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講故事的注意事項 1.保持整體性,不要切割和分裂故事
在講故事的時候,經常會提到一個概念“整體性”。而在一般情況下,講故事的人很容易自覺不自覺地割裂故事的整體性,導致故事成為按照單線邏輯拚接而成的無數個碎片故事,這樣做對於整個故事的傷害非常大,聽眾幾乎很難從故事中獲得什麽有價值的信息,講故事的人也無法達到自己的目的。
保持整體性是確保故事產生影響力的基礎,因為故事隻有以整體的形式呈現出來,才能夠準確地、完整地表現出內在的內容,才能顯示出全部的力量,展示一部分內容或者展示一部分的情節都會讓故事變得支離破碎,喪失原有的價值。
人們會談到自己的貓咪如何可愛,一朵鮮花如何美麗,但是在理解這一切的時候,需要從整體上進行描述,不能人為地將它們切成兩半來理解為什麽可愛、為什麽美麗。講故事也一樣,故事不能被分解成小片段來描述,不能被分解成多個板塊進行講解,一個好故事的魅力在於整體的特質,在於每一個元素的合理搭配,分裂開來討論並不能證明故事有多麽出色。
因此在講故事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呈現故事的整體架構和整體效果:
——在講述時要還原事情的本來麵貌。不要隻講述某一件事的某個細節片段,或者截取其中一小段事情來說,而應該將事情的前因後果說清楚,還原事情的本來麵貌,確保內容的完整性。
一般情況下故事中的各個事件都是被情節串聯起來的,彼此之間是一環扣一環的關係,講故事的人不能人為地割裂這種聯係。就像一個草根逆襲的故事一樣,草根的經曆和逆襲之後的經曆有著一定的關聯,不能將這兩個事件分成兩個故事來說,這樣就會淡化“逆襲”這個主題。
——將口頭語言、肢體動作,以及相應的道具結合起來。由於口頭語言在信息傳遞方麵並不能完全達到傳播的效果,因此需要將口頭語言、肢體動作,以及相應的道具結合起來,從而完整地表達故事中的內容和內涵。
比如當一個人激動地描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時,需要將大致的情況說清楚,並運用肢體語言和道具來豐富整個故事的內容。比如那些優秀的演說者,不僅善於講故事,還善於恰到好處地表現自己的肢體動作,將講故事當成一場出色的個人表演。
——故事的結構必須保持完整。完整性是指在一個故事中應該包含開端、發展、**、結局這樣一個相對完整的敘事過程。
沒有開端,故事的講述顯得突兀而生硬,令人總覺得莫名其妙;沒有發展的過程,整個故事會缺少一個漸進的過程,導致事件的出現缺乏邏輯性;缺失**則會使故事陷於平鋪直敘,過於直白的尷尬狀態,這顯然無法吸引聽眾的關注,而且整個故事的內涵也會難以達到一個更高的高度上;沒有結局的話,則會使故事喪失應有的完整感,整個故事會令人覺得摸不著頭腦。
——保持故事的整體性還需要營造一個良好的語境。比如在表達的時候應該保持語言的順暢,說話磕磕絆絆,總是胡亂停頓,往往會打破語言營造的氛圍,導致故事變得支離破碎。
此外,確保自己的情緒能夠順著情節的發展而變化,也非常重要,如果自己的情緒與故事情節不符合,就會破壞情感刺激的作用,導致聽眾的體驗受到很大影響。讓一個說話結巴或者情緒緊張的人講故事,他可能會講得斷斷續續,這樣一來,聽眾好不容易積累起來的情緒會被一下子打散掉,自然也就無法融入到故事當中去。
——需要設計一個更為合理的敘述方式。在故事中往往有很多事實片段和人物,如果分別對每一個事件和人物做出描述,就會導致故事結構變得鬆散,甚至導致故事單線化。
由於不同的事件和人物相互交錯,共同構成了內在的聯係與情節,因此需要設計一個更為合理的敘述方式。比如在講述自己與父親的關係時,沒有必要寫父親平時對自己多好,自己平時多麽尊重父親,可以先從父子之間發生的小事入手,以這件小事為開篇,呈現出父子之間的關係,從而順利支撐起整個故事。
——故事中的所有要素需要巧妙的配合。講故事時,時空、人物、情節、細節、主題等都緊密配合在一起,從單個來說,它們並不是最出色、最吸引人的,可是巧妙的配合卻讓它們成了故事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讓整個故事變得魅力十足。如果試圖以拚湊的方式講故事,盡量集合所有最好的元素,恐怕故事最後會淪為四不像,而反過來說,將故事拆解成每一個要素,然後單獨進行解讀,也會降低故事的價值。
無論如何,對於講故事的人來說,他們所要傳達的理念和想法充斥在整個故事之中,隻有把握住故事的整體性,確保故事不是零散的、分散的、分裂的、缺失的,才能夠真正展示出故事的價值,也才能通過故事展示一個更加完整的、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