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陷阱”到底是什麽
我花了很大精力閱讀《貧窮的本質》後寫了一篇《〈貧窮的本質〉這本書到底說了什麽》。
後來很多讀者覺得不夠過癮,讓我講講這本書裏還說了一些什麽,我正好要寫一篇文章,有些話題和《貧窮的本質》有關。
一、貧窮陷阱是怎麽回事
按理說,一個人今天和明天的收入不會出現太大的變化,但人是有夢想的鹹魚,一個人不可能把今天的錢全部投入消費,總得積攢點,而且每天做點自我提升,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就能夠升職加薪,所以一個人明天的工資一般都比今天的高一些。這也是傳統經濟學的觀點,經濟學家們認為,一個人的工資在長期範圍內是越來越高的,但工資漲幅是慢慢變小的,直到不漲了,最後退休,這也符合我們的認知。
按照這個邏輯,好像所有人的收入在長期內都能緩慢提升,發家致富,走上人生巔峰。
而且這個邏輯認為,“生活中多出來那部分錢”是收入增加的關鍵,這個理論也形成了世界範圍內的脫貧新思路,認為隻要窮人生活中有多餘出來的財富,就會拿去自我投資,實現收入的增加。所以各國都在給非洲發錢,希望他們能夠實現收入的增加。最後卻收效甚微,非洲絕大部分地區還是那個樣子,窮人們把聯合國救濟署給的錢花完後繼續窮著,沒什麽根本性的變化。
經濟學說的好像跟現實生活不大一樣,畢竟直覺告訴我們,“收入一直漲”這事說的隻是一部分人,而且往往是經濟好的地方的人,絕大部分地方收入不但不漲,有時候還會倒退。現在很多國家地區收入就陷入了停滯,然後由停滯引發動亂。這種問題出在哪裏?
2019年獲得諾貝爾獎的得主深入世界上最窮的地方仔細研究調查,最後得出個結論:這些窮人把生活中多餘出來的錢亂花了,沒法做到攢起來改善生活。
也就是說,窮人不但不擅長賺錢,反而擅長浪費錢,而且通過仔細的計算發現,窮人用於奢侈品開銷的比例遠遠高於富人。這種發現和我們的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類似,我這幾年看過太多的人幹這種事情。比如很多人賺錢能力沒提升,卻在網貸方麵積累了一堆新技能,月收入不到一萬卻欠幾十萬網貸的也非常多。這倒是應了《絕命毒師》裏大毒梟那句“窮人誰都會做”的話,因為順著本心去做就可以順利做窮人——當你不反思自己、不克服自己的問題的時候,很容易淪為窮人的。為什麽會出現這種狀況呢?主要是兩個原因導致的,一個是皮質醇,另一個是奢侈品。
二、皮質醇
控製人體獎勵機製的東西叫多巴胺,這種物質有兩個明顯的作用,一是讓你開心,當你在淘寶下單的時候能體會到的那種快感就是這種物質釋放的結果;另一點是增加排尿,一個人開心的時候容易尿急,不過很多人太歡樂注意不到這種現象。
與多巴胺的作用相對,讓人體不爽的情緒是由什麽物質來控製的呢?有多種物質,不過皮質醇是其中最關鍵的一種。
皮質醇跟組織胺(蚊子咬了腫起來一大塊就跟這種物質有關)有點像,原本進化出來是為了提升我們的生存概率的,現在卻讓人煩不勝煩。
舉個例子,假設你是一個進化還不完全的原始人,跟著同伴在森林裏拎著兔子唱著歌,突然出現一隻花斑老虎,你怎麽辦?一般有三種可能:
第一種,覺得這隻大號的貓非常可愛,上去摸了一下,於是被老虎吃掉,所以這種對未知動物充滿好奇心的基因基本絕種了。人類對沒見過的花斑東西都有種本能恐懼,絕大部分人甚至連花斑蝴蝶都有點怕。
第二種,被老虎嚇得屁滾尿流,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呆若木雞,等著老虎用餐,這種基因也沒了。
第三種,部分人不小心進化出了“皮質醇”,讓你在危急的情況下順利逃跑或者操起一根棍子跟老虎玩命。盡管你不一定能跑得掉,但你還有兩個同伴嘛,他倆一個上去擼大貓,一個已經被定住了,老虎接下來的很長時間都在用餐,你逃脫的概率還是很高的。隨著你歡樂地出逃,皮質醇也就跟著你跑出來了,一直遺傳了下來。
