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西方資本下“實”與“虛”的十字路口 美股咋跌得那麽慘

現在,我們來分析下“美股何以至此”——美股怎麽就爬了這麽高?解釋清楚了美股這些年不合情理地爬了這麽高,也就能理解為什麽會摔得很慘(1),這不是財經問題,這是常識問題。

我們要知道,我們可以不炒股,但無論如何一定要懂點股市,這玩意兒跟所有人的一生是強相關的。

一、為什麽美股不正常

美股在2009年有過一次暴跌,最近正在經曆新一輪的暴跌。

按理說美股跟美國GDP應該是差不多同步的,規模也應該接近GDP,但是大家都看到了,最近十年美國GDP隻漲了那麽點,可是美股這些年又漲成什麽樣了?前段時間美股是美國GDP的200%,於情於理都不合適。

那這些年發生了什麽呢?

先是奧巴馬時期堅持放水。然後,特朗普上台了。為什麽特朗普上台會對美股有這麽大影響呢?

難道他是經濟奇才,一舉提振了美國經濟,讓美國人民信心高漲,股市再上新台階?還是因為特朗普是金融煉金術士,有什麽神奇煉金術?

都沒有,他給美國股市打了兩針“興奮劑”,讓美股就跟聽到哨子的眼鏡蛇一樣立起來了。

二、第一針:減稅

稅收真的是越低越好嗎?

其實咱們做一個思想實驗你就知道了。

假設你是一個美國企業主,政府突然宣布給你減稅,你們公司賬戶上多出幾個億來,你選擇怎麽操作呢?

擴大再生產,雇傭更多的員工,賺更多的錢?

事實上幾乎所有的初級經濟學都是這種邏輯,認為減稅後會擴大再生產,促進就業什麽的。

但是問題就出在,現實世界複雜那麽一些。

首先經濟學裏一直有個假設叫“無限市場假設”,生產出來多少產品都能賣得出去,所以減稅才會導致企業擴大再生產。不過現實中根本不是這樣,現實中大部分行業都是飽和的,擴大再生產就是找死,消費是不足的,產能是過剩的。

公司都是訂單驅動的,比如你是一個生產汽車發動機的公司,減稅後如果訂單不擴大,多出來的那筆錢沒法去雇傭工人生產更多的發動機,因為現在全世界最難的事不是“產能”,而是“賣不出去”。

比如波音,每年能賣多少架飛機都是確定的,多賣一架都費勁,“擴大再生產”這事本身存疑。

美國GDP的80%以上是服務業,比如商業谘詢和華爾街金融什麽的,這種生意就更沒法擴大產能了。

那老板會給員工把這筆錢分了嗎?提高人們的收入,增加購買力?

當然不會了,今年減稅漲工資,明年不減稅了,工資怎麽辦?減工資?當然不行了,工資這玩意兒隻能漲,一般不能降,凱恩斯說工資有“黏性”,說的就是這事。大家觀察下,大公司一般會搞獎金製,就是避免工資沒法降的困局,實在不行,就裁員,一般不會動員工的基礎工資。所以公司不到萬不得已,也不會普調工資,給自己找不痛快。

如果你是個公司管理層你會怎麽辦呢?

不複雜,有錢花在刀刃上,多出點錢來就應該做點立竿見影的事,什麽事呢?

對,回購股票。

炒股的人對這個詞太熟悉了。

回購股票非常簡單,也就是公司用自己手裏的錢去市場上把股票回收回去。這樣市場上自己公司的股票就少了,正如發生“豬瘟”導致大量的豬被屠宰後,豬肉價格暴漲一樣,股票少了,股價自然會上升。而且股票少了以後,每股的分紅也會變多,這樣投資人會更喜歡這隻股票,大家追漲殺跌,股市一漲再漲。

那問題來了,為什麽經理們這麽熱衷於拉高股價呢?

