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憑實際才幹定位

一個國家要想立足於世界之林,就必須了解世界,向他國學習,取長補短。曆史證明,夜郎自大、閉關自守的國家隻會裹足不前,離現代化越來越遠。同樣,一個企業要想走向國際化,就應該有國際化的眼光,就必須充分向其他先進國家學習。

任正非曾經拿華為和西門子等國際大公司做比較,他說,華為有優秀的運營商,比西門子的運營商還多,但是為何華為的銷售額仍遠遠比不上西門子呢?原因就是西門子的產品具有很好的繼承性。很多運營商,尤其是固網的運營商始終麵臨著來自資本市場的壓力,必須降低資本開支。對運營商來說,產品的購買成本包括資本支出和運營支出兩個部分,資本支出含硬件、軟件和服務,主要指一次性的費用,運營支出則主要是指後期運作費用。華為不能隻是著眼於控製和降低硬件產品的價格,同時也需要降低整體解決方案的價格,包括軟件、服務以及其他的相關支出。因此,華為要在國際上樹立自己的品牌,就必須擁有可繼承性、可擴充性的產品,也就是說,所有產品都要嚴格按照一定的規範開發,運營商購買後隻需要進行升級就可以了,不用將整套設備全部替換。

一開始就立誌走向世界的華為公司,打破了“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的階級對立觀念,學習先進技術,不問主義與立場。為此,任正非經常參觀考察美國、日本等先進國家的著名公司,如IBM等。在他看來,華為要學習日本人民的勤勞精神、德國人民的敬業精神、美國人民的創新精神。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華為要求對員工進行嚴格的培訓,提高員工的素質和專業水平。員工隻有經過了嚴格的培訓,才能冷靜和果斷地處理突發事件。

任正非曾在《給新員工的一封信》中說道:

對新來員工,因為沒有記錄,晉升較慢,為此十分歉意。如果您是一個開放係統,善於吸取別人的經驗,善於與人合作,借助別人提供的基礎,進步就會很快。如果封閉自己,怕工分不好算,就需要較長時間,也許到那時,您的工作成果已沒有什麽意義了。

實踐是您水平提高的基礎,它充分地檢驗了您的不足,隻有暴露出來,您才會有進步。實踐再實踐,尤其對青年學生十分重要。唯有實踐後善於用理論去歸納總結,才會有飛躍的提高。

有一句名言,沒有記錄的公司,遲早是要垮掉的,多麽尖銳。一個不善於總結的公司不會有什麽前途,個人不也是如此嗎?實踐改造了人,也造就了一代華為人。您想做專家嗎?一律從工人做起,已經在公司深入人心。進入公司一周以後,博士、碩士、學士,以及在內地取得的地位均消失,一切憑實際才幹定位,已為公司絕大多數人所接受。希望您接受命運的挑戰,不屈不撓地前進,不惜碰得頭破血流。不經磨難,何以成才。

從任正非的信中,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到,華為不是以學曆、資曆定待遇和報酬的,而是以能力和貢獻來定待遇和報酬。而能力和貢獻又是通過實踐來檢驗的,華為希望每個人都要有實幹精神。而從大量的實際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唯學曆”是華為長期堅持的一條用人標準。在任正非看來,聘用一個高學曆而低能力的人,就是對企業資源的一種奢侈性浪費。索尼創始人盛田昭夫曾經寫過一本名為《讓學曆見鬼去吧》的書,他在書中說:“我想把索尼公司所有的人事檔案燒毀,以便在公司杜絕任何學曆上的歧視。”一個企業或許會看重學曆、資曆、地位,但是,並不會因為一個員工學曆牛、資曆老、地位高,就把他白白“供”起來。對企業來說,唯一想看的隻有結果,你實際能做到什麽,你的才幹能為企業創造多少實際的價值,這才是最重要的,與這相比,學曆、資曆、地位通通都要靠邊站。任正非製定這一要求,也是從此得出的結論。

楊玉崗,在華為工作了很多年,他後來在《板凳要坐十年冷》一文中寫道,“在1997年的畢業典禮上,清華的王大中校長告誡各位學子:‘雖然你們取得了博士學位,但是你們今後學習的道路還很長,學習,學習,再學習,應該伴隨你們的一生,這樣,你們才能不斷進步。’帶著校長的囑托,牢記清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我在華為——人生第二學堂實踐中體會了‘不斷學習,不斷實踐,自我批判,不斷改進與完善’的意義。”楊玉崗的親身經曆證明: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培養實幹精神是華為人成才的必經之路。

華為大力提倡全員學習、終身學習,鼓勵職工不斷學習業務知識,提高自身素質,把學習當作提升企業價值和職工自身價值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