皮質醇盡管能讓你在危險的時候不至於定在那裏,提高了生存效率,但是這種物質也有明顯的副作用。現代人常見的幾種問題就和物質有著極大的關係,比如怎麽都休息不過來,疲勞,什麽也不想幹,看什麽都煩,完全沒法集中注意力做那種需要靜下心來才能做的事;已經很胖了,還特別能吃,吃飽了還想吃,要減肥卻導致報複性地大吃;情緒低落,隻想做一些不費神的事,比如坐在那裏看電視;最關鍵的是使得“延遲滿足”的能力變弱,比如你今天意外賺了五千塊,你可以選擇今晚就去泡個桑拿,吃個日本料理,如果還剩下些,再去路邊吃個串,這樣當天就獲得了滿足感,問題是資源也沒了——其實你本來還有一個選擇,你可以把這些錢攢下來,攢夠錢搞個店麵,等店麵賺到錢之後再享受,這就是《富爸爸,窮爸爸》裏說的“窮人花血汗錢,富人花資產賺的錢”的現象。但是這個過程中你就得攢錢,不能花,延遲滿足,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才能吃到今晚那頓料理,你能忍得住嗎?
皮質醇會導致延遲滿足能力變低,這種現象在現實中很多,當一個人心情不好的情況下大多需要購物化解嘛,很多女生都有深刻的體會。
國外一般把這些不好的狀態稱為“壓力”,不過如果在國外待一段時間,就知道他們說的那個“壓力”比咱們說的範圍廣得多,幾乎所有的負麵情緒他們都歸結到壓力上了。
一般來說,你所有的情緒都是你體內的幾種神經遞質和激素的外在體現,多巴胺分泌多的人,一般情緒能好很多,分泌少的人容易得抑鬱症,如果再少的話,容易得老年癡呆症。
皮質醇和多巴胺一樣對人體必不可少,如果確實是處於危險狀態,沒這個東西可能就死亡了,但是正常情況下這種物質過多也可能會導致抑鬱症,每天情緒低落。
《貧窮的本質》作者應該是跑到那些窮地方抽血測量過,他發現窮人體內的皮質醇含量指標比正常狀態要高很多。為什麽呢?因為窮人的生活中瑣碎的、無能為力的事情多,疲於奔命,精神上的痛苦比正常人高得多,這就導致他們的皮質醇含量指標比正常人高得多。
皮質醇是控製消極情緒的,在皮質醇含量指標過高的情況下,人容易消極提不起鬥誌,隻想幹點輕鬆愉快的事情,用我們時髦的話講,心態崩了。如果感受不到這種狀態是一種什麽心境,隻需要想想自己狀態不好的那段時間就懂了。處於這種狀態,很可能持續消極,別說遠期規劃了,可能明天的事都不想去想。
如果你是大學畢業,有穩定的工作,精神狀態持續不好,最大可能是工作不起色、不加薪,但如果你是個窮人的話,那就麻煩了,因為你被鎖死在那個狀態了。
這也是我這些年發現的一個明顯的現象,有很多人寧願自怨自艾也不去奮鬥,整天抱怨。
我以前覺得那些自怨自艾的人心態有問題,現在看來,很有可能是皮質醇含量指標高一些。激素影響思維,精神狀態一直處於高度抑鬱狀態,自然積極不起來,也沒法延遲享受。
整體來說,生活中疲於奔命的人被生活折磨得煩不勝煩,自然皮質醇水平高,這種物質又會讓人的精神狀態雪上加霜,讓人更加消沉,更加容易逃避,更加不願意長期規劃,也就越陷越深。
皮質醇指標過高造成的種種問題,怎樣解決呢?說實話不太好解決,人生最難的事,就是掉到了一個“負反饋”的坑裏,越陷越深,想出都出不來。不過如果是短期的那種皮質醇含量指標過高導致的問題並不難解決,多吃香蕉,多鍛煉,很快就好起來了。更關鍵的是,你精神狀態不對的時候,你得知道自己這種狀態不正常,趕緊去尋求改變,而不是讓它繼續壞下去。
三、奢侈品
還有什麽東西影響一個人、一個家庭脫貧呢?沒錯,它是奢侈品。奢侈品在不同的群體裏,存在不同的用途和價值:
在富裕的群體中,他們對奢侈品基本上沒有特殊的感覺。
以前《讀者文摘》裏有這麽一個故事被反複提及:比爾·蓋茨的女兒全身上下不過一百美元的樣子。這個故事一直被很多人津津樂道到現在,它的主題是想表達美國人比較喜歡樸素,中國人比較喜歡奢華——當然了,這個段子是編的。比爾·蓋茨的女兒真實的生活是什麽樣的呢?
