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顯示不如韜光養晦

不少時候,有人自恃才高,結果會聰明反被聰明誤。想要成就一番輝煌偉業,就要虛心謹慎,切忌恃才傲物,無所顧忌。

別學楊修小聰明,莫招災禍才安寧

做人要注意韜光養晦,不露鋒芒,要注意不要炫耀自己的聰明才智,以免讓你顯得比別人聰明;更不要炫耀自己顯赫的權勢,這樣隻會為自己樹立一大批敵人;尤其不要聲勢逼人,功高震主,引起上司內心深處的猜疑和不安。

三國時期,曹操手下有位才子名叫楊修。他不僅才華出眾,而且反應機敏,聰穎過人。最初,曹操非常看重他。不過,楊修一向恃才傲物,鋒芒太露,不但使曹操漸漸生出反感,而且最終引來殺身之禍。

楊修善於揣摩曹操的心思。有一次,曹操命人新修了一座花園,修好後帶人來參觀。曹操覺得很滿意,隻是臨走時在花園門上寫了一個“活”字。等曹操走後,楊修對修園人說:“主公嫌花園的門太寬闊了,請你把它改窄點。”

修園人不解其意,楊修便說:“你沒看見主公剛才在門上寫的‘活’字嗎?門與‘活’合在一起,正是一個‘闊’字。這就是告訴你們,花園的門太寬了,必須改小。”眾人聽了,都說有道理。於是,修園人按照楊修說的去辦。過了幾天,曹操再次來參觀,發現花園門改小了,連連稱好。但當知是楊修析其義後,心生嫉妒。

後來曹操率軍攻打劉備,在定軍山大敗。曹操感到進退兩難,但卻不願輕易撤兵。一天晚上,適逢廚師端來雞湯。見碗底有雞肋,有感於懷,正沉吟間,大將夏侯惇走進帳來,向曹操詢問當晚夜巡的口令,曹操就隨口說了“雞肋”二字。

夏侯惇出帳後,把這個口令告訴了夜巡的將士。楊修聽到後,便吩咐手下人趕快收拾行囊,準備撤退。有士兵把此事報告了夏侯惇,他有些迷惑,趕忙問楊修。

楊修說:“雞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主公是不想在此戀戰了,他雖然沒有直接說出來,但心裏已經準備要班師回朝了。”

夏侯惇對他的話深信不疑,回到帳中後,也命令手下人收拾物品為撤軍做準備,並派人通知了其他將士。

很快有人把這一消息報告給曹操。曹操一聽,不禁勃然大怒,他早就對楊修的恃才之舉有厭惡之心,立刻命人以蠱惑軍心為由推出斬首。

楊修終於結束了他聰明的一生。楊修的確很聰明,聰明到能看透別人看不到的許多東西,能猜透別人猜不透的許多東西。然而,這樣的人算真聰明嗎?顯然不算。多少年中,他被提拔得很慢,顯然是因為曹操不喜歡他,這點他沒有意識到;曹操對他的厭惡、疑心越來越深,他也沒有意識到。這就是說,該聰明時他反倒真糊塗起來了。如果他迎合曹操,不表現他的小聰明,那麽他很可能會成功。

人們也許會說,楊修的死,關鍵在於曹操的聰明和多疑,但是,換了誰,作為上級也不大願意讓部下知道他的全部心思。楊修的聰明,在大智者看來隻是小聰明大愚蠢。楊修太愚蠢了,愚蠢得不知道該如何保護自己,終於,他表麵的聰明使他愚蠢地走上了絕路。他小聰明的過分外露,他小聰明的無節製濫用,注定了他在爾虞我詐的官場上成不了大氣候,注定了他在通向權力的道路上成為失敗者。

羅貫中說他“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這隻說對了一半。他的才太外露了,而且從謀略來看,尚不是真才,不是大才,至少他不知道韜光養晦,不知道大智若愚,不知道保護自己,那麽,除了災禍降臨,他還會有什麽結果呢?

真正靈活的人深知什麽叫聰明,什麽叫愚蠢。耍小聰明出盡風頭,到頭來隻能更招人厭。

總體來說,耍小聰明的人有兩種災禍,一種是被人猜忌防範而招禍,—種是自己把事情辦壞而難成大事。它可以使人得意於一時,獲得心理上的滿足,然而,終究還是自毀,永遠不會取得真正的、偉大的成功。一個欲成大事的人若耍小聰明,就會早早被扼殺在搖籃裏,一個處處被人防範的人怎麽能真正取悅於上司和同事?又怎能成就一番大事業?成就一番輝煌偉業,一要虛心謹慎,切忌恃才傲物,無所顧忌;二要虛懷若穀,千萬不要出不必要的風頭,不要耍小聰明。

當眾人皆醉,你要裝醉

真正聰明、有智慧的人對待自己的聰明和智慧,能做到深藏不露,不到火候不輕易使用,要貌似平常,讓人家不眼紅你,最終達到成大事的目的。

箕子佯狂就是運用此計的一個典型。

殷商時期,紂王的太師箕子因無法勸說紂王放棄暴政,便佯裝癡傻。一次,紂王作長夜之飲,喝得酩酊大醉,連年月日也忘記了,便問左右的人。大家因畏懼紂王凶殘,不願惹禍上身,都跟著說不知道。於是,紂王派人去問箕子。箕子聽了這樣一個簡單而奇怪的問題,想了一下,也說自己不知道。左右的人感到奇怪,便問箕子道:“你明明知道,為什麽也說不知道呢?”

箕子回答說:“紂王是天子,他終日沉迷酒色,連年月日都搞不清了,這說明殷朝快要亡國了。紂王身邊的人因害怕紂王凶殘無道都說不知道的事情,唯獨我說知道,那我的性命不是危在旦夕了嗎?所以,我也假裝酒醉說弄不清啊!”

當世人皆醉而一人獨醒時,這人將會永遠孤獨。更何況,高處不勝寒,舉世皆醉又怎能容得下不醉之異端?點點滴滴的曆史智慧告訴我們,聰明與糊塗是相對的。不少時候,聰明反被聰明誤。

在從政的過程中,在職場浮沉的過程中,切忌隻知伸,不知屈;隻知進,不知退;隻知耍小聰明,不知退藏於密;隻知自我顯示,不知韜光養晦。

有人大智若愚,同樣也有人大愚若智,區別在於是否有自知之明。一個人不自我表現,反而顯得與眾不同,不自以為是,反而會超出眾人,不自誇成功,反而會成就大事,這就是大智若愚。那些盲目自傲、不寬容、耍小聰明、固執己見、自以為是、好大喜功、愛出風頭的人在任何方麵都難成大事,這便是大愚若智。深藏不露,大智若愚,一可防權勢顯赫者害賢之心,二可防同道之人嫉妒之心,三可防小人忌恨破壞之心。