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別人的路,隻會讓自己無路可走
前些天,一則“為一雙腿投百萬保險費”的新聞吸引了無數人的眼球。事情是這樣的,美國一位模特為自己美麗、修長的雙腿投了份巨額保險,因為“腿”幾乎是她財富的唯一來源,她這麽做,正是想在遇到不可預測的變故,或是在因衰老被市場淘汰之後,仍然能通過保險得到不菲的收入。
這著實令許多少女讚許豔羨,不過羨慕歸羨慕,即便普通女孩也有美麗、修長的雙腿,想擁有這樣的投資計劃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為什麽呢?因為普通人的腿不會產生和模特一樣的經濟效益,所以在投資上自然也不會有必然回報。不過,不能采取完全一樣的投資方式,不代表普通女孩就不能擁有令人羨慕的、專屬於自己的理財方法。
就像大海裏的大魚和小魚,大魚處在食物鏈頂端,小魚隻有被吃的命運。但是等大魚死後,它的屍體可就成了小魚的美餐。其實,理財方式也一樣,沒有強大與弱小、好與不好之分,關鍵是自己的實際條件更適合哪種理財方式。
哈佛商學院的佩若德教授就指出:“投資者持有什麽樣的投資理念,是由其思想、性格、閱曆及學識所決定的。投資決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理念。”
以不同年齡層的女性理財方式調查為例:
20—25歲的新入職女孩,這時她們除了要做好基本的儲蓄和定期定額投資之外,更要拿出一部分錢來投資自己的能力和人脈,這樣既能達到讓“錢生錢”的目的,還能輕鬆擺脫“月光族”的困擾。
對於25—30歲的女性來說,步入二人世界甚至已生兒育女,生活規劃就變得更為重要。這時的理財,不僅要考慮房貸、車貸、醫療,子女教育基金、重大疾病保險也都要考慮在內了。
而女性到了40歲左右,則要把子女的成家基金和自身的養老費用安排妥當,這樣不僅可以做兒女的堅強後盾,更主要的是,在晚年時不會給子女帶來過重的負擔。
所以,一定要為自己量身定做一款理財計劃。投資計劃不具有可複製性。
如今人們投資的盲目性仍然非常嚴重,有多少人覬覦因為某隻股票重倉而一夜暴富的“暴發戶”;有多少人的眼睛死死盯在基金或理財產品的漲跌上;又有多少人隻是一味地研究和模仿那些所謂的投資大師,試圖從中找到打開財富之門的鑰匙。但問題是,這些投資大師的選股方法對於自己來說,真的可以複製嗎?
巴菲特有句名言說得好:即使格林斯潘(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前主席)和魯賓(美國前財政部長)每天都坐在我的旁邊,我也不會因為他們的意見而絲毫改變我的投資理念。這句話可以說道出了很多人在投資理財上削足適履的可笑。
曾有人這樣問過巴菲特:過去十年,可口可樂不僅沒有跟隨大盤上漲,還下跌了30%—40%,怎麽看待股票被高估而沒有賣出的問題?巴菲特沒有給出答案,也沒有回答可口可樂是否被高估的問題。
但是對巴菲特研究頗深的人道出了其中真諦:巴菲特對於投資周期的理解,與其他人是不一樣的,他最擅長的是以十年為單位來計算投資和收益。而我們當中,有誰能做到以十年為周期考慮自己的理財計劃和人生規劃呢?
歸根結底,屁股決定腦袋,每個人所處的位置不一樣,立場不一樣,看待問題的方式、思考的邏輯自然也不一樣。也許巴菲特對前麵的問題沒有說出口的答案就是:可口可樂的基本麵沒有改變,護城河也還在,如果股價跌了,我還會再買。
另外,對於大多數的普通人來說,缺少的不僅僅是收入分配的規劃,還有對當今市場上花樣繁多的理財產品的甄別能力。每家金融機構都說自己的理財產品是最好的,其實適合自己的實際收支狀況的那個才是最好的。
總之,就像哈佛商訓中說的那樣:能否成為一名成功的投資者,主要在於,能否根據各種投資方式所要求的條件,與自己相對照或做調整,並從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投資之道並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能夠適應自身條件、適應行情發展的投資理念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