根據報道,比爾·蓋茨的女兒喜歡吃必勝客的至尊比薩,這種食品在美國就是個煎餅果子級別,而且她多次說自己愛漢堡包。這麽看確實挺樸實無華。此外,她還喜歡兩千美元一塊的日本頂級牛排,這種食品就不是普通人能消費起的了。
比爾·蓋茨的女兒說喜歡穿安德瑪品牌的衣服,這個牌子在美國跟李寧在中國差不多。同時,愛馬仕專門給她設計了騎馬服,這是限量款,一般人不但買不起,而且買不到。
另外,比爾·蓋茨的女兒還是個馬術愛好者,名下有幾匹頂級阿拉伯馬和至少五塊地皮的馬場,以及配套訓練和養馬專業人士。我們需要知道的是這類馬貴得離譜,而且挑食物和環境。每匹馬都得一群人養著,比跑車難養得多。平時她偶爾開smart,但是周末坐自己的私人飛機回西雅圖。
美國記者總結,整體而言,蓋千金既不奢侈也不樸素,因為她對價格完全沒概念,在她眼裏沒有奢侈品和普通品的差別。這也代表了真上流社會對奢侈品的態度,就是沒態度,就跟你騎著一個電動摩托車,有路人誇你的摩托車很酷,但是你沒什麽感覺一樣。
對一部分群體而言,尤其商人、企業的管理者等,奢侈品的價值主要是身份的象征。
我有個朋友是做二手保時捷的。這個朋友沒有店麵,平時的工作就是把保時捷賣給微商,因為很多微商需要這種產品來撐門麵。為了買二手保時捷,一些微商經常需要辦好幾張信用卡才能買下。有了保時捷就可以充當成功人士給別人說教,順便發展代理之類的,大家往往是看一個人混得比較好才跟著他,這時候保時捷有奇效。
我問過他,那些人買了保時捷就能賺?他說跟炒股差不多,經常是七個賠,一個賺,剩下兩個不賠不賺。那七個賠的將來再把二手保時捷賣回給他,他繼續賣給別人。不過大家一般隻能看到賺的人,所以總有效仿的,他也就一直有生意。
在這裏,奢侈品成了一種類似入場券的東西,通過它向別人暗示自己的社會地位。
奢侈品還有第三種用途是自娛自樂,這也是我們最常見的用途,這是學界的共識。
很久以前就有心理學家寫過相關論文,心理學家早就發現人們對奢侈品的愛好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才形成的,是受社會影響的結果。
如果你給十四五歲的孩子講清楚一個名牌包和一個幾乎一模一樣的高仿價格差一百倍,小孩子肯定非常難接受這個道理,並不是道理太複雜他理解不了,而是這個道理太反常識。奢侈品的價格是信仰,並不是邏輯,正常人不懂很正常,一下就懂了可能他的思維有問題。等到這個孩子上大學的時候就慢慢能接受這種現象了。
在小孩子成長的這幾年,經過商業廣告和消費文化的輪流轟炸,經過很長的“洗腦時間”,他才能慢慢被培養成“拜物教”接班人。
這也是為什麽很多人納悶奢侈品行業基本都是暴利的,但是很多奢侈品企業現在也麵臨倒閉的原因——給大家洗腦需要成本,廣告花費是巨大的,足夠把很多經營不善的奢侈品公司拖垮。
正是這種長期的洗腦,讓一部分人把買奢侈品當成了信仰,所以他們花大價錢買的時候才能獲取那種巨大的幸福感和愉悅感,感覺整個人得到了升華。
為什麽我們花大篇幅講奢侈品呢?因為《貧窮的本質》書中反複強調要降低奢侈品的消費,我在前麵也說了,真正有錢人眼裏的奢侈品就是你眼裏兩千塊的電動摩托。
