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貪戀短暫的所得,不放棄遠處的所往

是身如掣電,類乾闥婆城,雲何於他人,數生於喜怒?

——《諸法集要經》

“是身如掣電,類乾闥婆城”,這是說我們的身體如同閃電一般虛幻不實、倏忽而滅,就像乾闥婆城一樣。什麽是乾闥婆城呢?這就先要解釋一下什麽是乾闥婆。

乾闥婆是梵文的音譯。在印度的古老神話裏,帝釋天需要樂師奏樂的時候,居住在地上寶山之中的乾闥婆就會飛上天庭,淩空作樂。乾闥婆是傳說中的樂神,後來被佛教吸收進了自己的諸神體係,成為著名的“天龍八部”之一。因為這個說法,西域之人稱樂師為乾闥婆。

乾闥婆還是香神,西域之人稱俳優為乾闥婆。據唐代窺基《二十唯識述記》,西域之人之所以這麽稱呼,是因為俳優既不侍奉王侯,也不經營產業,隻是聞著誰家飯菜香,就跑到人家去演出,以此求食。而俳優們的演出包括魔術表演,所以乾闥婆和魔術發生了關聯。

在印度神話裏,乾闥婆是男性神,他還有個妻子叫作緊那羅,是歌舞神。緊那羅後來也被佛教納入了“天龍八部”,據《維摩詰經》鳩摩羅什注,緊那羅的意思是“人非人”,因為緊那羅長得像人而頭上長角,人們見到了就會感到奇怪:“這究竟是不是人呀?”所以有了“人非人”之名。

乾闥婆和緊那羅後來被合為一體,男女不分,專職在佛國之中的歌舞和音樂,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敦煌飛天。但飛天一開始並不是俊男美女的形象,而是人頭馬身或馬頭人身,總之並不是那麽婀娜妙曼的。

乾闥婆城應該是從俳優魔術的意思上發展而來,指的是幻化之城,也被用來指稱海市蜃樓。《諸法集要經》這裏的意思是,人生如同閃電,空幻而倏忽,就像一座幻化的城市,看似真實,實為虛幻,那麽,既然是幻化之城而已,我們還有計較執著的必要嗎,我們為什麽還要對別人生出喜愛之情與怨恨之心呢?

有句俗話,叫作“看戲流淚,替古人擔憂”,乾闥婆城展示給我們的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是在戲裏,是在夢中,又何必執著,何必牽掛,何必嗔怒?

類似的道理,《莊子·齊物論》也曾經講過。瞿鵲子向長梧子請教問題,長梧子說道:“我怎麽知道貪圖生命就不是一種迷惑呢?我怎麽知道死亡不會像是遊子回家一樣呢?當初,麗姬本是個卑微的女子,當晉國國君俘獲她的時候,她哭得衣服都濕透了。等她到了晉國的王宮,過上了錦衣玉食的生活,這才知道當初的哭泣是多麽可笑。——死亡會不會也是一樣的道理呢?

“在夢裏飲酒狂歡的人,醒來之後也許會遇到不快的事情,因而哭泣;在夢裏傷心痛哭的人,醒來之後或許會享受打獵的樂趣。人在夢中,往往不知道自己是在做夢,甚至有時候在夢裏還在做夢。人們一般隻有在醒來之後才知道方才不過是大夢一場,隻有那些非常清醒的人才知道人生就像是一場大夢。

“在人生的這場大夢裏,愚人卻自以為清醒,自以為什麽都知道,真是淺陋啊。我們現在也是在做夢。我說你在做夢,其實我自己此刻也在夢中。”

莊子的人生之夢頗像佛家的乾闥婆城,當幻境在我們眼前出現的時候,我們這些愚人總是會信以為真,由此而產生了種種貪念執著、愛恨悲歡。當幻境一過,我們若有所覺的時候,下一場輪回便已經悄然開始,我們依然在輪回當中打轉,無窮無盡。

乾闥婆城也可以是一種譬喻,一種方便法門。《法華經》將小乘法門譬喻化城,是說一位導師帶領大家遠行,走到中途大家都堅持不住了,紛紛打起了退堂鼓,導師就用法術變化出了一座城市,帶大家進去休息。等大家都休息好了,導師說:“咱們還得繼續往前走。”——這個“化城”,就是一種權宜之計,一種方便法門,並不是修行的終極目的,好比你在修行的過程中獲得了很多的福報——身體安康、家庭和睦、事業有成,但是,千萬應該記住,所有這一切都是“化城”,如果你滿足於“化城”,以為這就是修行的終點站了,那就大錯特錯了。如果你當真產生了這樣的心思,就連“化城”最後也會離你而去。

嚴格說來,乾闥婆城屬於“幻城”,譬喻化城是說“化城”,兩者還是有些區別的。幻和化的意思並不一樣:魔術師表演魔術,變出一座城來,這叫幻;修行之人施展神通,變出一座城來,這叫化。無論是幻是化,均非真實。佛法教我們解脫之道,種種論證與修行都是要我們看破這世間的虛妄。人生在世,不過白駒過隙而已,種種貪戀執著,是多麽無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