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如何在強勢的父母麵前成為有主見的人
你有了主見,才不會輕易被外界左右。
叢飛從是一名心理谘詢師,在《為什麽你活得又累又不開心》一文中,將父母對孩子日常生活狀態的影響寫得特別好:
“實際上,對於很多人來說,潛意識更深層次裏,是不敢開心,不敢輕鬆。很多孩子小時候都被家長要求做很多事,上學之外,還有各種愛好培訓,甚至從小就被灌輸一種隨時競爭的的思想。所以,長大之後他們也不敢輕鬆快樂,一定要找很多事情來做,最後把自己搞得焦慮不安。”
相信有些情況是大部分人都經曆過的:小時候放學回到家,要是不在書桌前做作業(或者一本正經地認真學習),而是出去玩耍或者閑逛,回家一定會被家長大罵一頓。
後來稍大些,明明作業做完了,明明房間收拾好了,也不敢在家長麵前閑著。
潛移默化的力量是很強大的,更何況,父母的權威在孩子的心中是神聖不可侵犯。所以,即使成人了,即使自由了,也飛不出牢籠。
中國是個十分講究孝道的國家,清人王永彬的《圍爐夜話》中有句“百善孝為先”,道出了中國人對“孝文化”的執著追求。
“孝”本來是盡力奉養父母的意思,現代社會的“孝”,卻演變成了聽話的意思。讓你學金融會計,你偏偏去學什麽考古文學就是不孝;讓你30歲之前結婚,30多歲還沒有結婚就是不孝;讓你結婚之後必須生個小孩,不生小孩就是不孝……
例子數不勝數,折磨著你,也折磨著你們的父母。
心理學暢銷書《家為何會傷人》:“中國父母喜歡聽話的孩子,究其原因,是因為不強調感情的中國人,既缺乏心靈層麵的鏈接能力,也不習慣身體的碰觸,而隻是追求幹巴巴的語言鏈接。父母的力量遠強過孩子,於是語言層麵的鏈接,很容易就成為父母發出語言的命令,而孩子要遵從父母的語言。這就是聽話。”
行行從小到大都是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優異又懂事聽話。報考大學的時候,因為家裏在銀行“有人”,於是迷戀星空的他,沒有報考天文學,而是報了金融專業。大學之後,在家人和自己的努力下,進入了家鄉最好的銀行工作。他卻並不開心,反而一天比一天頹靡,以前從不抽煙的他,晚上經常站在陽台上抽煙,看著天空發呆。
他最喜歡有風的天氣。任冷風吹拂臉頰,風吹的迷亂中,才能磨去一點丟失夢想的痛苦。連追求夢想的勇氣都沒有,他怎麽能不痛苦?
因為無可奈何的長期跋涉而陷入到思想的無限深淵中,究其原因,還是因為自己當初不夠堅強和執著,從而迷失了方向。
像行行這樣的人不在少數,他們在父母的辛勤付出下有了現在“穩定”的一切。他們不敢反抗父母的決定。因為他們已經看到,父母為自己付出了太多太多,他們的父母也總是說,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
而這種愛是什麽呢?
這種愛是:我生養了你,我把一切都奉獻給了你,我永遠不會害你,所以你要聽我的,所以你所有的反抗都是在挑戰我的權威,都是不孝。許多父母在孩子麵前都是絕對的唯我主義者,他們總是以“為孩子好”的名義壓榨孩子們獨特的天性和想法。
在父母的“高壓”下,到底怎麽才能自己做主呢?
通過觀察不難發現,缺乏主見,聽從父母安排的人大多都害怕承擔責任,或者沒有自信,覺得自己無法承擔責任和後果。最深層次的原因還是不夠自信,不夠勇敢。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斷有時候比父母的正確;不敢確定自己真的可以堅持下去。
這個時候,任何外界的東西都幫不了你,你要直視自己的內心。你捫心自問,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這種決定,還隻是一時熱情,先不去考慮能不能堅持。因為當你對一件事情真正喜歡,真正抱有熱情的時候,即使做起來很困難,你往往也會忽略努力的成本。你對攝影上癮,別人眼裏的風餐露宿,在你看來,是和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你對文學上癮,別人眼裏的枯燥無味,在你看來,卻是和大師們一次偉大的靈魂溝通。這個時候,你實現夢想不是靠“頭懸梁,錐刺股”而是靠著一種習慣,一種對喜歡的事物自然而然地接近的習慣。
所以,當你的意見和父母的意見發生衝突時,不要隻顧著爭吵,去一個安靜的地方,捫心自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麽,當你有了主見,才不會輕易被外界左右!
最後把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的發言送給所有的父母:“不要讓他人的觀點所發出的噪音淹沒你內心的聲音。最為重要的是,要有遵守你的內心和直覺的勇氣,它們可能已知道你想成為一個什麽樣的人。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每個孩子天然有他們的使命,而若父母想決定孩子的命運,他們就是破壞了孩子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