲要在哪些方麵搞國有化?——前文講了,利比亞的石油、天然氣都是歐美的,每年歐美拿走大頭,利比亞拿小頭。自己國家的礦給歐美賺錢,這種事在別人看來可能也就忍了,反正也惹不起美國,萬一惹怒美國弄不好連那點湯都沒了。但是卡紮菲不能忍,竟然較真了,開始納悶為什麽利比亞的礦不歸利比亞政府,準備收歸國有。

1973年9月1日,在利比亞革命四周年的日子裏,卡紮菲宣布將美國在利比亞的石油公司股份的51%收歸國有,一毛錢都沒給美國公司。幹淨利落地沒收,地地道道的狠角色。

大家都覺得利比亞完了,一起等著美國發飆。

但是此時的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國內經濟疲軟,和蘇聯的關係也在往緩和的方向走,不準備在北非再開一條戰線,所以聽說卡紮菲搶了油田,也沒做出什麽動作。

三、小國大夢

“二戰”之後,石油成為各國發展的血液,中東地區巨大的儲存量讓石油在20世紀60年代保持在一個低價位。但是石油輸出國覺得這事不對,大家都是阿拉伯人,互相競爭壓低油價這種事不能再做了。所以就準備抱團抵抗,先後成立了石油輸出國組織(大名鼎鼎的歐佩克),還有阿拉伯石油輸出國家組織。大家商量好一起行動,對抗西方。

1973年年底爆發了第四次中東戰爭,美國看著自己的小弟以色列被打得太慘,實在忍不了了,對以色列進行了軍事援助,使得後者扭轉了戰爭的頹勢。但是美國為這一行為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憤怒的阿拉伯國家集體減產,通過石油給西方世界施壓,石油價格每桶漲了四倍。美國本來打越南打得痛苦至極,現在能源也出了問題,出現了“二戰”後第一次大規模經濟危機,把整個歐洲也拉下了水,經濟一片蕭條,美國人排著令人絕望的長隊在加油站前加油。

卡紮菲旁觀了整個過程,發現原來還能這麽玩,馬上就有了跟西方叫板的底氣。第四次中東戰爭之後,埃及意識到和以色列過不去實在是太難了,以色列背後是美國,跟美國對抗沒有勝算,既然打不過就交個朋友吧。埃及作為阿拉伯世界的帶頭大哥,率先叛變了“革命”,承認以色列政府。這在阿拉伯世界立刻引起了軒然大波。

卡紮菲意識到機會來了,埃及的叛變給了他一個覬覦帶頭大哥寶座的機會,決定跟埃及劃清界限,領導阿拉伯繼續跟美國對抗,兩國還在邊境打了幾次。為了高舉反以色列的阿拉伯旗幟,卡紮菲持續和美國交惡,與反以色列的蘇聯越走越近。1979年,利比亞還從蘇聯買了先進的戰鬥機。

卡紮菲是想通過建立一個大阿拉伯世界,成為世界的一極。

卡紮菲學習蘇聯,在1976年到1980年利比亞搞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裏,利比亞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而巨額的石油收入也讓卡紮菲治下的利比亞成了一個高福利國家,比如免費醫療、免費教育等。值得一提的是,卡紮菲對婦女地位異常重視,利比亞婦女擺脫了麵紗,擺脫了家裏的束縛,在社會工作中發光發熱。

1980年,利比亞的人均GDP超過了11000美元。利比亞也一躍成為非洲最富裕的國家,半隻腳踏入了發達國家。

四、眼見他起高樓

隨著利比亞擔當阿拉伯世界反美大任,1981年與美國徹底撕破了臉,兩國正式斷交。美國的禁運及石油價格回落的雙重打擊讓利比亞國內的經濟七連跌,到1987年,國家GDP相比1980年近乎腰斬。即使經濟不太行,卡紮菲也沒有停止自己在國際舞台上的努力。

1978年,卡紮菲覺得自己裝備優良、武器先進,參與了烏幹達和坦桑尼亞的戰爭,結果被坦桑尼亞狠狠揍了一頓。

利比亞南邊有個國家叫乍得,利比亞趁著乍得內戰的時候武力介入。1987年,乍得政府軍在法國和美國的支持下又揍了利比亞一頓。武力輸出一塌糊塗,文化輸出同樣必不可少,卡紮菲努力地在阿拉伯世界推廣自己的思想,同時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搞文化輸出。