這又是一個管理學上的痼疾。近代企業的所有權和管理權是分開的,董事會有錢的人們靜靜地在家歇著,讓職業經理人幫他們打理公司,為了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就給他們分股票,他們隻有打理好公司,股票才會漲,股票漲了他們的工資也就漲了。

本來設計得挺好的。但是沒想到很多職業經理人不想著怎麽經營企業,直接去拉股票了。

所以他們千方百計地想拉高股價,股價高了公司賬目就好看了,自己的收入也就有著落了,去下一家公司也人見人愛了。回購股票簡直是混跡江湖的“金手指”。

不隻減稅減出來的錢被他們拿去回購股票了,特朗普推動美元回流美國,本來是要讓這些錢回美國去建廠——曹德旺是少數幾個真去開廠的,因為他的玻璃的主要費用花在運輸上,而且主要賣給美國,所以要把廠子建到美國去,整個過程中麻煩不斷。其他基本沒成功的。

說到這裏,大家可能有個問題,難道減稅這事不好嗎?

這未必是好事,這玩意兒太低了影響生活;太高了一樣影響生活。

比如稅收太高了大家都不去開廠子了,反正賺的錢都交稅了還開什麽?

但是太低又會導致國家赤字,赤字太高會導致政府破產,美國的國債規模馬上就要大到政府連利息都還不上了。人類曆史上幾乎所有的大帝國崩潰都是財政的崩潰,這可不是小問題。

所以,克林頓當總統的時候美國經濟增長得非常快,他就是加稅的,加稅還國債。

三、第二針:利息調控

盡管職業經理們拿著減稅的錢去回購股票了,但是大家要有個常識:普通人玩現金,富人玩貸款。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股票操作盈利才3%,一堆富人搶著玩,可能有人會問那玩意兒怎麽賺錢?

關鍵就在貸款,這個星球上很多財富都是貸款貸出來的。

假設一個理財產品收益率3%,你投一萬元進去,隻能賺三百元。人家專業玩家直接上十倍或者三十倍杠杆,也就是從銀行貸款是本金的十倍或三十倍,一萬塊就能賺三千元或者九千元了,收益率衝到了30%或者90%。

但是這裏有個前提,貸款利息得足夠低。如果貸款利息也是3%,那麽這個遊戲就沒法玩了。美國搞了那麽多年的零利率,非常有助於玩這種套利遊戲。

所以美國職業經理人回購股票不是單純用現金回購,而是貸款去回購,反正美元利率低,借錢跟白給似的,為啥不借?就這樣,從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美國股市一直漲,主要動力就是職業經理們借錢回購股票。

那段時間正好是奧巴馬執政時期,所以奧巴馬也享受了一段低利率推動下,美股持續上漲的幸福時光。

低利息對整個社會影響很大。

再舉個例子,如果你看上了樓下的一間商鋪,想盤下來賣狗糧,一打聽,需要20萬元,當前利息3.45%,你一算,現在貸款20萬元年底還銀行20.69萬元,你覺得還是能賺出來的,你可能就貸款開始裝修,順便雇了一個人幫你打理,你也就成了小微企業了。

但是如果利率高達20%,你一算,年底要還24萬元,覺得太離譜,算了,不搞了。

同理,相同的新款筆記本電腦,如果利息足夠低,甚至分期免息,可能很多人買,但是如果收20%的利息,大家就選擇觀望了。

大家看出來了吧,利率低大家才會去投資和消費,利率高的話,也就沒這事了。

但是利率太低,很多人的消費和投資就會很盲目。這個大家應該非常有體會,店家搞分期免費,人們就容易不斷地買東西,很多人最後還不上了。

美聯儲作為發行貨幣單位,它就是要捕捉市場信號,經濟蕭條的時候拉低利息讓大家消費投資做買賣,經濟過熱的時候再拉高利息防止大家不理性。

當初建立美聯儲的時候,美國人做了仔細的權衡,為了防止政府幹預美聯儲的事務,畢竟政府有一直發貨幣的衝動,所以刻意搞成了一個獨立機構,獨立做判斷。

特朗普上台後出問題了,因為美聯儲發現市場開始不理性了,要拉高利率,而且經濟危機十年來一次,美聯儲得拉高利率準備下一次衝擊。從2008年之後美國利率太低,如果不拉高,下次危機爆發的時候美聯儲隻能幹瞪眼了。

但是這事惹怒了特朗普——很多複雜操作都是依賴低利率的,美國人又是借錢消費,如果利率升高,肯定會影響大家的消費,這樣經濟就不行了嘛,股市也就上不去了。

特朗普的心態徹底崩潰了,奧巴馬的八年任期內美聯儲一直沒把利率拉上去,怎麽他一上台就要拉利率?是不是對他有意見?美聯儲這是要通過拉高利率毀了特朗普股市啊——這可是特朗普的政績!