隻有想騙錢的和被人洗腦洗壞了的人才會對奢侈品有特別的興趣,才會為那東西支付高額溢價。如果你本來就有錢,買奢侈品倒也無所謂,但是如果你本身需要資源來自我提升或者增加財富,然後你買了奢侈品,就未免有些愚蠢了。
無論東西方,都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潮流:在剛開始發展的時候,都會對奢侈品消費趨之若鶩。美國剛開始發展的那些年,恨不得把歐洲所有好東西都在美國複製一套,但是等到美國大兵去歐洲參加“二戰”,發現歐洲已經破敗得不行了,他們回到美國後就徹底“祛魅”了。
日本也一樣,“二戰”後的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很多女性節衣縮食也要買個名牌包,這些年明顯已經開始“去物欲”。我去年去日本,發現很多女孩已經隻挎一個沒有商標的大布袋子了,十年前這種情況非常少見。現在中國很多人把家裏不必要的東西扔掉,隻剩下幾件必需品,這種“極簡主義”思潮也是日本來的,這種潮流在中國會越來越明顯。
奢侈品崇拜本身是一種文化崇拜,一個人、一個群體的文化徹底自信了,不再迷信“工匠精神”“百年皇室”這類虛頭巴腦的東西,它對人們就不會再有吸引力了,人們就會更關心功能而不是品牌,也不會再硬撐著為品牌支付高額溢價。
四、到底什麽是“貧窮陷阱”
我在《〈貧窮的本質〉這本書到底說了什麽》一文說過,整本《貧窮的本質》裏幾乎沒有新的觀點,全部是對一些老觀點的實地驗證,驗證的結果是“老觀念都是對的”,比如多攢錢,通過攢錢來改善境遇;有恒產者有恒心;教育很重要……
貫穿《貧窮的本質》全書的核心思想是“能不能積累到錢是你能不能擺脫困境的關鍵”。注意,這裏說的是靠一個人積累到錢——積累到錢是個內功,也就是你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如果錢不是你自己攢的,而是扶貧直接發下來的,或者中了彩票,大概率很快就敗光了。最近一句話說得很有道理:靠運氣賺來的錢,都會靠實力敗出去。
除此之外,我看完《貧窮的本質》一書之後的體會就是:很多我們從小接受的中華傳統美德觀念都是對的,比如勤儉持家、量入為出等,並沒有因為進入現代社會就不適用了,反而那些觀念太過新潮的人往往會被網絡貸款給困住了。
什麽是貧窮陷阱——不切實際的奢侈消費就是貧窮陷阱。這會導致你積累不到錢,以至於生活困苦。當你生活困苦,又沒有任何存款,會導致你的皮質醇升高,讓你難以集中注意力,更加難以延遲享受,讓你更難賺到錢,也就更難積累到錢。這個說法對所有階層的人都適用。
前幾天看到一篇網絡文章,說是某大佬對未來幾年整體非常樂觀,評論區一片冷嘲熱諷。
很多人未必知道,強悍的人基本上對未來都是樂觀判斷,但是當下永遠都是按照危機時期來打理,控製現金流,準備過冬糧,小心謹慎走好每一步。
反過來一些人恰好相反,對未來很悲觀的同時又大手大腳,不攢錢也就罷了,還享受各種超前消費。
看到江南憤青老師微信朋友圈講了一句話,非常有啟發,分享給大家:簡單的欲望,隻需要放縱就可以實現,而高級的欲望,放縱是實現不了的,需要的是自律和克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