隻要有阿拉伯人的地方,就有卡紮菲的身影。

就這樣,卡紮菲的激進主義和恐怖主義形象豎立起來了,暴躁的性格也讓卡紮菲的人緣越來越差。哪有那麽多喜歡打仗的國家,大家都隻是想讓自己過得好一點,但是這個想當帶頭大哥的人總是喊打喊殺、流血死人,大家早晚會變得離心離德。

1988年年底,一架執行德國法蘭克福—英國倫敦—美國紐約—美國底特律航線的客機在英國的洛克比小鎮上空爆炸,造成飛機上的乘客及當地居民共270人死亡,這就是震驚世界的洛克比空難。

美、英、法等國認為利比亞策劃了這場空難,卡紮菲當即表示對這事不了解,不知道,沒聽說過。

隨後美、英公布了調查結果,要求將兩名利比亞籍的嫌疑犯引渡,卡紮菲繼續不配合,並且加上了一句,引渡要求就是一種新的殖民主義。

隨後,聯合國宣布對利比亞的經濟和外交進行製裁,再加上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更讓卡紮菲雪上加霜,國內經濟一蹶不振。利比亞此時被國際社會所孤立,阿拉伯國家又覺得卡紮菲這個暴力分子簡直是個定時炸彈,大家逐漸變得疏遠起來。

利比亞除了是個阿拉伯國家,還是個非洲國家。卡紮菲沒辦法整合阿拉伯,就尋求整合非洲。在阿拉伯世界凝聚人心靠的是文化認同,那麽在非洲就要靠白花花的銀子了。

雖然聯合國的製裁導致利比亞的經濟變得困難,但是依舊比撒哈拉以南的一些國家富裕很多。而且卡紮菲積極地總結了之前的失敗經驗,采取了溫和的態度,不再像個狂熱的暴力分子,在非洲舞台上的表演項目從聒噪的迪斯科換成了平緩的交誼舞。

在殖民時代,歐洲殖民者在分割非洲時候,有意無意地製造了很多矛盾,使得非洲國家之間存在許多邊界爭議、部族衝突、地區衝突等問題。這些問題導致這些國家沒事就打架,從砍刀發展到大炮。

卡紮菲這個時候以一個和平使者的麵目出現,做了很多調停工作,解決地區動**、衝突和戰爭,使得戰爭可以避免,差異用和平解決。

愛與和平永遠都比暴力更得人心。卡紮菲在非洲世界獲得了之前從未有過的成功,在2002年推動了非洲聯盟的成立,代替了之前的非洲統一組織。卡紮菲高喊“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成了非洲大陸上最傑出的政治守護者和國內外關注的焦點,風頭一時無兩。

非洲的弟兄們也投桃報李,在國際事務上聲援利比亞。2003年年初,非洲國家更是不顧美國的強烈反對,全力支持利比亞當選為聯合國的人權委員會主席國。

借著國際局勢的緩和,卡紮菲趕緊搞了一波經濟改革。2003年6月,卡紮菲公開批評國營企業效率低下,提出搞私有化,鼓勵招商引資。

2003年8月15日,利比亞出人意料地宣布對洛克比空難負責,然後掏出27億美元用於賠償。2003年12月19日,卡紮菲宣布,自願停止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完全銷毀化學及核武器。

是不是覺得卡紮菲突然性格大變?

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在2003年3月,伊拉克戰爭爆發,隨後薩達姆政權垮台。卡紮菲知道自己跟薩達姆壓根不是一個數量級的,內心緊張,趕緊保命要緊。

2004年,美國放鬆製裁後,利比亞加速了私有化,石油部門的對外開放更是加速了利比亞融入全球、重返國際社會的進程。在第一輪石油勘探的公開招標中,美國公司中標15塊中的11塊;在第二輪石油區塊公開招標中,西方國家共獲得24塊中的11塊。這明顯是在討好西方。

這麽好的態度,讓利比亞贏得了美國的原諒,利比亞的經濟再次騰飛,GDP從2002年的205億美元一路飆升到2008年的871億美元。更闊的卡紮菲繼續過著春風得意的生活,在非洲舞台上的交誼舞越跳越起勁,越跳越成功。2008年,卡紮菲更是被非洲的國王和酋長們封為“萬王之王”。