美聯儲拉高利率就是要影響他的股票和經濟了,他能同意?

當然不同意,不過2018年之前的美聯儲主席是耶倫,行內人稱“椰奶”。

耶倫非常彪悍,根本不理特朗普。

但是她也有個軟肋,2018年任期期滿了,按照美國的慣例,一般是要連任的,連任就得總統批。這可把特朗普給高興壞了,特朗普管不了美聯儲主席做決策,卻可以決定任免,趁著這次機會,趕緊把她給趕走了,並且推薦了他很看好的鮑威爾。

鮑威爾出身美國豪門,背景深厚,由特朗普的財政部部長推薦給了特朗普,兩個人挺合得來,特朗普覺得鮑威爾跟耶倫不一樣,應該能聽自己的。這個鮑威爾在華爾街混過,各方也都能接受,所以被提名後順利通過,就去美聯儲上班了。

不過鮑威爾剛去上班,立刻被美聯儲大樓裏的那幫技術官僚給帶偏了。大家知道,美聯儲有一堆律師和經濟學家,清一色上過名校,互相是校友——他們攛掇鮑威爾不要理特朗普,美聯儲應該像最高法一樣,獨立王國,水潑不進,繼續執行美聯儲事先計劃好的漲利率縮表。多說一句,最高法跟美聯儲一樣,大佬都是總統任命的,但是總統不能管他們具體的事務,最高法更是油鹽不進,誰都不理。

漲利率就會挫傷經濟,股市也出現疲態,這下特朗普怒了,天天抨擊鮑威爾。

鮑威爾一開始還死扛著,他的美聯儲同事們還在電視上幫他打氣(美聯儲的經濟學家很多都是特邀評論員或者專欄作者),到了2018年年中,特朗普一度宣布要開除鮑威爾。

到最後,鮑威爾不堪壓力,終於屈服了,美聯儲宣布降息。

在2018年年中,美國終於下調利率了,大家融資成本降下來了,終於又可以折騰了。所以在2018年一陣低迷後,美股在2019年繼續一飛衝天,又爬了3000點。

但是這種高位本身是被“激素”給吹大的,美國經濟並沒有明顯改觀,美國的GDP並沒有實質改進,股市漲成這樣,正常嗎?

到此,美股也就到了史無前例的高位,風險也前所未有地聚集。

美股泡沫達到了百年難得一見的地步。

四、靠“激素”維持的股市必定會出問題

整體而言,美股如果一直往上堆,就算你用盡辦法,也遲早會塌。

在奧巴馬執政時期,美股就不太正常地一直在上漲,遠遠偏離了GDP的漲幅。特朗普接崗的時候就有很多人說,他正好攤上了美國的蕭條周期,美國基本上十來年一個周期,奧巴馬那個周期正好是繁榮周期,所以特朗普任職期間不可避免地要出亂子。

美股自從2008年經濟危機後,其實就一直靠“激素”維持著,這一點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這玩意兒慢慢變成了個博傻遊戲,有點像擊鼓傳花,大家都知道這玩意兒遲早結束,但是總覺得自己不會接最後一棒,隻要自己足夠聰明可以躲開這一劫,就能一起瘋狂。

按理說特朗普應該是去杠杆的,不過特朗普不但不接受這個結果,反而繼續加杠杆。

就算局勢平平穩穩,企業欠那麽多錢推高股市,這錢總得還吧?據專業人士估算,美國的這批債務早晚得爆發,也就是說,美股長期服用“激素”,遲早會有副作用。

值得玩味的是,美聯儲類似賭氣似的,把利率直接降成了零,相當於步槍沒子彈了。據外界推測,可能是美聯儲已經知道海嘯不可避免,幹脆撂挑子不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