利比亞大約有150萬非洲黑人移民,這些人為利比亞的建設提供了廉價勞動力,要知道,這個時候利比亞的人口也就600萬。非洲人不用再跑到歐洲去打工,在利比亞就可以了。

之後卡紮菲又有了新目標,他要推動建立一個“非洲合眾國”,還要為這個“國家”組建200萬的大軍,用來保衛非洲的榮光。

五、眼見他樓塌了

盡管一切看起來不錯,但利比亞內部有個巨大的問題,那就是存在眾多的民族和部落。一般認為,利比亞至少有一百四十個民族與部落,有影響力的有三十多個。

卡紮菲出生在利比亞東部的一個小部落,叫作卡紮法部落,這個小部落在卡紮菲執政期間被大力扶持,而不順眼或者不合作的部落自然就會被打壓。

卡紮菲政權倚重西部部落的做法,就讓東部部落心懷不滿。長期的家族統治導致利比亞雖然是非洲最富裕的國家,卻也是全世界貪汙腐敗問題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

此外,卡紮菲家族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卡紮菲甚至有意大利足球俱樂部尤文圖斯的股份,國內兩極分化也很厲害。資源型國家都有這個毛病。

2010年年底,暴亂席卷了中東地區,然後利比亞也受到了波及。第二年2月,利比亞爆發大規模遊行,東部部落率先打起反卡紮菲的旗幟,隨後諸多部落紛紛宣告反卡紮菲。

讓卡紮菲沒想到的是,這時西方勢力竟然也對自己動手了。2011年3月17日,聯合國通過的1973號決議敲響了利比亞的喪鍾,這個決議在利比亞設立了禁飛區,基本相當於宣布了卡紮菲的死刑。

隨即北約空襲了利比亞。

有依據顯示卡紮菲當年想要憑借自己的黃金儲備搞一個泛非貨幣,我們都知道美元體係是美國不能動的禁區。在“阿拉伯之春”的風暴當中,卡紮菲在北約的打擊下節節敗退,麵對西方世界的下台要求,卡紮菲拒不執行,一直退到家鄉,憑借部族勢力死守。從27歲就執掌利比亞大權的卡紮菲,到這時已經過了42年,權力崩塌的時候他選擇了對抗到底,不過沒什麽用。

2011年10月,卡紮菲被反對派俘獲,隨後69歲的卡紮菲慘遭虐殺。

卡紮菲死後,各路利比亞諸侯搞了一個過渡委員會,相當於是個聯盟,選了個盟主來當老大。但是各路諸侯各懷鬼胎,同時被壓抑的部落紛爭再次抬頭,互相看不順眼,看見了就打架。就這樣打了快十年,竟然還有兩個政府。

利比亞有個優點,也是缺點,它跟過的老大太多,大家都覺得那裏是自己的勢力範圍,自然應該摻和下利比亞的事。每支武裝力量背後都是一個大國,這就不知道要打到什麽時候去了。再加上利比亞的石油和天然氣儲備,成了各方覬覦的一塊肥肉,各式各樣的民兵組織和雇傭軍都前往利比亞,大批的國外雇傭軍在此淘金。全球各地的雇傭軍懷揣著發大財的夢想,從世界各地奔赴利比亞,利比亞堪稱全球雇傭兵的樂園。

自利比亞戰爭爆發以來,由於國內混戰不斷,有70多萬利比亞人逃離了家園,赴歐洲避難。而利比亞的總人口不過600多萬,也就是說有差不多10%的人被迫踏上了逃亡之路。

同樣,這些湧入歐洲的難民也讓西方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難民的湧入導致了歐洲國家的不安定因素增多,犯罪率飆升,弄得歐洲人心惶惶。但很難講西方世界打倒卡紮菲是個錯誤的決定,因為對它們來說最核心的一點是:一個分裂的利比亞才是好的利比亞,一個動**的非洲才是好的非洲。亂,才能讓外國資本收割到更低價格的資產;亂,才能讓想上位的人開出更高的籌碼。

不得不感慨一句,世界還是那個世界,跟19世紀沒什麽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